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2024-01-27 23:02:35孙佳山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校园文化

摘  要: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排头样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教育不仅对教育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也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价值,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文章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173-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特别是在新时代,我们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隘,做好青年工作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1]。高校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在学习上、学术上发挥指引青年的作用,也要在文化上、精神上成为青年学子的领航人。首先,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教育系统的关怀和扶持,从道路上掌握人才的发展方向,从精神上把握人才的时代脉搏。其次,离不开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烘托,离不开高等教育在内涵上、外延上的培育。最后,离不开优秀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社会各个系统的支持。文章将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探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探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与校园文化有机互构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更好地促进青年学子的发展,使之最终成人、成才[2]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Terman对天才与幸福的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其主要研究个体的内在资源、心理潜能和幸福感,以心理学为基础突出个体的力量和美德。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通过研究结果突出和促进个体积极潜能的发展,为人群的幸福生活指明方向。进入21世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已经转向如何识别和激发个体深层次的、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科学家已经将他们的研究重点从消极的方面,比如道德问题、心理问题,转移到积极的方面,比如人的力量和美德、真诚和勇敢。由此,积极心理学被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内化,无论是在思想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这种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有效性、真诚性和正当性提供了新的思想心理学基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囊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如坚毅、顽强、和善等;积极有益的情感体验,如快乐和满足;积极完善的组织结构,如组织内的互动、组织间的互动等[3]。以上三点正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维度,只有先从宏观上以一种具有高度的视角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思想和理论恰恰是人们借以攀爬的梯子。

(二)积极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首先,从心理基础和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政教育面对的是一群较为个性化、本体化、塑造性强的文化受众,他们脱离了既往的熟悉环境,进入一个陌生“场域”之中,在思维互相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会对之前较为固定的“三观”产生冲击,从而会建立新的“三观”,这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而这个重建的根基是在个体心灵的基础之上,心理学发挥的作用被大大拓展。在学校中,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以心理学为方法,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正确引导学生樹立合理的“三观”,通过积极心理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不仅具备扎实、优秀的专业知识,还要塑造出良善的心理与丰满、充沛、乐观的价值观。因此,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人格健全发展与自我成长的角度来看,如果借用法国哲学家萨特的观点: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社会所塑造的产物,人的成长、思维、感受离不开历史的积淀与时代的影响,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讲的“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如白纸一般,需要学校和教师进行“着墨”,赋予色彩[4]。所以,学校的思政教育和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学校和教师要从人格健全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和表扬自我探索,举办多种活动,充分挖掘学习的自我潜力,例如围棋、电竞、社团、戏剧等等。积极心理学的促进作用宏观表现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微观表现在学生的思想品格与个人发展,应该个人问题个人分析,实际问题实际分析,综合把握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

最后,从高校师德师风和校园文化的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与其有天然的契合性,学校可以将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问题发现和解决的方法,充分拓展积极心理学的适应范围。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的精神培育家园,是阳光和沃土,高校师德师风的塑造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大树,保护和遮蔽不良一颗颗“树苗”,让其在太阳和雨水的关照下茁壮成长,最终学会扎实、可靠的专业知识技能,在精神价值上具有关怀性和人文性,抚育青春、活泼、有能量有能力的校园文化形态。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引领校园文化

师德师风是基于教师的价值认同、共同信念、共同期望和价值观而形成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要通过确立目的、执行手段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干预与引导,使其精神能够丰满,个人能够逐步成熟起来。而从道德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讲的“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积极心理学蕴涵的价值就在于此。首先,作为积极心理学干预与引导的发出者——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这种引导甚至超越了语言、理性、情绪,成为一种象征,具有一种拉康式的“镜像”。虽然没有时时刻刻地进行引导,但引导无处不在。所以,在这一阶段,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和辅导,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课堂游戏式的方式让大家看到彼此的“镜中我”[5]。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恰恰是积极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其次,以学术修养为基础的学校传统和大学精神必须不断得到丰富和内化,必须与历史价值与时代精神进行结合。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结合将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性变化,这种结合既以一种集体观影、集体活动的形式呈现,也以一种独立思考、充分探讨的形式出现,学校需要进行相关鼓励和创造各种条件整体推动发展。最后,推动高校教师形成符合历史和时代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形成正确的、丰满的职业观、道德观、生活观,区分教师和其他职业,明确教师的崇高价值和特殊意义。确保高校教师具有高度的职业观、高度的职业认同感等潜意识、前意识的心理观,逐步成为教师文化进一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样的校园文化有理想、有信念、有干劲、有未来[6]

(二)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工作氛围,丰富校园文化

教师群体是教育体系中的链接和纽带,是学校和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7]。首先,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定要找好主体与客体,明确所激发的内容和所使用的相关手段,这样让激励与引导更准确、更有效。高校领导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相关教师的相关需求,尊重和保障教师的实际权益和人格价值,尊重和理解教师的相关意愿,如授课方式、科研计划,尊重和理解教师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如对现有科研体系、教育体系的看法。从而健全人性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帮助教师更从容地应对相关工作,舒缓职业焦虑。其次,建立制度化的、人性化的沟通对话机制[8]。对话机制与协商机制是积极心理学系统干预的润滑剂。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和高校的兜底作用,教师们才能无顾虑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书写自己的才华。其次,充分尊重教师的学术研究自由,号召和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尊重个人价值,加强职业发展指导,为他们施展才华构建优越的实践平台。虽然薪酬可以激励教师,但教师的学习生活中不仅需要有丰厚的薪酬,还需要有关怀、有温度、有体贴的对待[9]。学校和教师只有“双向奔赴”,才能成就彼此。学校要为教师提供生活上的实际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才能以“情”感召,感受学校“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并且还要积极参与学校日常事务,对学校的当下发展和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以此增加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生命关怀和成长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进而加大对教学、科研和实践服务的精力投入,以此确保个人志向、目标与学校团队目标相统一,更好地为教师文化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这样的校园文化有保障、有归属、有层次,教师齐心协力谋未来、谋发展[10]

(三)树立严格的制度机制,创新驱动校园文化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师德师风的建设除了要依靠思想的确立和宣讲,还要依靠制度的建立,这种建立是积极心理学激励与引导的制度性保障,使其更远视、更有效率。好的制度的建立关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关乎各行各业的发展、成长,关乎我国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担当[11]。所以,在确立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首先,重视和完善高校教师的职业生命,明确教师的职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以此做好职业保障。将教师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原动力,积极提升自我,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助于缓解工作疲劳,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实现。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发展机构,完善就业和激励制度,营造“活到老,学到老”的学校学习氛围,并且搭建教师间互相交流的机会,校内校外共同做文章,扩大培训机会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帮助各级专业的教师发展,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2]。通过这样塑造出专业、积极、健康的校园学术文化。其次,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自我实现与组织激励的创新性结构,将自我评价(包括描述性报告)与外部评价(如访谈、对话、讨论等)相结合,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发挥教师潜能。这样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心态,锻造出“1+1>2”的效果[13]。制度的建立是积极心理学实践的保障性要素,只有树立严格的制度保障机制,才能更好地通过创新驱动校园文化发展。

(四)构建和睦的师生关系,和谐共生校园文化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核心之一就是突破既往的传统性、束缚性、压抑性的社会关系、角色关系,通过互相平等、彼此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创造。这也正如哈贝马斯所形容的在日常互动交流中的“真”“诚”“正”“通”,彼此倾听、彼此理解、彼此合作。通过创造和睦的师生关系,关怀学生成长。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始终创造乐于学习、乐于生活的氛围,鼓励忘我的创造型精神。而这种精神需要学校、教师的引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日常生活与管理,充分发展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还要强调体育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自豪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成长机会和资源,学校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提供者,不仅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文化,还要将其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性格和力量带入学生的心灵[14]。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生会积极开展学习和理解,在优秀文化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这样的校园文化有差异、有继承、有发扬。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方法,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过程中,既要明确其道德形而上的部分,也要明确手段与目的的一致性关系,既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深入浅出,明白具体的对象[15]。如果进行比喻的话,知识的学习是校园里的水,那么日常干预与引导的手段就是水渠,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和价值就是从学校全局出发,以学生为核心,进行体系化、內容化和丰富实践性的全局构建。校园文化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有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怀、有领导的重视、有教师的宣讲参与,更是由一位又一位的学生构成的,一所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鼓励、宣传可以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事半而功倍的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看待“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问题,要有理论、有高度、有关怀、有责任、有信心、有策略、有步骤。从高校“师德师风”这个角度出发,合理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祖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领导负责,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使其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吉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践行“四个统一”师德观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8.

[2] 林崇德,黄四林. 新时代师德修养动力的心理学透视[J]. 教育研究,2022,43(10):56-61.

[3] 王雪,孙静,兰芳.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22(30):128-130.

[4] 李秀珊. 积极心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推进路径[J]. 质量与市场,2020(14):115-117.

[5] 芦青.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9.

[6] 谭枫. 习近平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对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作用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7] 张红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

[8] 郭根荣. 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J]. 品位·经典,2021(23):53-55.

[9] 孙红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的融合路径研究[J]. 智库时代,2020(13):208-209.

[10] 梁澄. 大学文化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互动性影响解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05):15-16.

[11] 訾冉. 关于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13(01):126-128.

[12] 张微.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13] 孟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校园心理环境优化研究[D]. 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14] 王丹妮. 培育校园文化认同 构建多重育人体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认同路径探析[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2,33(03):84-87.

[15] 肖三秀. 文化自信视域下基层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东莞开放大学为例[J]. 科教文汇,2022(14):38-40.

(荐稿人:黄明琪,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課题“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编号:ZJB1422119);哈职特色“寒地艰苦创业”校园文化融入“三全育人”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ZJB1422122)。

作者简介:孙佳山(1986—),女,硕士,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类。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14:07
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7:07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40:38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2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应用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5:24:08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