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探究

2024-01-27 21:09:53赵翔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工匠精神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需更多地结合时代元素以及新精神、新理念,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追求卓越品质和创新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首先对职业规划课程以及工匠精神進行阐释,其次探究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最后就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出策略。文章还指出需要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载体,通过职业素质教育、自我认知测试、实践性培养、构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质量的提升,以期促使学生规划清晰的职业发展路线,实现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工匠精神培养;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66-0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未来生活和职业进行合理规划,更是培养学生顺利走向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胜任力素养,涉及职业认识、职业价值观、自我认识等各个方面,工匠精神是学生职业素养胜任力素养中应具备的素养之一,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培养方向。工匠精神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爱岗敬业精神,安于岗位、无私奉献;也可以理解为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做到产品质量第一、匠心酝造;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创新优化的钻研精神,把产品当作品,不断优化作品。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发展必将因此受益无穷。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即对学生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职业生涯,明确方向,早做准备。目前很多大学生都缺少职业规划能力,对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认识,或找不准职业、创业方向,缺乏基本的职业知识,可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至关重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1. 职业意识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对未来不再迷茫或害怕,而是根据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特点,合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计划并为之奋斗;2. 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仅是引导学生“定目标”,也要带领学生“稳步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胜任力素养,可以结合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素质模型”来看,他指出人的素质模型中,冰上之上的部分应该是专业技能、社交技能、组织技能、职业认识、自我认识等,是显性的,能够观测的;冰山之下的部分应该是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决策能力、工匠精神等,是隐性的,这些都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3. 环境认识与自我认识,了解本专业所涉及的行业环境、最新前沿信息,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的自我认识,明确自身感兴趣的就业创业环境,了解自己现状与未来的差距、职业素养胜任力需要以及自己现有的缺陷,以便找准方向努力奋斗;4. 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标准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专业技能,在专业课程中培养;一部分是就业技能,比如制作简历、演讲面试、招聘求职、基本办公软件、五险一金等相关职业知识与技能[1]

(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做一行爱一行,安于岗位,在岗位上乐于风险,在职业上发光发热。其次,工匠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有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有坚持和执着的工作精神。最后,工匠精神还是一种创新突破的精神,把产品当作品,追求更加卓越、更加优秀的作品,追求革新发展。结合第一点来看,可以说工匠精神本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类别[2]

二、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当下社会更加关注“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工作模式带来的即时利益,坚持“工匠精神”才能推动行业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让劣币驱逐良币。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学生来说,工匠精神能够让学生收获更多东西,获得更多成长,将提升自身就业或创业核心竞争力。

三、工匠精神培养途径和策略

(一)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宣传工匠精神

教师从多种角度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丰富课程内涵,在其中宣传和讲解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

1. 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宣传工匠精神

学生应对未来职业和生活应建立清晰认识,找准职业目标,并且分阶段制订职业计划,而不是随波逐流,有学生说走一步看一步,有学生说听家长安排等,这些都是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缺失的表现。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让学生上台讲一讲或者写一写自己的职业规划,记录在纸上,作为比较正式的职业前景规划、岗位定位,并在指导中宣传工匠精神,宣传专业领域的时代先锋、领军人物、劳模典型等,宣传社会中爱岗敬业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人物以及他们身上的深刻故事,通过这些人物或故事激励学生,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3]

2. 在自我认识指导中宣传工匠精神

学生对未来有了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但那些只是目标,却不代表能够实现,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去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备清晰的自我认识,让学生分析职业目标所需的综合素质,研判自己的综合素质现状,分析现在和未来的距离,进而继续努力,不断成长。在自我认识指导中宣传工匠精神,用科学的量表对学生的个性与素养进行测评,包括技能测试、情商测试、自信心测试、价值观测试、职业技能测试等多个方式,比如罗兰德职业测评标、《SCL-90》(症状自评量表)、《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未来、对自我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个人是否存在工匠精神,又是否足够,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教师也可针对缺乏工匠精神的学生制订针对性的培养计划[4]

3. 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宣传工匠精神

职业价值观应是热爱职业,真心实意喜欢自己要从事的职业,了解职业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明确自身参与职业所创造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通过案例中正向、优秀的价值观传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比较、思考、鉴别中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养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精神。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提问学生当发现行业黑幕或潜规则,影响社会公平性的情况下会怎么做?当发现了工作中质量存在瑕疵的问题怎么办?当发现工作中材料弄虚作假势必导致产品存在很大风险的情况,你要怎么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宣传工匠精神[5]

(二)在实训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

分析社会企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胜任力素养,还应落实到专业课程中。专业教育体系应随之创新,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实训。在实训体系中,教师应采用实施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教学法等,实训岗位即为职业岗位,学生要完成岗位工作,承担各自的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具备的责任,然后运用已学习理论去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各项事务。教师组织学生实训事宜,包括实训岗位设计、实训任务分配、实训过程指导、实训成果检查等。在其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严格检查学生学习技术的状况以及完成产品的质量,严格对待,从中融入工匠精神内涵,告诫学生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训工作,紧扣细节,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逐渐变得更加专注、更加严谨、情绪稳定、一丝不苟。

(三)在言传身教中映射工匠精神

相关课程教师的“言传身教”是重要的宣传途径,言传即日常教学中点点滴滴的讲授,此外更重要的还有身教,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展现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展现自己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创新发展的一面,在教学管理中不能得过且过,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生活或社会中的典型例子为切入点,让学生围绕具体事情展开积极探讨,推动工匠精神培养。在班级管理中如发生错误,教师要及时承认自己在工作中的错误,并让学生监督改错,有助于让学生养成知错能改的思想。总之,教师切身传授,注重师德修养,形成工匠精神氛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身上的工匠精神将逐渐强化。

(四)在校园文化构建中渗透工匠精神

1. 依靠校园信息传播,渗透工匠精神

在校园标识牌上张贴工匠精神标语,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宣傳道德信息,为实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内容上可以向工匠精神内容靠拢,宣传工匠精神的内涵或重要性,形成爱工作、爱创新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 校园比赛中渗透工匠精神

构建以赛助学机制,重视赛会对技能掌握、素质成长的助推作用,可以开展课程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引导学生参与比赛,做好准备,深度掌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校园比赛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既要在比赛全过程中渗透和彰显工匠精神,以活动为引领引导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学习工匠精神,也要在比赛评价标准中加入工匠精神一项,分析学生比赛作品中工匠精神表现,科学评判,促进学生加以重视,并引以为戒[6]

3. 在专题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

教师创设优质情境,创设教育活动,具备工匠精神专题演讲,着重给学生介绍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以及重要价值,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既是一丝不苟的精神,作品一丝一毫都不能差,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不拘泥于旧作品限制,研究如何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借此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组织“能工巧匠进校园”专题活动,邀请工匠人物、全国劳模、著名工程师、优秀工人等,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展开教育,让他们讲一讲自己在工作中的奋斗表现,讲一讲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难题以及如何解决的,讲一讲他们对产品创新研发的过程,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优秀人物,听一听、看一看,学生与能工巧匠的近距离接触,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加学生“我要成为匠心人才”的内心效能。再例如开展“大国工匠”主题宣传会,向学生介绍我国在国外科技封锁的情况下,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比如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被国外“卡脖子”,但是我国通过内循环带动外循环,通过技术研发一举实现突破,经过五十年的奋斗,让光伏产业成为我国的一张知名名片,这离不开光伏产业链上每一位工匠的努力与奋斗[7]

(五)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1. 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渗透工匠精神

传统手工艺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过程,工匠精神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应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通过参观工业遗址、参观文化艺术馆、实践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延展专业视野,拓展社会眼界。通过对我国传统工业历史和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对历史博物馆中的工业、人物、作品等进行学习,促使学生理解并形成工匠精神。国家如今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大小小的地方都建设有本地特色的文化馆和体验馆,贵阳作为仍保留有古法水车造纸竹文化的城市之一,文化馆里有很多讲师,带领学生了解竹工业品文化的历史。再例如洞庭湖区,手工艺文化非常繁盛,迭代传播已久,主要有湘绣、花瑶挑花、竹刻、竹编(小郁竹艺),非常注重手工艺品的精益求精发展,他们身上仍存在卓越的工匠精神,一个个工艺品通过雕刻、绘画、编制而成,老师傅经过岁月沉淀和长时间磨砺,手艺成熟,精益求精[8]

2. 在企业参观中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培养不应仅是单调的内容灌输,更应该是鲜活生动的情感体验,与其让学生被动听、被动看,不如让学生主动做、主动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参观企业的运作模式,近距离接触厂房、车间、设备,与坚守岗位的工人师傅交流探讨,感受工人作业场景,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落实职业规划,同时也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

3. 打造校企合作,提供实践岗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近年来教育的重点突破方向。高校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既可以在校内构建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建,建立分类清晰的实训室,以班级为单位接受工厂订单,进行零件生产,通过加工生产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并且使其获得相应报酬。也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中顶岗实习,以工作者的身份感受未来就业的工作模式,掌握所需的相关工作技能。当然,在校企合作中也要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校和教师应与学生紧密沟通,了解学生在实践工作的体会,严抓学生工作纪律,渗透讲解工匠精神内涵魅力,在无形之中传递给学生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创新研发等工作优良品质特征,助力学生成长,加速与社会接轨[9]

四、结语

職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可引导学生对未来科学规划,并培养学生达到未来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就工匠精神而言,本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一项,它既是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也是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更是一种精益求精、创新研发的精神。高校应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培养、在专业实训教育中培养、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培养,也可依托社会实践为载体进行培养,多措并举、落实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萍. 论培育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J]. 办公室业务,2022(18):103-105.

[2] 何江霞.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研究:评《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8):2.

[3] 孙华.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的路径[J]. 智慧中国,2020(05):52-53.

[4] 韩娟,方楠. 融工匠精神的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蕴意与实践研究[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3):109-113.

[5] 周跃南. 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 中国教育学刊,2019(201):14-15.

[6] 齐晓威,李天锁,王佳琦,等. 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4):62-64.

[7] 吴琼. 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导向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 作家天地,2021(18):128-129.

[8] 鹿鸣. 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 科技资讯,2020,18(17):234-235.

[9] 李强. 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的研究: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J]. 读天下,2020(09):6-7.

(荐稿人:张红,普洱学院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质增效研究”(项目编号:2022J0997)。

作者简介:赵翔(1983—),女,硕士,普洱学院艺术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工匠精神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2:31:05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6:57:32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42:22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9:29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