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译字幕的研究
——以电影《降临》为例

2024-01-25 15:00冉洋瑕
现代英语 2023年16期
关键词:班克斯源语言字幕

冉洋瑕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37000)

在计算机时代,以网络为载体的视频传播速度快、普及面广且影响力大。 国内外影视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字幕组的工作量增大,网民对字幕的依赖日益增加。 若影视作品期望得到其他文化背景下观众的认可,翻译就应当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这类文化输出除了作品本身的精巧,还要依靠通俗且巧妙的翻译。 既要满足目标受众的理解,又不失原作风采,奈达的功能对等效应便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文章以科幻电影《降临》为例,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其字幕的汉译做出分析。

一、 功能对等理论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

根据杰里米·芒迪[1],奈达的“功能对等”概念简单来说,指的是两种关系的对等:一种是源语言作品与原读者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翻译作品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 功能对等要求这两种关系是统一一致的,即使语言外壳不同,它们也传达相同的信息,从而使不同的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具有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

理解功能对等,可以将翻译看作一种结构之间的转换。 源语言和翻译过来的目标语言皆由两个部分组成,翻译所做的,就是先分析源语言表面的语言形式,往下拆解其意义内核,接着从目的语角度理解源语言内核含义,用目的语再构造一个新的、与源语言形式相对的语言外壳。 做到功能对等,重要的就是把语言的核心意思弄明白,当翻译出现形式意义不可兼顾的情况时,译者应首要保留意义的准确。

(二)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的贡献

殷成钰[2]指出,由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在翻译中实现最接近源语言信息的自然对等,因此不同于旨在译作间进行比较的研究理论,其成为最早传入中国的翻译理论之一。

奈达的功能对等效应倡导在形和意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考虑到功能对等更加注重的是目的语受众方的“归化”,以达到和源语受众同等的效应,那些特有的文化负载词[3]、独具风韵的文学辞藻以及特殊词语结构(如中文的四字成语、ABB 词语等)就很难被对等地译出来,因此,完全的翻译对等效应较难实现。

二、 字幕翻译特点

(一)字幕翻译的通用特征

字幕翻译是指对视听文本进行文字转录和翻译[4],如英文电影的中文字幕翻译。 一般来说,字幕都出现在视频的最下端,不遮挡画面;句子长度适中,不超出画面。 字幕因此具有精简、高效、通俗和口语化的特征。 精简性和高效性总是同时出现的,字幕的字数有限,需要用简短、合适的词汇体现出符合原意的表达,需要对词义相近的词语进行筛选,以便观众在观看时,用最快的时间获取当下字幕信息;通俗化和口语化也相伴出现,因字幕本身就是台词或旁白的文字具象,是口语语句的书写表达,翻译时也自然要考虑到受众对台词的理解程度,尽量选择大众都容易看懂的,否则会译得生硬、过于正式,加之字幕总是转瞬即逝的,可能造成观众对情节的困惑,不利于观众对影视内容的理解。

(二)科幻电影的字幕翻译特征

科幻电影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可以与多种不同类型电影结合,如科幻爱情片(《时空恋旅人》)、科幻动作片(《信条》)、科幻恐怖片(《异形》)、科幻悬疑片(《源代码》)等,想象丰富、逻辑严密,常有天马行空的描述和晦涩难懂的学术用语。

在科幻电影的翻译中,除去字幕翻译的基本要求,在不剧透的同时保留神秘感、悬疑感,精准译出专业词汇,是更加重要的。 因为字幕可能会出现一语双关、暗示、回环等特点,翻译要在紧扣剧情的同时,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悬念,让目的语受众获得源语观众拥有的相同体验。

三、 《降临》电影简介

《降临》是一部和语言相关的科幻片,剧情主要讲述的是:地球降临了12 个巨型“贝壳”飞船,引发恐慌,外星人从飞船走出并画出一些信号试图与人类交流。 美国派出语言学家露易丝·班克斯(Louise Banks) 和物理学家伊恩·唐纳利(Ian Donnelly)合作破解了它们的语言,一种极为特殊的圆环状的文字,他们会把所有单词糅合成一个圈,在一秒内输出长有触角的圈作为句子进行交流。 与此同时,露易丝也获得了外星人所拥有的能力,即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她能同时感知到过去、现在与未来。在预知自己未来的不幸后,她依然选择不改变结局,坦然接受。

四、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字幕翻译实例分析

(一)《降临》的字幕翻译难点

在电影《降临》中,频繁出现俚语、多种外国语言和复杂术语的使用。 这不仅是因为女主角是一名语言学家,还因为电影的叙事倾向于诗意,有许多晦涩的哲学和抽象的表达以及令人费解的跌宕情节。要达到对等效果,需要译者对电影剧情的完全掌握。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大量与哲学、物理学、天文学和语言学有关的术语,也需要仔细查证。

除了文本、图像和声音之间的互动、原始字幕的信息上下文、关键点、语法结构、连接方法和信息分割等基本因素外[5],该片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也是难点之一。 电影中与主题相关的信息(特定的主题知识)以及对电影整体框架的了解,译者都需要做好准备。 这是因为电影的情节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部分,前半部分为后半部分奠定了基础和暗示。 这些提示应该隐晦地翻译,以匹配原始字幕,防止剧透。

(二)功能对等视角下的《降临》字幕翻译

1. 词汇层面

第一,词形转换。 汉语常使用动词,而英语使用名词更多。 在字幕翻译中,应当考虑中国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将原电影中的名词适当地转换为与中文表达匹配的动词,以提高中国观众处理字幕信息的速度。 例如:

General: What isthat?

将军:那边发生了什么?

当炸弹在飞船上爆炸之前,班克斯和伊恩在外星人的帮助下弹回地面,站在远处的美国军官发出疑问。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将代词“that”直接翻译成汉语动词的常见问题表达,这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第二,字词的选择。 当两种语言之间存在不完全对应关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这时进行语义对等,就有必要找到符合中国观众语言习惯的语言,而不是盲目死板地翻译。 例如:

Banks: Can youbuyme 20seconds?

班克斯:你帮我拖20 秒行吗?

这是班克斯冒着风险从美国军营偷手机,试图与中国将军通信时,对伊恩说的一句话。 当时士兵们向她举起枪,指控她叛国,并威胁她放下手机。“buy”一词除了常见的“购买”,还可以被翻译成“赢得”,但考虑到班克斯所处情况,这一请求被译为“拖住”时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也更加生动。

第三,语义韵的选择。 这一点是通过理解角色的用语习惯和人物性格特点,找到匹配角色说话方式的词汇,选取最能体现其特征的词语,提升目标语观众的代入感和体验感。 例如:

Banks: It's kind of thing you write as a preface,dazzle themwith thebasics.

班克斯:写前言不就是要这样嘛,用这种浅显的话博取眼球。

这发生在班克斯和伊恩在前往军营的巴士上初次相遇的时候。 伊恩用班克斯写的书中的序言作为问候,班克斯回应了这句自嘲。 译者未将“dazzle”简单译为“眼花缭乱”,而是站在班克斯作为出版方的角度,译为调侃,并以符合中国人常用的话语表达。 “basics”译作“浅显的话”,为班克斯智慧幽默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2. 句法层面

第一,语序的调整。 由于汉语的表达习惯是把重点放在后面,略显含蓄和委婉。 与英语强调开头、开门见山的语言习惯相比,字幕翻译应适当调整顺序,包括在出现复杂句和复合句时要进行合理拆分。例如:

E: Delivered anultimatumat the Shanghai site.

C:对停泊在上海的飞船发出最后通牒。

如示例所示,中文翻译在句子末尾用上“最后通牒”一词,这是常见的定语顺序调整,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这也与副词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位置转换有关。 如汉语和英语在表达否定时的不同形式:

Soldier: The aerial reconnaissance planefound zero movement.

士兵:空中侦察机未发现任何行动。

按照词序翻译,中文应为“发现零行为”,但中文在否定时习惯把否定副词放在动词前,英文习惯在名词前,因此要做顺序调整。

第二,句型结构的转换。 汉语是意合语言,而英语是形合语言,更加注重连词的使用和完整的形式表达。 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显化和隐化翻译策略运用,适当删去不需要的虚词。 例如:

E: It's a theory that...the languageyouspeak determines howyouthink and...

C:是种理论……语言决定了思考的模式……

这句话来自班克斯向伊恩解释关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时的对话。 两个“you”作为不必要的代词可以隐藏,“that”作为宾语从句的先行词也被去掉,只保留原句关键信息即可。 这是形合语言向意合语言翻译的常用方法。

3. 语用层面

第一,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指出现在源语言中的某些事物在目标语言的文化系统中没有完全对等的,或者这些事物在目标语受众的语言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地位,翻译时可以选择直译加注释或意译的方法,以服务目标受众。 例如:

E: Well, your name is very special, because it is apalindrome.

C:嗯,你的名字很特别,来自回文(汉语词语,指汉语中的回文语法,即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况)。

当班克斯向她的女儿解释“Hannah”这个名字的由来时,译者用注释来说明这个文化负载词的意思。

第二,语境。 语境对于科幻片而言相当重要,因某些字幕会带有剧情线索,或是和其他信息联动,例如:

Banks: I used to think this was thebeginning of your story.

班克斯:曾经我以为我对你的记忆从这一刻开始。

若不联系语境,这句话应译为“这是你故事的开始”,而这是班克斯在拥有了和女儿生活的所有记忆后,并明白了这些“记忆”其实就是未来时,发出的感叹。 这句话饱含了她义无反顾的爱,也更加符合剧情表达,也暗示贯穿全片的穿插画面其实就是她的记忆。

第三,审美目标。 中西美学有着显著的差异,电影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效果都是用来传达信息的。 因此,电影字幕具有丰富的艺术性,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考虑其审美效果的再现。 只有深入理解原作,掌握其内涵,译者才能在翻译时精准选择词句,再现原作的魅力和艺术效果、文学效果。 例如:

Banks: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I embrace it. If you could see your whole life from the start to finish,would you change things?

班克斯:就算知晓整段旅程,知晓它如何终结,我也选择接受。 如果你已经能一览自己的人生,从始到终,你会做出改变吗?

这句话是从班克斯的角度出发的,此时她已经完全掌握了外星语言和这种语言带来的思维方式影响(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展开)。 在预知到自己未来的女儿将因病去世,而站在她旁边的伊恩正是她未来的丈夫后,她做出了这句感叹。 也正是此刻,电影实现了首尾呼应,解答了电影始终出现一个陌生女孩镜头的原因,在结局中达到了哲学的高潮,这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概念核心。 再加上极具震撼的视觉效果,有一种世界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之间的对比感以及宿命感,即使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她也会坚定地选择这条道路。 字幕将这种感觉完美地传达给了中国观众。

五、 结论

文章通过对原字幕和译文字幕的比较,发现《降临》在三个层面都达到了基本的对等效果。 笔者发现,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理论只是一种参考,译者除了需要灵活调整选词语序,还需要充分理解电影情节和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传达原电影的意义。 这样一来,对英文不熟悉的观众才能感悟到原片中诗意的台词和理解深奥的专业术语。 此外,字幕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获得相同的感受和体验,这正是奈达所追求和提倡的。

猜你喜欢
班克斯源语言字幕
Word和Excel联手字幕添加更高效
没人见过班克斯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没人见过班克斯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脱欧大金主,也陷“通俄门”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