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01-25 18:44李嘉菁
高考·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融合高中地理新媒体

李嘉菁

摘 要:随着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愈加广泛。借助媒体工具及相关资源,不仅能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交互质量,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发展综合思维。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其教学方式和应用手段有待加强,同时,部分教师对其节奏的把控较为随意,走马观花式的图像浏览,难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影响整体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文章将从高中地理教学入手,就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发展现状、相关应用以及融合关键点展开探讨,也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教改方面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中地理;教学融合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将其与数字媒体技术相融合,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地理知识,进一步开阔视野、激发兴趣。此外,相较于基础教育,高中地理更加倾向于发现和解决地理事物之间的规律,并对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服务,其知识的复杂性和材料的事实性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媒体资源为其创设情境、综合分析、感知关系,加深其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为推进高中地理与新媒体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文将结合其发展现状,分别从教法应用、内容呈现、合作交流、个性学习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并对其关键要点做出一些说明,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现状

虽然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日渐深入,但其使用手段还较为单一,且实际收益仍有不足,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部分教师对新媒体的认识程度不高,且对技术、功能缺少必要的尝试与探索,导致其在使用中仍按照传统思想进行教学,使得媒体技术的优势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第二,使用策略。时机不对、内容杂乱、生搬硬套等现象的发生大多与教师不当的使用策略有关,同时,个别教师为追求速度和效率,对整合后的知识进行图像化“灌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表象,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第三,学习体验。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其学习体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对知识的获取效果和接受程度,然而,一些教师在媒体使用方面较为主观化,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致使学生对其教学过程产生厌恶等情绪,这也必将影响两者之间的教学关系。

二、推进高中地理与新媒体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点

(一)创新点

创新发展是推动变革的第一动力。因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融合方面,需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对教学方式及利用手段进行创新,以此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和情感需要,使教与学得到协调发展。

(二)目标点

基于对课标和学情的了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把控环节、关注过程,并对其目标内容进行明确和优化,使学生在学习、应用中实现融会贯通。

(三)交互点

师生交互是保证课堂活动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对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其功能和特性,拉近彼此之间的交互距离,使学生更愿意,也更主动地投入其中表达自我,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交互的良好氛围。

三、新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教法应用

1.资源整合,激发兴趣

相较于传统教学,新媒体技术可以将数据化的图表资料转换成图像,并通过颜色、线条、图形、标注等方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对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1]。另外,丰富的媒体资源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亮点和优势,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就学生所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资源归类或数据整合,使学生对已知信息产生更多的思考和体会,这也将对学生實现差异化目标和自主性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一课的教学中,本节通过对“美墨边境两侧的城镇分布”和“墨西哥边界地区工业化议程”等案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美墨边境两侧的人文景观差异及工业区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布局要求。考虑到图文讲解的枯燥性,教师可从互联网中搜集有关美墨边境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资源及影像资料,并通过动态演示的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对“墨西哥在边境上布局出口加工区”的探究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趣味讨论活动,如“到墨西哥开工厂,如何选择建厂地址”“关于墨西哥建厂选址的建议”等,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趣味及区域认知力,又可以在相互交流中,深化理解,把握重点,这将对知识的深度吸收和运用有一定帮助。

2.技术应用,增进理解

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应用,为高中生学习及掌握地理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思维意识,增进其基础理解[2]。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乡空间结构》一课的教学中,分析城市与乡村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和掌握影响乡村、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是本节学习的重点之一,为增进学生理解、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通过影像图层及数字档案功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城乡土地利用和空间分布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区位结构,并掌握分析方法。又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也可利用GIS技术,对地表形态、板块构造以及宏观地形等概念进行解读和讲授,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这一区域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还在模拟对照中发展其综合思维。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地理教学的高质量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但在其使用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方法和时机,既要与所学内容相吻合,又要从现实生活或疑难重点入手,切实保证媒体融合的有效与深度。

(二)内容呈现

1.情景化展示

高中地理的许多知识点较为复杂且理论性强,单纯地依靠讲解,难免会影响学习效果,且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一定影响。情景化展示是新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直接体现,既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内容不足、体验感不强等痛点问题,又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性理解,使学习活动更有趣味,也更加立体[3]。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洋流》一课的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洋流分布情况及分布规律的了解,教师可通过MeteoEarth、Earth(全球天气、谷歌地球)等网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及分布模式,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及其相互联系,这也对其环境观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又如,在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认识地貌的形成与变化对高中生学习及分析地理环境尤为重要,但考虑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等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学生较难感知和理解,对此,教师可从专业网站上下载相关地图资源及地理资料,如“国际年代地质表”“BIGEMAP高清地图资源”“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等,以清晰的图像及场景予以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多元素互动

多媒体教学的核心之一是人机交互,既要保证数字装备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使用,还要与之建立积极的互动联系与平台,使学生和教师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收益。从感知体验来讲,新媒体的融入,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许多学习元素,并对学生学习自主力的提升及综合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分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希沃白板”软件中的“学科工具”模块,将“地球”元素添加到数字课件之中,通过滑动、旋转、标记、放大以及二维与三维转换等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也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数字技术,组织一些交互活动或实操竞赛,如“Google地球找地点”“地理学习问答小游戏”等,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数据定位、探险解密、模拟场景中增强对区域环境的行动意识和认识程度。

(三)合作交流

1.把握交互载体,增强思辨能力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开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也使学生在地理活动的参与和交流中获得更好的体验[4]。因此,在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环境,增设一些可供讨论、探究以及思考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在相关情境及问题的引导下实现自我生长。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一课的教学中,基于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区域经济发展等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从港口建设方面,围绕“天津港”及海港景观照片和资料,组织学生对天津港的区位条件展开评议,以此理解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又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洋流》一课的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对洋流因果关系的理解,以及辩证看待洋流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教师可根据社会热点及现实环境,利用Earth平台及Windy在线风向地图,就“郑州大暴雨的成因”“长津湖战役和大湖效应”等话题展开讨论,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也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2.巧设任务环境,促进合作学习

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展开学习,既有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其在自主、协作中取得实效。同时,借助媒体技术,还可以就其任务形式和学习环境进行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升反馈效果,落实学习目标。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天体示意图及“720云元宇宙创作平台”等工具,预设相关任务单,如“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主要特征”“设计一块讯息牌,用于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信息”等,让学生结合网络资料和VR影像技术,共同完成任务及方案设计。另外,教师还可以推送一些视频资料,如《行星》《走进银河》等,既可以拓宽学生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广度,又可以在多重感官的作用和牵引下实现深度学习。又如,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移动天文台”“Helioviewer”(太阳高清图像)等网站,以直观、动态的方式对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进行生动呈现,并提出相应小组任务,如“分析太阳黑子变化周期”“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有利影响”等,以便提升其对地理信息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四)个性学习

1.选择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以讲学练为主,其内容、形式和方法较为枯燥,难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需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及方法的选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参考,还为学生的学习策略提供了丰富选择[5]。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的教学中,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内部组成,考虑到圈层结构也会在后面教材中进行详细说明,对此,教师可采取微课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微视频的观看和学习,进一步掌握本节的知识和内容,并结合案例分析,加深对地球表层及各圈层特点的理解。又如在“洋流”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星球”插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暖流、寒流的走向分布进行标注,以便巩固知识、增强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将单元知识及课时内容进行串联整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构建体系化的知识框架,以此形成适合自己认知的方法和逻辑思维。

2.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之一,并对教学活动的后续实施提供重要依据。相较于传统评价模式,新媒体背景下的评价方式更加多样,也更能反映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实际表现和具体状态,以便制订适合的目标和计划。第一,强调综合培养。不同于过去以成绩作为尺度的评价模式,在新媒体技术的扶持与协助下,教师应侧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发展、价值培养、心理需求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估,以此真正解决学生的难点和问题,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第二,关注学情变化。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在课时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和发展障碍,则能更快地纠正其行为、转变其思路、提高其效率。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的学习中,考虑到学生对“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这个知识点掌握比较困难,对此,教师可以湄公河和洞里萨湖的相互补给为问题情境,引导其对现象背后的地理意义展开思考和探讨。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翌评价”“智慧云教学管理”“希沃白板”等软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评测和反馈,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既需要教师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认真看待媒体技术在教学融合中的相关应用,以保证课堂质量及教学发展的现实收益。此外,在融合教学中,教师还需保持创新意识、把握目标导向,并与学生建立和形成双向沟通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并为其学习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资源。

参考文献

[1]冯金友.新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今天,2022(17):69-70.

[2]王志杰.浅议新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世纪之星:高中版,2021(20):2.

[3]陈凯洁,曾呈进.新媒体辅助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探究: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8):91-93.

[4]饶佳琼.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策略研究[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2(8):111-113.

[5]罗福祥.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优势浅谈[J].花溪,2021(1):1.

猜你喜欢
教学融合高中地理新媒体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
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浅论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