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瑶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1)
随着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公众容易接触到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被引进,并且在中国拥有庞大的观影群体。 显然,电影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文化交流途径,优秀的影视翻译不但可以辅助观众在观看外文电影的同时理解他国的文化,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文化交流,而且可以将影视制作人员所想要传达出的精神内涵精准地表达给观众。 然而,相较其他形式的翻译而言,电影市场的繁荣却与翻译界对电影翻译的重视程度相去甚远,影视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影视翻译的目的是使观众充分理解信息的全部含义,对翻译后语言的反应程度大致与原语观众一样,这完全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 因此,文章将以《寻梦环游记》为例,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1969 年,尤金·奈达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这一翻译概念,强调读者的阅读反应和文本的交际功能,其追求为“顺其自然,最贴切的对等”[1]。 此后,奈达又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侧重于信息本身,即信息的形式和内容,要求译文不仅需要和原文达到信息上的对等,而且要尽量实现形式上的对等,传达给读者的效果也应该是等值的。 奈达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旨在传达原文本中呈现的思想,避免严格遵循原文本,而是自然地呈现目标语言。 奈达认为,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语言,因此,不可能有完全精确的翻译。 即使译文的效果可能接近原文,但在细节上不可能完全一致[2]。
奈达认为,虽然翻译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对等物”,但译者在翻译中要做的就是找到最接近的自然对等物[3]。 功能对等强调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这种翻译通常与诗对诗、句对句、概念对概念等对应关系有关。 也正因为这种形式上的定位,这种结构对等被称为“词汇翻译”,即在再现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内容上,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和意义来发展一个版本。 因此,功能对等翻译的原则是:再现语法单位,用词一致,根据原文语境确定含义。 总之,功能对等翻译打破了传统静态翻译方法的限制,注重观众对译文的感受,不拘泥于原语言形式,结合语境和观众的文化背景让观众产生和原语言观众一样的感受。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既有与其他领域的相似之处,又有自身的独特性。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字幕翻译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翻译方式。 因为字幕翻译不仅可以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4]。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间的交流也渐渐发展壮大,影视作品成为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电影行业对影视字幕翻译的需求量逐渐上升,观众对影视翻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字幕翻译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以及对电影的理解,因此,如何做好电影字幕翻译是突破文化传播壁垒的一种重要手段。
字幕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翻译,而且是一种多语种翻译,因此具有多渠道和多模式的特点。 其作为最能体现影视翻译的一种表达方式,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翻译及转换,更是要把作品内涵传达给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尽可能缩小文化差异,使得观众获得和原语观众一样的观感体验。 由于文化传递与接收双方往往存在语言上的差异,译者便要将电影中的传达的信息原原本本地译制成目的语以便观众接收。 钱绍昌教授认为,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5]。 因此,基于这些特点,字幕翻译应简明扼要、流畅易读,让观众能够不费太大力气去理解词句的内涵。 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字幕翻译的首要问题和主要目的都是让目标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像制品,也就是让目标观众像原语观众一样理解和欣赏影片。 功能对等,指译文读者对翻译后的语言的反应程度大致与原读者一样。 因此,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下研究字幕翻译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将主要从语义对等以及风格对等的层面上探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英汉双语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用英语讲述墨西哥文化的电影,该片的灵感源于墨西哥亡灵节,讲述了一个鞋匠家庭出身的墨西哥小男孩米格,为了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意外去往了亡灵世界,在那里发生了一系列既美妙又惊险的故事。 电影描绘了有关亲情的可贵、死亡的意义和对梦想的无限追求,带给观众强烈的共鸣。 电影的台词中包含了诸多西班牙语的词汇,对翻译的功能对等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因电影中主要刻画的是生活中的场景,也有许多具有丰富文化意义的非正式用语存在,文章将会从语义对等层面和风格对等层面对其进行探究。
功能对等理论旨在以自然的表达方式为目标,并通过将读者与他自身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结合,翻译出地道且便于读者理解的文本,而不是坚持让读者通过理解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信息。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翻译应该建立在语义对等的基础上,即“以自然的方式翻译文本,使目标语言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理解译文”。 语义对等旨在将原文的意义传达为目标语的意义,一个词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译者需要深入阅读原文并理解其语义,同时了解该词在源语言中的用法,以确保根据语义对等原则翻译成译文时可以被读者理解。 由于目的语与源语的差异,对目的语的选择和调整是有必要的,在不同的语境中,适当的变化和调整是不可避免的,翻译应该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 语义对等是翻译实践中基本、重要的部分,翻译必须优先考虑意义,因为翻译最为重要的是信息的内容。 因此,译者需要在多种语境中做出选择,找出贴切的意义,以达到语义上的对等。
例1:原文:Aw, you are a twig, Mijo. Have some more.
译文:瞧,你瘦得跟猴似的,多吃点。
在影片中,这里的语境是奶奶试图劝孙子多吃点东西,抱怨孙子太瘦的时候说的话。 英语中twig的意思应该是小枝,嫩枝,用来形容Mijo 纤细的身材。 出于语言习惯上的原因,若直译为“小枝”,观众即便能领会到其中的意义,也不能很好地获得与原语观众相似的感受。 然而,如果结合中国的传统语言习惯,将其译为“你瘦得跟猴似的”,便能更好地将奶奶对孙子的关心表现出来,也能确保句子核心信息的精准传达,使得观众能感知到与原语观众一样的情感表达。
例2:原文:I'd march right up to my family and say.
译文:我就大声地跟家里人说。
在影片中,米格正在和街边的演奏家探讨不能让家人知道他喜欢音乐这件事情,音乐家反驳说道,如果是他,他会直接告诉家人。 “march right up to”若要直译的话意思应为“直接走上去”,但如果将直译的内容放进原句中,句子的表达则会显得生硬别扭。 此处译者便没有拘泥于原句中特定单词的含义,而是将这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提取其中心的意义,再用中文传达出来。 这样一来,不仅便于观众理解,语义也达到了对等。
例3:原文:Fire everywhere! Inspired.
译文:熊熊烈火! 灵感井喷!
在米格描述自己对舞台表演的想象时,他的祖父埃克托给出了例子中的建议。 第一句的直译译文应该是“火随处可见”,这么翻译也能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但译者在翻译这句话时,巧妙地参考了电影中的画面,并将其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四字词语,既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又促使观众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和欣赏电影。
例4:原文:Sh-it's the hot ticket!
译文:一票难求!
在这一幕中,使用了英语中的一个俚语“hot ticket”,若是直译过来的话应是“热门票”,但就此翻译的话,无法传达出句子所要表达出的强烈的意愿,并且使得这句话在语义上中英是不对等的。 因此,译者将其整合为“一票难求”,既通俗、准确地向观众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又能以此来达到语义上的对等。
在影视翻译中,译者不仅需要做到语义对等,风格对等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目标语言观众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灵活应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用语言表达来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的性格特征。 在试图再现原作风格的过程中,如果原文平实,译文就应该平实;如果原文跳脱,译文就应该跳脱,对原文风格的任何拔高或贬低的行为都将被视为严重违反功能对等原则。 如果在语义和句法层面上很难遵循原文的形式,译者就不得不对译文进行一些改动,放弃源文本的原有特点,采用意译,使得源文本的内容被再现。 在奈达的《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对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因为词汇只有在其发挥作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6]。 为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尽可能达到原文与译文的等效,《寻梦环游记》中的翻译不仅注重语言的传递,更加重视文化信息的表达,巧妙地运用了一些翻译策略和方法,如归化、异化、意译等来确保目标文本的灵动性。 归根结底,译文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将原文的内涵体现出来,并将同样的感受传递给异语观众。 此外,由于《寻梦环游记》的受众年龄跨度非常大,所以,字幕的语言风格对观众的理解以及感受是十分重要的。
例5:原文:Remember me. Forgotten.
译文:请记住我。 鬼才记住你。
米格的曾曾祖父和曾曾祖母在误会解除的时候,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译者将“忘记了”这一译文进行了增译,将其译为“鬼才记住你”。 这样一来,观众能够更好地体会曾曾祖母的性格特点,观看电影时能更有代入感,并且,能够使观众进一步感受到曾曾祖母与曾曾祖父之间的相处方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译文风格更显活力,可以使观众融入电影情景当中,获得与原语观众相似的感受。
例6:原文:“Not so bad for a dead guy.”“Not so bad yourself, gordita.”
译文:“跳的不错,老骨头。”“你唱的也不错啊,小肥仔。”
“Gordita”在西语中指墨西哥的一道特色菜肴——炸玉米饼,但在这里译者并没有将这道菜肴的名字直接翻译出来,因为对中国观众来说,这一菜肴他们并不熟悉,也无法理解这个单词在此表达的情感和起到的作用。 译者在这里将其翻译为“小肥仔”,赋予了这个单词感情色彩,表现出了埃克托对米格的喜爱之情,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当下两人之间的感情。 译者对译文做出的改动为观众的理解提供了便利,通过这类翻译,观众也能清晰地感受当时电影中的氛围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随着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的影视产业蓬勃发展。 字幕翻译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字幕翻译所发挥的重要社会作用与其通常所受到的关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电影字幕翻译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是,目的语电影字幕翻译对目的语观众的影响应与原语电影对原语观众的影响相同。然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字幕翻译不可能达到绝对等效。 因此,电影译者有必要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努力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以确保字幕翻译的功能接近对等。 文章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热门电影《寻梦环游记》的字幕翻译进行了探究,以此来论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电影字幕翻译当中的应用。 同时,影视字幕翻译还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希望文章能为字幕翻译者提供一个新的讨论视角,并唤起人们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字幕翻译中的意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