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宁晞 鲁彦良 张辅陈
摘 要: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丰富的办学支持、实习条件、就业渠道等资源,随着产学研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渠道和形式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文章以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并实践高职院校面向企业、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在研究、论证和实践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在理论基础、社会環境、路径搭建、服务形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不足,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可行性对策,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社会服务进一步的实践推广提供理论参考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校企一体;心理健康;服务社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181-0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办学机制,健全多元办学格局,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在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等方面主动吸纳企业深度参与。这意味着,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将与企业建立更深、更广的联系,二者也将进行形式更加多样的融合开展。
当前,我国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对劳动力市场的上下游各阶段的调整和开发相对滞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视野、理论水平和实践探索亟待提升。本课题研究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其中一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以提升企业劳动力的心理素质为目标,探索符合区域性发展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的理论路径及实践范例,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开展提供可行方案。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现状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是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重要方面,是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开发新课程,推动高职院校在企业、社区设立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渠道之一,通过服务企业职工、社区人员心理健康提升,为企业人才搭建健康成长的人力资源优化通道,为社区和谐建设提供心理健康层面的有力支持[1]。
(二)我国缺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及实践范例
本研究一直关注国内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范例,但遗憾的是可供学习借鉴的理论及实践成果少之又少,很少有专家学者把校企合作的视角放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与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之间的联系上,极少有高职院校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尝试为企业、社区提供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故本研究在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更具有一定的首创意义。
(三)探索实践初期,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一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国职业院校迎来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春天,高职院校党委、行政领导及院校负责人、专业教师都极为重视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创新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但在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的路径研究及实践探索处于初期阶段,各级各类领导重视程度不一,部分企业领导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重视,认为与企业生产力提升不存在关联性,不需要把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列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内容,没有必要把员工健康服务接入校企合作项目之一来推进等问题。存在部分社区领导虽然重视社区人员心理健康帮扶,但认为高职院校不能在实际层面提供有效地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区与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合作的必要性不强等情况,对此项研究的推进作用不一。
(四)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有需求
本研究针对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做了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的需求调研,对随机抽样的18位企业职工、社区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采用类属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和社区急需心理健康服务,但缺少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渠道。他们的诉求大多表现在家庭子女育人有效方法,家庭成员关系冲突,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迷茫,职场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困扰[2]。
(五)企业、社区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服务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和社区在为职工、社区人员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服务,比如企业会不定期邀请社会专家、心理健康培训师为部分职工进行青年恋爱、妇女心理健康、企业职工心理危机等主题的讲座培训。社区在做基层党建工作时也会将心理服务融入家访、关爱独居老人、调节家庭关系矛盾、夫妻矛盾等具体工作中。
二、校企一体下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困境
当前全球经济普遍呈现复苏缓慢、疲软的状况,加之局部战争爆发,我国各行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的运营面临困难和挑战。企业一心抓生产、谋生存,很容易忽略员工的心理健康成长,故如何平衡企业保生存与高职院校提供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之间的供需矛盾,已成为横亘在企业、社区、高职院校之间的新困难。
(一)校企、校社合作的路径搭建存在困难
企业的工作中心以生产盈利为主,社区的工作以管理、服务为重,高职院校围绕“教书育人”开展各项工作,如何在工作中心、重心不一致的前提下搭建彼此合作的桥梁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得以实践的关键。目前,基于产学研一体的校企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但心理健康服务更注重服务,体现更多的是单向输出,除了在人力资源优化方面与企业生产有连接点外,很难再找到更直接的联系,企业花费人力物力成本推动校企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需要宏观的企业远景规划、企业文化打造及微观的人力资源优化政策的支持。社区往往会因为已经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而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主动性不强[3]。
(二)企业、社区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的形式和效果有限
企业职业和社区人员对心理健康服务有需求,且存在差异化。企业职工在职业规划指导、岗位调整适应指导、能力提升、压力和情绪疏导、社交能力提升、亲子教育指导、家庭人际沟通等方面提出了服务需求。在社区,主要需求为老年人心理健康、文化建设营造等方面。企业和社区为职工、社区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形式大多为专题讲座、谈心谈话、民情调解等,在内容和形式上既不能很好地满足职工及社区人员的需要,服务效果极为有限。
(三)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在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期,从提供心理健康社会服务的主体高职院校自身来看,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由于高职院校教师“一岗多能”的岗位特点及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目前不属于教师岗位本职工作等原因,组建一支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具有现实难度,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不同部门组建起的心理健康服务师资队伍缺乏高契合度的协调性和统一性[4]。
三、校企一体融合开展有效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建立明确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及企业、社区各级党委、行政班子要把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学校、企业、社区中心工作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明确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建立党委领导——责任部门牵头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在高职院校,一般可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作为牵头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制订心理健康社会服务的工作方案,组织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服务实施等具体工作。人事部门协同调配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教学部门协同提供服务场地等。在企业,可以由工会、团青工作部等部门牵头与院校对接,把服务项目作为职工关怀、青年成长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抓落实。社区应把此项工作纳入基层党建,指派专人负责落实工作任务。
(二)互联网发展下服务形式的革新
面对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的现实困难,高职院校应顺势而为,结合“互联网+”的思维在服务形式上进行革新,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生活场景覆盖广的优势,在常规的“一对一”“面对面”、线下服务的形式中融入“一对一”线上咨询、“一对多”互动直播、公众号知识推文等线上服务,在人与人“无接触”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社会服务送到“千万家”。
(三)有針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社会服务
依据校企一体模式下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的需求调研结果,企业职工和社区人员对心理健康社会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化,企业职工、社区人员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岗位、家庭情况等区分度方面也分别表现出对心理健康社会服务的需求差异化,故以“问题为导向”,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制订“个性化”服务方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前提[5]。
(四)有效利用高校专家及社会培训资源,“请进来、走出去”
高校中有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具有突出成绩的专家,他们熟悉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和方法,具有丰富的教育与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在提供心理健康社会服务时应主动争取其他高校的优秀专家资源,实现专家“请进来”,协同规划服务体系,参与编制服务内容,以及参与到服务企业、社区的课程和活动中。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社会服务教师通过“走出去”,到企业和社区中开展调查访谈,个体或团体的辅导、活动、咨询、专题教育等工作,在实际层面促进企业、社区打造“崇尚健康”的环境,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效果。
(五)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向企业、社区提供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很大的难点在于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地建设。对此,高职院校的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职能部门要积极地与人力资源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对接,获得支持,将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职责,在制度上加以明确。在保证校内教学、科研正常开展的前提下,教师的其他工作安排方面给予灵活处理,为教师创造开展社会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校内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打造,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工作坊、接受督导等针对性较强的能力训练,练就扎实的“内功”,打造足以胜任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的教师团队[6]。
(六)教师的奉献精神及劳动的有偿性有机结合,激发教师开展服务工作的内生驱动力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全身心投入,用心用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终身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时,要从情感上强化教师的奉献精神,塑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敢担责任的教师形象,在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从物质方面给予知识输出的认可和劳动的肯定,激发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的内生驱动力,使教师更加具有服务社会的信心和力量。
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展望
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发展快,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处于行业领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家校合作、环境干预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范围也呈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不仅包括对学生的教育和干预,也包括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乃至对社会问题的心理学探索和研究。在我国难以查阅到有关文献资料这一情况能判断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缺少与社会对接,甚至没有开展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但是,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历经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后,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可延伸、可拓展、可创新的重要方面,必将会成为未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7]。
五、结语
本研究从需求调研、课程设计、组织实施、总结提炼等方面进行,从提出问题之初,到文献资料查阅、随机抽样调研、设计服务内容、服务满意度调查、形成服务工作方案,基本上完成了项目设计的研究内容,达到了项目预期效果。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服务经验欠缺、校企校社对接不够充分等因素,没有成功构建校企一体模式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但这也将成为研究者今后继续深入思考、持续研究、不断实践的动力。相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和企业和社会一定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融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社会一定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南杰,李黎. 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探索[J]. 职业,2014(11):25-26.
[2] 王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 科技资讯,2009(07):176.
[3] 袁宁晞,王堂指,鲁彦良,等. 校企一体模式下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的需求调研[J]. 当代教育与实践研究,2022(18):210+288.
[4] 周虹琼. 浅析企业工会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J]. 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09):48-52.
[5] 刘刚. 企业工会如何开展职工心理健康工作[J]. 活力,2021(11):137-138.
[6] Newman D S,Simon D J,Swerdlik M E. What we know and do not know about supervision in school psychology:A systematic mapping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etween 2000 and 2017[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18(01).
[7] Power T J,Mautone J A.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Looking back on 2006—2010[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10,39(04):673-678.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校企一体模式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1J0998)。
作者简介:袁宁晞(1987—),女,硕士,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及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鲁彦良(1990—),男,彝族,硕士,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张辅陈(1973—),男,学士,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