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刚 李赟 陈延玲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Z2022245);2021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DYJG21184);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QNSZ2023083)
第一作者简介:宁刚(198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陈延玲(198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37
摘 要:公费农科生政策是现代农科教育模式下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自2018年开始,山东省推行公费农科生教育政策,为基层定向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该文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对当前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公费农科生以参加“科技小院”为载体,以准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身份,深入基层农村进行实践学习应用,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在田间地头和走访农户调研过程中,观察、发现、研究并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和构建“学校课堂+科技小院+乡村田间”三位一体的公费农科生培养新模式,并对该模式的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等进行说明。
关键词:公费农科生;科技小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3-0149-05
Abstract: The policy of public-funded agricultura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under the mod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ince 2018, Shandong Province has implemented a public education policy for agricultural students to train talents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ak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public-funded agricultural students and introduces the public-funded agricultural students who, in the capacity of quasi-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ers, go to the grass-roots rural areas to carry out practical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carry out rural voluntary service activities, and observe, discover, study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production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field and visiting farmer households, so as to actively explore and construct a new public-funded agricultural college training model of "school classroom + hi-tech courtyard + rural field", and explain the main methods of this model and the results achieved.
Keywords: public-funded agricultural students; smal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oun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practical education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指出“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新时代,涉农高校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农业人才的培养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农业强国建设征程中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战略课题[1]。站在农业强国建设的新时代,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培育新农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在“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建设中,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农科”创新型人才的路径和方法,为进一步推进公费农科生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产教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团队通过传承和发展“科技小院”的育人模式,创新性地将其融入本科公费农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了多名知农爱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1 公费农科生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山东省在岗的基层农技人员整体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35岁以下的乡镇级农技人员比例不足12%,具有农科专业背景和大学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比例很低,小学、初中学历占到80%以上,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高达59%[2]。年龄高、学历低的突出特征,使其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十分有限,说明目前的农业从业人才结构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应用需求,面临着人才结构失衡的现实问题。据调查,超过90%的农科专业大学毕业生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农村开展工作,导致农业人才培养偏离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学农不择农”的现象突出[3]。这一现象是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急需正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向的脱节,学生实践学习和应用能力的不足,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为有力助推乡村人才振兴,更好地补充和提升基层农技服务部门的骨干力量,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等8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的通知》(鲁农科技字〔2017〕27号)、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等6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的通知》(鲁农科技字〔2018〕11号)等文件精神,2018年山东省教育厅、省卫计委、省农业厅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公费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18年启动实施农科生公费教育政策,依托省内农业高等院校,重点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急需紧缺专业培养本科生(大学本科学历学制四年),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4]。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是党的“三农”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的生力军,是乡村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可靠力量,可以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重要的作用[5]。为基层输送更多高质量农业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重要使命。因此,涉农高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成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任务。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招收6届公费农科生,共计有2届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在基层岗位认真工作,履行作为新时代农科生的职责,发挥青春力量。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专业化”与乡村振兴要求的人才“综合化”相矛盾。单一的专业培养更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实践课程的形式单一、时间周期短,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掌握技术、会推广、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这说明以知识、能力与思维为突破重点的农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势在必行。为了加强对公费农科生“一懂两爱”的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坚定其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切实提高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青岛农业大学立足新农科教育实际,构建和探索了依托“科技小院”的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模式,以“科技小院”作为育人平台,努力探索培养乡村振兴创新型人才,突出人才引育创新,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引导公费农科生主动下乡实践调研学习,支持学生通过所学,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力量。通过这些举措,切实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应用需求,实现为乡村人才振兴“输血”,助推山东农业强省建设,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2 基于“科技小院”的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经过实践印证,“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部署推广“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为了构建适应于乡村振兴的农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起,青岛农业大学探索了以“科技小院”为载体(图1),以大学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时代农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4年多的实践,在农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和发展。2022年8月,山东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和莱西玉米科技小院全部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三部委“科技小院”,为农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作用,构建“认知—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阶梯式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引领以知识、能力与思维为突破重点的新时代农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农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2.1 构建“认知—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阶梯式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强化知识、能力与思维培养
依托“科技小院”,构建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图2),主要模块如下。
①认知阶段,通过专业教育和导论,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小院;②实践阶段,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学习机会,进入“科技小院”,深入“三农”,发现生产问题,带着生产问题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③理论阶段,学生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打好理论基础;④再实践阶段,结合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长期入驻“科技小院”,开展创新性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2 开设交叉融合特色专业课程,突出交叉学科认知整合
在“科技小院”,将农业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化、科普技巧、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方式方法等纳入公费农科生的理论和实践教育中,改革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全面提升学生在生产一线开展创新性探索和技术服务的知识与能力。
2.3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内校外教师联合指导
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具有丰富培养经验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选聘在技术研发或农技服务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技专家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全面提升在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能力与思维。
2.4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成果產出评价
采用“创新能力+成果产出”的双向评价标准,突出和强化学生在专业理论、实践和技术服务中创新能力的评价,分类制定评价标准,专业理论由双导师进行总体评价,实践和技术创新由地方农技人员、农户和指导教师进行评价。
3 基于“科技小院”的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青岛农业大学将“科技小院”人才模式从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融入公费农科生的培养过程,积极探索“科技小院—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公费农科生”的地方农技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一懂两爱”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农业人才。一方面,通过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和线上直播讲座听学等途径,短暂入驻“科技小院”,让学生对农业感兴趣,培养“三农”感情。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和企业的互动联系,以实践促学的形式,让学生进驻“科技小院”开展实践学习,培养其专业技能,进一步拓展和丰厚专业所学,为将来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
立足专门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科技小院”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创新公费农科生的培养路径。一年级专业启蒙阶段,“科技小院”导师进课堂,以专业导论为依托,讲述“科技小院”的生动实践与精神,启发公费农科生热爱所学专业的意识。二年级专业成长阶段,开展专业调研实践,给学生提供了亲近农业农村和了解乡土乡情的机会,走进“科技小院”和田间地头,进行一线调研,将采样内容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研究学习。三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期专业提升阶段,安排专业实习,将课堂由校内教室拓展至“科技小院”,以科研训练为驱动,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研究生的朋辈帮助下,将在校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在“科技小院”,学生们一方面可以走访农户,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发现并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积累实际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步入基层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于公费农科生的教育培养非常重要。在实践中,学生们参与农业调研、了解农业发展、适应农村环境、增进与农户的情感,团结协作完成任务、交流探讨得出方案结论、集思广益产出实际成果,实现了素质和能力的双提升。此外,还可以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融入其中,学生们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近距离观察农业生产,帮助农民测产量、改良土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等,边学习边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发展自身的大农业思维,以实际行动助力基层“三农”事业的发展。
3.2 社会实践方面的探索
2020年暑期,共组织14名公费农科生分赴莱西科技小院和乐陵科技小院开展为期20天的农业生产实践学习。学生们学习势头高涨,奔走在田间地头,用专业所学书写青春担当,练就兴农本领。晚间组织小组讨论,共话学习收获,回顾并总结每天的学习经历,撰写工作日志。在撰写日志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字应用、语言表达和记录能力,畅通了师生信息交流。《一名准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实践成长》等23篇优秀日志编入《科技小院:课堂在田间——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阶段性教育成果。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发起的《2023年科技小院暑期联合社会实践行动》计划,青岛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共有3个年级20名公费农科生组建了“矢志三农”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社会实践团和“基层连线,共携曙光”赴山东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实践服务团,到山东省乐陵市郭家街道南夏村开展为期14天的实践调研学习。2支社会实践团队均获2023年“科技小院行”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二等奖,学生撰写的主题征文获优秀实践征文。以上育人举措,旨在以实践促进学生发展,培养高质量农业人才,厚植学生爱农情怀。
“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利用驻村优势,组织和参与当地多项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良好村风的形成,也推动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举办这些非农活动,既可以提高农户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又能够增进学生与农户之间的情感,为公费农科生未来从事基层乡村工作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基础。
3.3 以赛促学方面的探索
公费农科生在“科技小院”的实践学习,深刻影响着其思想与行为。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改革,“科技小院”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已具雏形,通过“科技小院”的成长锻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在竞赛中练技能、在竞赛中锻炼、在竞赛中成长。两届已毕业的公费农科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交际等方面的素质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2018级公费农科生刘腾腾是乐陵“科技小院”实践成长起来的代表,他在校学习期间就与“科技小院”结下很深的感情。2021年10月,经过“科技小院”的实践研究学习,他与另外2名科技小院成员参加了全国首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取得全国二等奖的佳绩。毕业后,他回到定向服务地乐陵市农业农村局所属的土肥站工作,主要从事肥效验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耕地质量提升和作物种养循坏等方面的工作,多年来一直与科技小院加强联系沟通,工作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升。
3.4 新媒体应用方面的探索
为加强科技小院的影响力,充分利用莱西市“科技小院”、乐陵市“科技小院”以及矢志三农好青年微信公众号发布农业科普类主题推文,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媒体的编辑应用能力,又将现代农业实用知识和国家关于“三农”的最新政策及时传递,增加了“科技小院”服务农技推广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科技小院”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农技推广培训会,组织公费农科生收看学习,增强专业学习认知;以网络为抓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指导学生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地用心制作与农业农事相关的短视频,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深入农村和服务农民的兴趣,培育其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学农务农的复合技能型人才[6]。
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育人模式将公费农科生培养从校园延伸至农业农村一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其置身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大平台下培养,促使其全面接受认识关、生活关、科技关的考验和训练,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三农”情怀与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密切了校方育人与地方用人的零距离,努力实现以高等农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农业强国的人才根基。
4 基于“科技小院”的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202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年,是农业强国建设的起步之年,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涉农高校教育工作要锚定“人才兴鲁”“科教兴农”的目标不动摇,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实现农技人才成长成才,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对公费农科生的關注和教育培养,要根据国家战略导向和农业发展实际需求,进行优化调整。主要思考点如下。
一是突出“科技小院”的阵地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和各方面条件建设,推动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与农业生产实践、与社会需求、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二是持续且深入探索创新“科技小院”对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的模式,引导其认识到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主动走向基层,适应和融入当地,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努力干事创业,在服务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中成长成才;三是精心设计并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农科专业的学生教育,帮助学生拓宽专业边界、提升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适应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四是强化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在厚植“三农”情怀上下功夫,大力提升其从业适应性与岗位胜任力,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乡村振兴的人才实际需求;五是争取有力的政策支持,多渠道强化教育政策扶持,配套更加良好的就业发展环境,为公费农科生继续深造提供一定的条件保障,进一步坚定其长期持续服务“三农”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7]。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青岛农业大学以“强农兴农”为目标,打造“科技小院”实践育人模式,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活动是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重要路径,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科技小院”引领公费农科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乡村大课堂,在“三农”实践中真正检验育人成效。今后,将进一步立足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实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及时梳理和总结公费农科生在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下的有益经验,使之成为培养高素质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重要渠道,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为基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沛民.探索创新“科技小院”模式 促进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J].北京教育(高教),2021(12):14-16.
[2] 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代表第20190116号建议《关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化需要补充新生力量的建议的答复》[EB/OL].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9/5/17/art_123062_1923.html.
[3] 沈萌萍,杨芷薇,陈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意愿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农经,2022(7):92-95.
[4] 山東省制定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实施办法力推乡村人才振兴[J].中国农技推广,2018,34(9):6-7.
[5] 山东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J].农业知识,2018(1):18-21.
[6] 李成亮,刘艳丽,战琨友,等.智慧农业背景下涉农专业教育的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2,2(1):10-15.
[7] 习近平.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EB/OL].https://www.gov.cn/yaowen/2023-05/03/content_5754012.htm?eqid=fc49d3a300002504000000036465e2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