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英译研究述评

2024-01-25 15:00:44欧阳锦艺
现代英语 2023年16期
关键词:布洛克英译本荀子

欧阳锦艺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荀子,本名荀况,其著作后世名为《荀子》,批判并兼取先秦诸子各派思想,是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荀子》全书共32 章,内容广泛,严谨周详,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荀子》等传统典籍的外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体而论,国内外荀学研究已然蓬勃发展,但其英译研究关注度不高。 在全译本出现之后,对《荀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开始增多,但研究数量依然有限,且系统性不足。 文章在回顾《荀子》英译传播历程的基础上,梳理《荀子》英译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一、 《荀子》英译概况

《荀子》有13 个英译版本,其中有11 种选译,2个全译本。 早期《荀子》英译本均为选译,属中国哲学整体呈现和荀子思想介绍的一环。 最早的《荀子》英译可追溯到1861 年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单篇选译《性恶》。 约60 年后,英国汉学家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于1922 年摘译了《荀子》28 个篇章的部分句子和段落。 1924 年,荷兰汉学家戴闻达(Duyvendak)翻译了《正名》篇。1928 年,Chih-yi Cheng 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呈现了《性恶》篇的英译。

此后,随着世界汉学研究中心转向美国,《荀子》译作开始在美国涌现。 1928 年,美国汉学家德效骞(Homer H. Dubs)出版《荀子著作》(The Works of HsünTze),选译了19 个章节。 1937 年,德克·卜德(Derk Bodde)翻译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涉及《荀子》16 个章节。 自1951 年,梅贻宝(Y.P. Mei)以10 年左右的间隔,先后翻译了《正名》《劝学》《王制》三篇。 此外,狄百瑞等编著的《中国传统资料选编》(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1960)收录了梅氏的《天论》《性恶》和《正名》英译。 随后,华兹生(Burton Watson)于1963 年出版《荀子基本读本》(HsunTze:Basic Writings)选译了10 个篇章。 同年,陈荣捷(Chan Wing-tsit)在其《中国哲学文献选编》(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中选译了《天论》《正名》和《性恶》三篇。 此后,何艾克选译的10 个篇章于2001 年收录在《中国古典哲学读本》(Read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荀子》全译本至今仅有二种。 1988—1992 年间,约翰·诺布洛克(John Knoblock)出版《荀子全译和研究》(Xunzi: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omplete Works)三卷本,《荀子》的外译由此在英文世界从局部翻译走向全面系统的译介。 继诺布洛克之后,何艾克重译《荀子》,于2014 年出版《荀子全译》(Xunzi:The Complete Text)。

总体而言,《荀子》的英译情况与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相称,译介数量和规模远远落后于其他中国先秦哲学典籍,英译本大多出自西方译者,全译本数量有限。

二、 《荀子》英译研究综述

对《荀子》英译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由于英译本数量较少,国内外学界对其英译研究也落后于其他哲学经典,其中国外研究早于国内研究。

(一)国外《荀子》英译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始于1932 年戴闻达对德效骞《荀子》英译本的评论。 从研究阶段来看,研究焦点随着《荀子》英译本的相继出现而变化。 从内容来看,研究主要是《荀子》英译本评述,聚焦单个译本的优劣正误,以德效骞、诺布洛克和何艾克的译本最受学者关注。

1. 德效骞译本的研究

戴闻达[1]指出德效骞的《荀子》译本存在三个问题:其一,德效骞只选译了所谓的荀子“纯正的”篇章,未对《荀子》全书进行完整的翻译;其二,德译本缺乏文本的评论性注释,以便读者将译文与原文进行比较;其三,德译本中存在一些误译和误解。 同样,Munro[2]在一篇讨论墨家思想在荀子哲学中的作用的文章中指出,德效骞的《富国》译文节略了荀子对墨家学说的重要批评,导致英语世界长期未予以这段批评应有的重视。

2. 诺布洛克译本的研究

在对诺译本的书评中,Shun[3]指出诺布洛克的版本考据翔实、译文细致、研究广泛,超越了其他中国古典哲学文本的英译。 同时,他注意到诺布洛克对某些术语(如“义”)使用了不同英译,认为这些术语应采用更加一致的译名。 著名汉学家Harbsmeier[4]撰文指出,诺布洛克的《荀子》三卷本存在大量问题,包括漏译、误译和错印,并分析了译者对韵脚的误导性处理以及对“非人称第一人称代词”的翻译缺陷。

3. 何艾克译本的研究

Tavor[5]探讨了何译本中部分《荀子》核心术语的翻译,指出何译本修正了以往存在争议的英译,如将“恶”译为“bad”而不是“evil”,将“情”译为“dispositions”而不是“emotions”等。 但何译本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其一,对术语任意采取依语境选择不同英译的方法,如将“心”一律译为“heart”,但将“身”交替译为“self”“body”“person”;其二,缺乏对荀子思想最新研究的参考。 Riegel[6]对何译本全文进行了批判性评注,认为相比以往的译本,何译本虽有所改进,但也不乏有待商榷的阐释和误译。

总体而言,国外《荀子》英译研究以书评类文章为主,聚焦译本全文或特定字词的英译表达得失,局限于译本研究的微观层面,鲜有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问题探讨。

(二)国内《荀子》英译研究综述

国内学界的《荀子》英译研究始于1997 年台湾学者林宜均[7]对《天论》篇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总体而言,研究起步较晚,自2012 年后相关研究才逐渐增多,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译本研究、译者研究、英译史以及对外传播研究。

1. 《荀子》译本研究

译本研究是《荀子》英译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研究视角。 这类研究包括单个译本或多个译本的正误异同评析,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译学理论的研究和翻译现象研究。

第一,基于译学理论的研究。 此类研究结合中西翻译理论或语言学理论,具体考察译本的英译情况。 张文珍[8]以诺译本为例,考察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并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从选择信息呈现、准确意义表达、文化负载词异化倾向三个方面对译者克服翻译障碍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研究发现,诺译本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翻译策略和方法符合关联原则。 魏然[9]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下,选取德效骞、华兹生和诺布洛克的《荀子》译本,以“伪”“礼”“义”“道”为例,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英译,指出准确理解和传达哲学术语的内涵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翻译现象研究。 部分研究者关注具体的翻译现象,包括误读、文化过滤、深度翻译等。 蒋坚松[10]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诺布洛克译本的特点和不足,通过对选词、连贯、语法和风格的分析,举例说明了诺布洛克的误解和误译。 李玉良和罗公利[11]在《儒家思想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中指出,传教士和汉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歪曲和误读比比皆是。作者以《荀子》等五部儒家经典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文化和哲学等方面进行考察,发现误译及其原因,探究西方译者的理解与儒家思想本义之间的差距。 黄琳[12]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方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诺布洛克译本中的“深度翻译”现象进行了分类,并从社会意识形态、译者意识形态、读者群、文本类型等角度对深度翻译现象的成因、合理性及价值进行了分析。 王红超[13]以诺布洛克的《劝学》英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在处理中国文化意象时的得与失,指出西方译者难免对中国典籍产生理解偏差,并提出了“中国英语”翻译原则,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

2. 《荀子》译者研究

这类研究聚焦《荀子》的译者,对译者的身份背景、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理论进行了研究。 郭高攀[14]通过对何艾克教授的访谈,详细介绍了何艾克的职业经历、翻译目的、教材型《荀子》译本的编写过程、译本的特点及接受情况、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王红超[15]整体介绍了汉学家庄延龄对《荀子》译介的贡献。 她指出,庄延龄立足评介荀子内容和思想研究,节选并编译《荀子》的重点段落,通过穿插评论和注解,阐释荀子的思想价值,并进行中西比较,是第一次成规模的荀学译介。

3. 《荀子》英译史以及对外传播研究

此类研究对《荀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进行了历时考察和细致梳理。 台湾学者王灵康[16]对2003 年前的《荀子》译本逐一简要评介,考察《荀子》研究在英语世界的发展,指出早期《荀子》英译基本为节译,诺布洛克全译本的出现使英语世界的《荀子》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何飞[17]追溯了《荀子》在西方翻译的历史发展,并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分别介绍了各时期译者的翻译意图以及翻译策略。 张秋娟[18]回顾了《荀子》百年英译历程,梳理了《荀子》代表译者德效骞、华兹生、诺布洛克和何艾克的文化身份,探讨历史因素、学术思潮和译者学术旨趣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荀子》英译呈现出由个人志趣转向现实关怀、选译到全译、语际转换到学术翻译的发展趋势。 彭利元和龚志豪[19]梳理了《荀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并探讨其价值取向,认为《荀子》英译和传播以西方译者为主体,呈现出“自传播”的特点,这一传播过程分为三大阶段:早期单篇英译、中期节译选译和后期全译。

由此可见,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荀子》英译研究既有微观语言层面的译文优劣异同评析,也涉足宏观的描写性译介研究和典籍英译对外传播路径探索。 从研究阶段来看,国内学者对《荀子》的英译的研究重点从单一的规约性研究发展到规约性和描写性研究共存,研究内容的覆盖面逐步扩大、论述深入拓展、研究视角逐步多元化。

三、 《荀子》英译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从上述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荀子》英译研究虽规模较小,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既有全面的介绍,也有批判性的思考,但也存在诸多研究不足和空白。

(一)研究视角有待扩展

多数《荀子》英译研究主要集中于词汇考辨、文化内涵理解、英译技巧探析、对外译介史研究,未涉及副文本研究、译本接受与传播效果探究、典籍英译策略和理论构建等方面。 就译本选择而言,已有研究局限于德效骞、华兹生、诺布洛克的译本,对何艾克的全译本关注度不高,陈荣捷的选译本和何艾克的选译本则鲜少涉足。

(二)研究方法有待创新

已有《荀子》英译研究大多使用定性分析方法,停留在表面的译文比较分析上,而且在分析时受主观因素影响,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偏颇。 借助语料库等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客观的语料和数据,对单个或多个英译本在词汇、文体风格等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英译情况分析的普遍性和概况性,增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三)研究系统性和关联性有待增强

《荀子》英译研究的系统性和持续度不足,已知研究者均只发表1 篇相关论文,诸如《荀子》英译本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译法类型及原因探析等,均未得到充分展开。 此外,研究者在运用理论指导研究《荀子》英译时,与具体译文分析的融合度和关联性有待增强。

四、 结论

综上所述,《荀子》英译研究与其在国内外的文学地位不符,文献著述数量有限,研究广度和深度不足,难以助推《荀子》在海外的进一步传播和接受。已有研究中,国外《荀子》英译研究虽起步较早,但研究内容聚焦《荀子》译本书评,局限于单一的微观语言层面研究。 国内研究则微观和宏观研究并行,呈现出研究内容全面化、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论述精细化的特征,但还存在研究不足,有待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以促进《荀子》对外传播以及《荀子》翻译研究的发展。

猜你喜欢
布洛克英译本荀子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英语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38
蝴蝶
李德仁:从溱潼走出的布洛克金奖中国第一人
华人时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04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和谐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