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即通过融“岗”“赛”“证”要素于“课”,增强育训融通课程目标、内容等的兼容性。高职院校需转变落后的课程理念,明确“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影响及内涵,加大“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改革力度,围绕“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将相关政策措施融入实际工作中,系统化整合融通课程资源,深化产教融合等,使“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得以实现。文章以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核心,针对其发展历程、内涵、路径展开探索,以期为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开辟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161-04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职学生,将“岗课赛证”融通工作落实,提升教育质量。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受重视度有所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突破,迫切需要在立足职业教育特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发展,调整早期的育人模式,完善育人机制,“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就是有效的落地模式和创新机制[1]。但目前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依旧面临着较多问题,如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认知不足、缺乏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激励机制、育人目标不合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性、“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宣传力度较小、产教融合不足等。在上述问题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难以顺利实施,最终开展效果不够理想,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作用产生限制,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发展历程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深刻认识到“双证书”制度的作用,循序渐进的将该制度落实,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环节将技术等级证书作为标准之一,通过该证书提供合理的薪酬福利,还要充分考虑到岗位合格证书,此文件是高职院校关于育训课程融通的起始点。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应“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2018年教育部等37部门联合发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强调了以赛促教的重要性,强调要秉持着以赛促学的理念,通过技能大赛的开展优化改革工作,认为高职院校要注重对教学标准的调整,形成以大赛为主的新格局。在此之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诸多领域备受瞩目,逐渐获得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条件。
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路径的内涵及价值追求
(一)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成效为核心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彰显出比较独特的价值逻辑,产业侧生产要素“岗”“证”至关重要,强调教育侧教学元素“课”“赛”,促使四者保持良好的连接性[3]。充分考虑系统理论,以协同理论为切入点,着眼于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育人模式。
(二)双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与诸多内容息息相关,发展方向比较明确,其中包括校企双元共育。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讲,自身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要以整合教育资源为前提,及时改善教育环境的不足之处,以培养教育对象的岗位能力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流程,认识到教学过程的特点,同步于企业生产过程,打造出合作育人的新局面。
(三)供需耦合的课程建设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工作的实施需要从课程的角度出发,避免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内容产生偏差,使教学符合实际[4]。在此过程中,要从从业标准入手,明确该领域的系统要求,引导学习者对其产生明确认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思考何种类型的课程体系比较适宜,及时构建相关体系。
(四)产教融合的平台支撑
打破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之间因主体性差异而产生的壁垒,学校和企业要深刻认识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平台,针对人才培养献计献策,积极落实技术的创新工作,调整产业需求所处范畴,使其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相关联,避免产教融合供需对接存在问题。
(五)多元增值的评价模式
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增加学生评价的发展性价值,摒弃早期不完善的评价模式,汲取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优秀经验,通过适应性发展为工作指明新方向,明确何种类型的评价内容比较适宜,针对相应内容和标准进行构建和完善,将信息化评价方式利用起来,判断学生职业能力、身心素质等层面的价值所在,遵循系统化原则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有无上升至新高度。
三、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宣传教育,确保相關政策措施深入人心
高职院校需转变早期的教育思路和方式,秉持着舆论先行的理念,高度重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扩大宣传范围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使相关主体将政策制度印在脑海中。从宣教内容的层面来看,需引导学生知晓“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特点及益处,明确最开始设计该制度的原因,避免他们对参加“赛”“证”的目标意义出现错误认知,使他们保持正确动机选择科学合理的参与方式,引导越来越多高职学生愿意积极学习、参赛、考证[5]。高职院校需强调对国家职业教育资历的宣讲,阐明“1+X”证书制度的用途,告知学生学分银行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等,鼓励学生积极了解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使其愈加重视自身职业发展。从宣教途径的层面来看,高职院校要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彰显出主渠道的价值。
例如,可于“就业创业服务与指导”或“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单辟章节,专题讲解,也可重新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国家“岗课赛证”相关政策中的哪些内容与该体系具有共通之处,选择适宜政策与该体系有机结合,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另外一个分支[6]。考虑到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入学教育,在教育环节融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政策的讲解,或者通过学生文化社团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在校园内部营造浓厚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氛围,确保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引导高职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使他们不断规范自身学习行为,将对职业发展的认识上升至一个新高度。
(二)关注学生差异,增强融通课程的适应性
加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是一项重要、综合的工作,以“一刀切”方式开展是不合理的,高职院校要转变统一看待学生的错误观念,对其个性差异保持尊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目标,考虑到职业发展愿景的特点,使两者相融合,避免在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过程中阻碍重重。
首先,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群体入手,依据实际情况做到精准分类,围绕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育人方法。例如以学生的学历目标倾向为划分依据,能够将其划分为升学型、就业创业型、升学就业兼顾的中间型等类型,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发展倾向划分为专项技巧型、综合技能型、全能型等类型[7]。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将不同学生的特点、需求作為参考重点,并对其潜能进行有效分析,有针对性地落实差异化教学,确保专业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其次,高职院校要保证管理课程精细化,彰显出内外联动的特点。院校可出台“赛”“证”管理制度,对于“赛”,需建立健全“班级—专业—专业群—院校”校内四个层级的大赛选手选拔机制,在立足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统筹管理,引导相关主体知晓自身的责任,按照层级的不同逐一执行,为高职学生群体带来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升“赛课融合”的层次。高职院校还需为学生提供参与“校企”“校际”“区域(行业)”等校外职业技能竞赛的机会,通过不断实战,积累学生经验,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优化课程供给,整合专业(群)课程资源
首先,高职院校需全面分析课程供给存在的疏漏之处,提升对课程供给的关注度,对其实施全面的优化,将高职课程改革提上日程。第一步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第二步为岗位标准的对接,并整理好涉及的课程资源,在符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着眼于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真正做到系统整合,把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行业企业准入标准、社会生产岗位标准、大赛标准、某一产业链条中的具体工作任务规程、学习者职业发展的自我标准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在考虑诸多因素后细化分解,使之成为更具可行性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避免育训课程缺乏统一性。
其次,高职院校需认识到专业群课程资源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关联性,加强对此类资源的整合。以现代化视角思考工作过程,针对教学内容做到统一选择,打破以往专业口径单一的局面,构建符合行业人才需要、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更好地依托专业群内部彼此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课程间内在联系[9]。分析课程结构存在的不足,及时优化课程结构,将各种类型的课程按照顺序排列好,避免该领域面临着课程兼容性不足的困扰,为学生按照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兴趣选择“赛”“证”取向提供帮助。
最后,高职院校需贯穿全过程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工程,加强对高职学生目前发展的分析,认识到职业核心素养与“岗课赛证”的种种联系,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程度、特点、规律纳入考虑范畴,结合国家围绕“赛”“证”制定的规划安排,做到统一部署。不可盲目设置教学模块,要循序渐进地落实,逐一分类供给,防止资源浪费,确保育训融通课程更加完善,并与各学期建相关联,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增光添彩。
(四)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融通课程模式创新
为了有效攻克课程改革面临的难题,高职院校需深化产教融合。
首先,高职院校需考虑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其融通课程建设需要进行多角度分析,构建校企综合育人共同体[10]。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哪些步骤密切相关,注重对这些步骤的调整,以行业企业生产的各个流程为切入点,为两者提供深度对接的空间,并整合“产—教”“校—企”“工—学”“理—实”及“双元”等现实要求,形成育训共存的特点,使得教育教学和素质陶冶同步进行,注重教育教学和技能提升的融合,不断强化经营管理,引导学生群体愈加重视生产劳动。校企双方明确自身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中扮演的角色,认识到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比如用人单位话语权重不足这一问题,需要以正确积极的态度看待企业发展需求结构性,使其和人才培养的不同步骤相关联,加快“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发展步伐。在此过程中,需将“引岗入课”作为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实践活动与课堂共存。
其次,高职院校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热潮,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提升信息技术的利用率,通过该技术进一步优化课堂革命,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工作[11]。高职院校要考虑到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新契机和新挑战,积极使用大数据技术,并将人工智能融入在教学的恰当之处,为教育教学注入新活力,将教材知识点、职业教育内容以更加新颖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虚拟技术开展沉浸式学习,形成独特的职业感受,不断强化“岗课赛证”融合,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就业创业,掌握相应的技能,为学生发展潜能的提升带来新支持。
(五)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融通课程保障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需明确育训结合的多项益处,秉持着质量优先的理念,引导师生自觉处理好“一专”与“多能”的相生相长关系,及时弥补育训课程的不足之处,使其兼容性更强。高职院校需将完全学分制改革纳入重要事程,注重对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试点,积极了解“岗课赛证”融通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将学习成果整理在一起,计入个人学习账号[12]。
其次,高职院校需探讨“岗课赛证”融通中有待提升的内容,在其生态系统分析中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加大对该系统的优化力度,使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开展顺利进行。第一,要明确“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建设的院系主体责任,打造各个部门积极协作、院系领导、参与主体丰富的现代化工作格局。为了使“岗课赛证”融通的改革步伐更快,要及时构建可行性较强的目标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明确自身要朝着何种方向开展专业化学习,避免他们职业规划认识模糊,为其制订出清晰明了的“赛”“证”目标,提供动态化、多元化的有效指标,引导他们满腔热血地朝着目标前进。第二,要将人本关怀放在重要位置,给予师生足够的尊重及关爱,引导他们不断发挥创造性,必要时可采用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时和师生倾心交谈,询问他们在教育环节面临的问题,注重对师生的鼓励和认可,通过个性化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摆脱困扰,实现人人受益的目标。第三,要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现状和不足为主参考,在此前提下构建健全的工作评估和考核机制,用好“过程—结果”双向考评,将此环节形成的经验整理好便于推动日后的更新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凭借重要影响受到诸多领域的关注,也是高职院校实际工作的一大目标。实际上,高职院校需围绕“岗课赛证”的功能、内涵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其综合育人的优势,加大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内部创设轻松、活跃的“岗课赛证”氛围,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教育融入其中,阐明技能大赛对其未来发展的益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强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高职学生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黎侨.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路径研究[J]. 中国储运,2022(11):149-150.
[2] 徐源,赵丽娜. 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价值逻辑与提升路径: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视角[J]. 职教论坛,2022,38(10):72-81.
[3] 宋倩茜,李芳.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视觉营销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20):227-229.
[4] 常顺,孙晓阳,贾宁,等.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制药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9):7-10.
[5] 杨智慧.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新形态教材“活化”探究[J]. 山西青年,2022(18):1-3.
[6] 何珊. 高職助产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2(32):64-66.
[7] 起瑞颖,张星星. “岗课赛证融通”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的优化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67-71.
[8] 孔庆聪,舒娟.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04):16-19.
[9] 张敏. 案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中的应用[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8(04):54-57.
[10] 袁润,龙浩南,张捷.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探索实践[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2022电脑校园网络论坛论文集,2022:293-296.
[11] 陆文灏.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践路径探索[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22,25(02):22-27.
[12] 范梦玮. 高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和路径分析[J]. 科教导刊,2022(17):48-50.
(荐稿人:张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简介:余丽(1982—),女,硕士,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