小学数学“学为中心,注重动手操作”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4-01-31 01:56余梅姐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25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动手操作小学数学

余梅姐

【摘要】数学科目具有较为抽象的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首先简单阐述了“学为中心,注重动手操作”的内涵,然后对小学数学“学为中心,注重动手操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不同方面探究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为中心;动手操作;课堂教学;小学数学

引 言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科目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除了要进行相关知识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平衡知识与动手能力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学为中心,注重动手操作”的内涵

学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通过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动手操作可以理解为通过双手实现与客观物品或者事物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基于上述观点,“学为中心,注重动手操作”基本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学为中心,注重动手操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动手操作锻炼

在新课改背景下,目前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应用实践的能力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数学教师对“学为中心,注重动手操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其培养学生的侧重点仍然在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成绩提高上,同时对动手操作的价值没有进行研究,认为动手操作对教学起不到帮助,反而会影响课堂秩序,使学生无法学到相关知识.这种观点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分依赖教材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而忽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不断强调成绩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缺乏动手操作锻炼.

(二)学生热情不高,操作兴趣引导不足

新课改背景下,小数数学教育的相关规范、要求越来越多,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根据科学的思路与合理的方法完成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数学这一科目涉及很多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热情不高,并且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强硬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更为学生增添了紧张的学习氛围,有些学生甚至出现抵触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况.另外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锻炼时,完全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引导,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对动手操作热情不高.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为中心,注重动手操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创造动手操作条件

动手操作能力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项实践性的知识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才能实现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而想要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营造具有浓厚学习氛围的数学课堂,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与机会.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初,教师应秉持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了解学生各自的学习特性.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年龄比较小,故而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奇心强.基于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合理利用这些特点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转化,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学习活动当中,实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与教学活动质量提高的双重目标.

例如,在开展“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4人为一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前要求学生小组自行准备20只学具,可以是铅笔、画笔、水笔、树枝、竹条等.在正式开始教学后,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代表给出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题目,另外3名学生根据题目,利用手中的铅笔等学具完成运算题目.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用合理化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将抽象的20以内加减法计算过程转变为具体的增多或减少的实践性动态过程.这样能够实现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同时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提升教学活动质量的目标.

(二)提升动手操作认识,创设动手操作情境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合适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应该保证其生动性、有效性,更需要注重其现实性.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机会,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考虑学生当前发展区,构建生动有趣的动手操作情境.数学这一学科虽然比较抽象,但是其又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将自己代入教学情境中.在问题设置上,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并将所学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想象成商场,同桌是摊贩,同时提前为学生准备不同面额的“货币”,引导学生与同桌进行交易,支付相关费用并且找零.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比如:“找零5角,可以换多少分?”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引导其发散思维,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可以在一堂课完成后,为学生布置任务,下一节数学课要“去饭店吃饭”,每名学生课后写一个自己喜欢吃的菜品,并为其定价,交由教师进行汇总制作“菜单”.在开展“100以内加减运算”教学活动时,教师张贴菜单,学生负责点菜并支付相应价值的“货币”,学生点菜的总价格不能超过100元,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糖醋里脊48元一份,木须柿子19元一份,两碗米饭4元,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呢?”此时,学生会将自己代入情境当中,计算自己点菜的花销,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会产生极强的自豪感与成就感,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而在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生动性与生活化,这样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当中,同时为学生日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打下坚实基础.

(三)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根据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的思维从抽象过渡到具体.而以小学生的年龄来看,这种能力还有所欠缺,这就导致小学生难以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如果数学教师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来改变这一现状的话,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数学学科从本质上来看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成的学科,部分知识点比较枯燥、抽象.基于上述问题,想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质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优化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注重考虑如何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这样才能够帮助小学生理清思路,构建脉络清晰的数学知识体系,充分掌握学科相关知识.为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遵循合理利用的原则,对动手操作实践进行优化设计,要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形象的原则,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积极加入动手操作活动中,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比如,在开展“认识正方形”教学活动时,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需要有效消除学生完全依赖教師进行知识讲解的弊端,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边与角,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然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准备各种矩形的纸板,引导学生了解正方形的特点,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对正方形的边长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学生会发现正方形的边长是一样的,这能够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认知.另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对折纸板,验证正方形边长相等的正确性.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四)加强操作方法锻炼,设定定向引导环节

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目的,除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外,更应该培养小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学到相关知识,为其成长奠定基础.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明确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在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时,小学生受到自身认知的影响,无法快速掌握相关操作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定向引导,使学生掌握规范、安全的操作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亲身为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示范,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加以引导,切记不可说“你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样做”这类的话,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可以从侧面加强引导,把“你看这样是不是更好呀”.另外,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不能只遵循一套标准,教师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动手操作,并给予其肯定的奖励,进一步树立起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动手操作中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与自豪感,为其综合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比如,在“常见的几何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利用硬纸板、木条、废纸等材料,制作不同的几何体,并在学生完成制作后对作品完成度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有所欠缺的学生也要给予支持.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触觉、视觉等感官,加深学生对常见几何体的认知,如三角形尖尖的角、光滑的圆等.学生通过深度感知,能够在脑海中建立相关几何图形模型,从而方便以后学习中对空间几何体的认知.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几何体的创作,可以使用多种工具完成制作.学生经过不断强化锻炼,能够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强化动手操作实践,活用数学知识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清晰的是,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其注意力被分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其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强化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以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重视并且积极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小学生能够有效提升上课听讲的状态,更加专注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的强化能够使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降低发生误操作的概率,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培养.

以“计算器的使用”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讲授该内容时,出于教学便利性的考虑,教师要求学生携带计算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因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被计算器吸引,进而出现不停玩、按计算器、不认真听讲等情况.为了引导学生养成合理使用计算器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将计算机放置在课桌左上角,在教师发出提示后,才能够使用计算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制止学生玩计算器的情况,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动手操作习惯.不断的强化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学习过程中对外物的依赖,加强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利用自身的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实现动手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用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明确数学科目的学习方法,便于以后的学习生活更加轻松.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逐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贴合生活的教学情境,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能够将动手操作与教学内容融合,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实体化、生动化,最后通过不断的加强引导、锻炼,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宝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实践操作活动设计探微[J].新教师,2022(12):80-81.

[2]吴芳芳.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183-186.

[3]王小芹.引导动手操作,深化数学学习[J].学苑教育,2022(18):94-96.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动手操作小学数学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