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构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2024-01-25 19:29陈振东
高考·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家校共育构建

陈振东

摘 要: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业任务的增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有助于高中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单纯依靠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的指导作用极其有限,因此家庭参与进来,实施家校共育方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心态。文中就家校合作进行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讨需要坚持的原则,并探索其中的路径。

关键词:家校共育;构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高中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家校共育较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难以用数字量化的、不外显的心理状态则有所忽略。一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抑郁症等严重心理疾病,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但是具体针对性有所不足。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在专业指导方面有所欠缺。二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弊端,只有将家校共育形成合力,互为补充,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引领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不畏艰难困苦,拥抱生活。

一、家校共育构建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要

现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新课标理念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家庭、社会、学校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三者应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家校共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家校合作的目的也是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使其在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二)实事求是,与现在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思潮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手机、电视等现代媒介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社会热点、国家大事乃至邻里琐事等,微信、微博、QQ、抖音等自媒体交流手段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诱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学校、家庭、社会都要肩负起各自的责任,互相协作,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客观看待学生心理健康的隐患。对于出现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采取合理科学的手段,适时干预,不能掩耳盗铃,讳疾忌医。

(三)积极乐观,拥有健康心态适应生活学习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活力无限,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也容易受外界思潮影响,心理应变能力不足。家校共育就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培育积极、乐观的性格,挖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抗压应变能力,展现自己的青春活力,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众所周知,2008年汶川地震中被埋地下的“敬礼娃娃”郎铮,被解放军救出来之后,在社会媒体、学校、家庭多方的关注下渐渐成长[2]。适时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慢慢摆脱长达数十小时的黑暗阴影,成为积极乐观、阳光自信的大男孩,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并立志成为外交官,为国家利益发声。因此培养心态乐观、阳光自信的高中生,使每个学生拥有健康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是当前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二、家校共育构建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路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家校合作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家庭氛围不尽相同,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重视,但是缺乏专业的方法;有的家长根本不了解心理健康,觉得它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甚至觉得可有可无,无关紧要。鉴于此种状况,学校就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认识其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增强家长的心理干预意识,积极与学校配合,做好学生心理服务工作。学校还可以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讲解的小册子及家庭教育的相关书籍等。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家校共育过程中,可以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家长提供先进的心理健康理论讲座,并讲一些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引起家长重视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尽量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榜样而非反面典型。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受传统教育影响,分数是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父母只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比如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家务活,适当地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开阔眼界,提升人文和社会情怀等。而这些与分数无关的其他活动和项目对于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乃至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层面应注重宣传和引导,使家长在意识到全面教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后,采取合适的方式,给学生最好的服务,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教育氛围,成为温暖的心灵港湾,促进心理健康[3]。

(二)丰富家校共育模式,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双保险”,高中生学习紧张、任务繁重,心理负担重,需要家校合作,由双方分别给予优势指导。家庭是学生从小到大成長的地方,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比较了解,因此容易判断学生思想产生的根源。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具专业知识储备优势和丰富的教育手段。家校合作双剑合璧,方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目前家校合作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家长会”。而传统的家长会基本由教师讲述本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下一阶段家长应注意的事项,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状况的交流还处于浅层次状态,并没有发挥家校共育的深层次教育作用。另外,家访、电话、微信群等交流手段也只是作用于表面,并不能深入学生内心,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针对性的改善方法。因此,学校和家长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合作方式,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可以根据家长的学历高低分别予以归类,指导和帮助,“因材施教”。对于家校沟通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家长接受水平的不同而适当调整。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学生每个时段的学习和心理状况,跟家长共同参与完成,通过学生健康档案实时跟踪学生学习和生活动态,遇有问题及时干预和消化。此外,学校还可以和其他学校、社会团体如健康教育中心等单位合作,定期进行心理健康大交流、大讨论,互通有无,吸取经验。还可以组织建立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团体,为学生健康提供帮助,为家校共育贡献一份力量[4]。

(三)建立家校共育保障机制,持续开展合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及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家校共育的理念已经被广大家长所接受,许多学校也已经建立了家校联动教育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有效机制,使得家校共育的效果并不十分突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形成有效机制方能发挥家校合作最大效用,使其持续合作能够顺利开展。

学校应该结合教育规律、学生特点和家长素养制订有效的家校合作制度,形成组织保障体系。学校应成立家校合作领导小组,开展问责制度,对于执行家校合作不力的人员予以相应处罚,对于执行合作制度较好的人员给予表扬和鼓励。可以定期开展家校合作成果评比展览,对于好的做法、好的案例,拿出来一起探讨,一起分享,互相借鉴。同时,家长也要增强责任意识,全力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以保障家校合作规范、顺畅、有效地进行[5]。

学校还应建立经济保障体系,保障家校合作的经費供给,在经济上予以支持和帮助。组织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活动,如组织家校合作交流文艺演出活动,家校共同开办心理教育讲堂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家庭也应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储备一定的教育经费,如适当地观看心理学类电影,找专业教师针对性干预学生的心理等。对于财力相对紧张的学校,可以动用社会资源,吸收企业赞助,或者社会和家长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家校合作顺利进行,发挥最佳功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此外,学校还应打造一支具备心理专业素养,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并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最专业的服务,使学生能够有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四)改革创新,丰富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家校心理辅导内容。创新的内容要力求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能够有新奇感,激发兴趣,化解心中的问题。此外,创新的内容还应科学,实事求是,不能凭空捏造,要内容丰富,饱含营养。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如每学期开学第一课,请心理教育专家为学生讲解心理学相关知识,生活和学习中如何面对情绪和挫折方面的问题。或者播放教育专家的心理辅导视频,如著名教授心理学家李玫瑾的教育视频,为学生新学期的生活提供指路明灯,让他们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各种状况。家长可以建立家委会,定期组织家长开展心理问题沙龙活动。家长从事各个行业,文化程度也不尽相同,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往往会给家长们带来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不断交流与碰撞中,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就会更加丰富,对于学生的帮助也就越大。

学校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育内容,如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向学生家长定期推送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案例,帮助家长了解心理辅导的具体知识和方法。网络、电视等媒体,各种学习软件,App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如“学习强国”等,这些媒体中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可以提供有益帮助。

(五)深化家校心理教育合作,提升教育针对性

孔子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习情况、心理状况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家校合作不应只是处于表层,深入发展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根本之策。家校双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生活中关注学生、干预心理。教师可以在与家长进行主题活动时,引导家长亲自制订亲子合作项目,在体验活动中相互增进感情,学会沟通和交流,疏导情绪,缓解压力[6]。

学校还可以为有需要的家长适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一对一、针对性指导,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服务中,发现学生的问题症结,借助各方力量,化解学生内心的纠结,使他们变得乐观向上,学会排解消极情绪,做自己心理和情绪的主人。

此外,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和教育模式,家长的性格特征也千差万别。家长的类型大致可分为自我中心型、过度关注型、望子成龙型、自我呵护型、自我放任型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在与不同家长制订合作模式时就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相互合作监督,不要推卸责任,互相推诿,而应积极地关注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引导,以说教为主,让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成为有用的人。总之,学校与家长要建立持久、深入的合作关系,和学生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学校与学校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教育有深度,有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开展家校共育,适时干预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提升自我抗压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家校共育应以事实为依据,不断创新和探求科学合适的教育路径,有针对性地予以专业心理指导。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学校心理教育体系正常运行。此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家长重视并参与学生心理健康的规划与干预,与学校一道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娟.为孩子的心灵护航:家校共育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19(14):163-164.

[2]郭艳彪.校园心理剧:实现家校共育的新途径:以广东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8):34-36,39.

[3]李季.第四教育力营造与第一影响源重构:论家校合作共同体建立与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中小学德育,2018(1):11-15.

[4]吴美姣.家校共育下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5):62-65.

[5]周茹,邹雨含.家校共育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71-73.

[6]叶梦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及家校共育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2(14):1-3.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家校共育构建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