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存芳
【摘要】《羿射九日》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在教学时,教师应遵循低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扎实基础,质朴教学,将读书、写字的任务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把握落到实处。同时,要紧扣课后训练目标的重点,适度向中年级语文学习阅读能力的训练进行过渡。
【关键词】扎实基础 目标 阅读能力 训练 过渡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生命哲学视角下小学高阶课堂的创新路径的研究》(编号:JN2021/13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2-0148-03
低年段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质朴的、扎实的,要围绕低年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将读书、写字扎实平稳地落到实处。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法越是朴实,学生的学习越是轻松,这样的课堂才是低投入、高效率的课堂。《羿射九日》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笔者在教学时,紧扣教学目标,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带领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为低年段向中年段过渡的一篇课文,《羿射九日》既是低年段的结束,又是中年段的开始,因此,笔者结合课后训练这一目标的重点,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从而适度向中年级语文学习阅读能力的训练进行过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反思,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读好书、写好字,同时教学要贴近儿童,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做好年段衔接。
一、明确目标
结合课后习题,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中课后习题二要求“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课后习题三要求“你觉得故事里哪些内容很神奇?和同学交流。”,根据这样的划分,大部分教师会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尝试讲故事,第二课时再来感受故事的神奇。其实,这样的安排就忽视了课后的那张表格。表格是怎么来的呢?学生连课文内容都不能把握好,又怎么能讲好故事呢?因此,笔者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在第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认识“射、值”等12个生字,会写“艰、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借助停顿,读好长句子。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故事大致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好难读的长句子,并随文识字,解决生字词的难题。在将课文读通读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词句,了解每一段的内容,从而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清楚地了解课后习题中的表格是怎么来的了,从而为第二课时的讲故事做好铺垫。这样的课时目标,不光符合低年段儿童语文学习的特点,更为低年段向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过渡做了准备。
二、以读代讲
作为二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笔者在教学时,突出了低年段语文教学的特点,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教学上,笔者首先提出了明确的自读要求,即: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读到位。《羿射九日》这篇课文内容较多,其中不乏许多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为了让学生能够流畅地读通、读懂课文,笔者在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上下了很大工夫。在课堂的初读环节,笔者带领学生一段一段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在每一段话里,都把长句子标识出来,并划出长句子中间的停顿,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读懂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每一段的朗读,笔者都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一遍又一遍的多形式朗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课文内容,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由于该段中出现了很多生字词,长句子也不好读,笔者没有直接指名让学生读,而是再次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这一自然段。在学生都练读完之后,笔者标红了该自然段中比较容易读错的几个生字词“嗖、爆裂、乱窜、噗噗”,先指名一位同学来读,再全班齐读。解决了生字词后,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两个长句子比较难读,笔者标红两个句子,并出示了停顿符号,通过带读、指读、小组合作读等不同的方式,将难读的句子读通顺。最后,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通过这样细致的朗读指导,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再从句到段,为下一步课文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
三、贴近儿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在之前没有专门训练的情况下,让他们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大致内容,还有点难度。在一开始的试教中,笔者在每一段的朗读教学后,就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概括段落大意。但接连两个班的试教效果都很不理想,孩子很难找到关键词句。笔者经过反思,发现这一环节缺乏必要的示范和指导,低年段的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关键词句,更不要说尝试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致内容了。于是,笔者及时进行了调整,在确保学生每个自然段都能读充分、读通顺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和引导,带着学生一步步找到关键词句,从而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该自然段总共四句话,中心句就是最后一句“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笔者先标红这个句子,接着引导学生说出:这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相机标记“轮换”一词,再通过提问:“你从哪读出十个太阳每天轮换?”学生自然能找到该自然段的二、三句话:“扶桑的枝头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個太阳。每天天快亮时,扶桑枝头的太阳就坐上两轮车,开始从东往西穿过天空。”从而了解十个太阳怎么轮换的。再通过提问:“那‘扶桑是什么?”学生通过该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了解到,扶桑是一棵大树,从而引读:扶桑的枝头——“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个太阳。每天天快亮时,扶桑枝头的太阳就坐上两轮车,开始从东往西穿过天空。”最后,教师相机总结:十个太阳就是这样轮换的,看来这个自然段就是要告诉我们——“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第一自然段就是围绕最后一句来写的。这样一来,通过一步步的提问引导,学生对于中心句有了概念,也知道了该如何从自然段中寻找关键词句来确定中心句。
通过这样的修改,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解决了一开始的难点,学生都能顺利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致内容。可见,日常教学中的难点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没有贴近儿童,只有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进行,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四、调动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相较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更为活泼,而本篇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其中有很多神奇、有趣的地方,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读一读、演一演,那学生也能更好地感受故事中的神奇之处,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因此,笔者在教学羿射下太阳的过程时,引导学生关注羿射日的动作。先让学生圈画出第四自然段的动词,边读准确,边在脑海中想象动作,体会羿跋山涉水的艰难、拉弓射日的英勇,感受太阳爆裂的速度之快。这一环节可以先自己圈画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邀请学生代表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接下来,请同学演一演羿射日的过程,要求学生将动作表演准确,表现出羿射日的艰难和英勇。表演完,请小评委结合标准进行评价,考查表演者对动作的理解是否准确,若有不标准的地方,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建议,再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通过朗读和表演,学生对羿射日的过程更加清晰,体会也更加深刻,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教学过程中,在整篇文章的脉络梳理清晰后,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更清晰的把握。这个环节,笔者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借助框架提示讲一讲这个故事。通过前面各个教学环节的铺垫,此时,学生对文章整体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各个部分都有了比较清晰的把握。在讓学生讲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定的坡度,先让学生把故事讲完整、讲清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将故事讲生动、讲具体。达到这一要求后,可以请几位学生将故事表演出来,演出具体的情景和画面,特别是故事的经过,鼓励学生扣住羿射日的动作,将故事演生动。
在课堂的始终,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环节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参与互动,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的神奇、精彩之处。
五、年段衔接
这篇课文虽然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但作为二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在低年段向中年段的过渡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到了中年段,能够通过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围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故事大致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难点展开。在这篇课文中,每段都有一个关键语句,这种构段方式非常鲜明,如第一自然段中“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第三自然段的“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最后一自然段“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笔者抓住文本的这种资源进行强调,引导学生先把握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进而把握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这段内容的理解,更能放眼向中年段的过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为了帮助学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笔者在教学上从整体入手,又回归整体。在本节课的开始,笔者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经过总结,归纳出这样三个问题:“羿为什么射日?”“羿怎样射日?”“结果怎样?”在了解了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后,笔者又回归整体把握。先带着学生梳理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通过提问:“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在讲羿射日的起因呢?第一自然段到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羿为什么射日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能够找到故事的起因是1~3自然段,这时,笔者相机出示故事的起因——“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将“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单概括为一句话。通过故事起因的引导梳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便能顺利理清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即:经过是课文的4~6自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结果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直接用该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了,学生自然能够了解课后习题中的表格是从何而来的了,这也为第二课时的讲故事做好了准备。
六、由扶到放
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朗读训练到把握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到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笔者在每个环节都给出了明确而细致的示范和引导。但这种示范和引导,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途径,而并非教学的目的,在适当的指导后,学生能将学习方法加以运用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笔者在每个环节的示范和指导后,都给予学生充分运用的机会,将由扶到放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在朗读指导的环节,前两个自然段主要是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练读。到了后面几个自然段,笔者鼓励学生自己练读,通过指名读,找到优秀的小老师来带读,还采用了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达到反复朗读的效果。在寻找每一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时,通过前三个自然段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基本把握了寻找关键语句的方法。因此,在后面四个自然段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尝试默读课文,自行圈画关键词句。之后,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在互相补充和评价中不断完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反馈。同样,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时,笔者详细示范了如何划分故事的起因,以及如何将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在理清故事的起因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划分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并试着将经过和结果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在小组合作后,全班进行交流反馈,各组之间互相补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能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羿射九日》是一篇神话故事,课文篇幅较长,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不应急着展示内容的神奇,追求精彩的课堂效果,而更应该扎扎实实地带领学生将课文读通、读懂,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采用最质朴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一步步深入,扎扎实实达成每一个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向中年段的语文学习过渡。
参考文献:
[1]谈永康.《羿射九日》(统编本二下)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8(1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