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娜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其在表达方式及逻辑上有很大的差异。 英语注重形合,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1]。 阅读英语文章时,通过逻辑关系词或连接词就可以弄清语句的逻辑关系,为语义呈现打下基础。 汉语注重意合,句子间少用连接词,更多的是靠句子间隐含的意思来表达。 这意味着,汉语中即使没有很多连接词,但依旧具有隐含的逻辑关系,这是英语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英汉除了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文化上也各有特色。 英汉互译时,译者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原文。 理解又分为两层含义,一是要了解原文的表层含义,这要求译者具备优秀的双语功底;二是要深入了解原文文本的背景,尤其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更是如此。 在透彻了解原文文本之后,译者方可展开第二步翻译文本。 但作为初学者,新译者通常会遇到即使了解原文,也无从下手的情况,不知道选用什么样的句型、句式或者表达方式。 这时译者就要合理使用翻译技巧确保达到两种语言的交际目的。 合理使用翻译技巧,能够让译文更好地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如若翻译技巧采用不当或毫无章法胡乱翻译,就会让目的语读者产生歧义,不利于两种语言的融会贯通。 文章将从关联词翻译、增词减词、变词为句、句式结构重组这四个方面探析英汉语句翻译技巧的使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通过词与句子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思维。 中国人注重综合思维,西方人注重分析思维,这体现在语言特点上即英语必须用明显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现象,强调词的形态。 而汉语注重整体性,汉语的条理隐含在句意中。
例1:Given the wide range of accessible natural wonders in the national park, the individual in the right mood was bound to make gratifying discoveries.[2]
汉译:在国家公园中,各式各样的自然奇景随处可见,如果心情不错,我们肯定会有令人欣慰的发现。
例2:我们应该秉持亚太合作初心,负责任地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全面落实布特拉加亚愿景,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
In the same spirit, we must remain steadfast in our commitment to APEC's founding mission. We must respond to the calls of our times responsibly and meet global challenges together. We must fully deliver on the Putrajaya Vision of building an open, dynamic,resilient and peaceful Asia- Pacific community for the prosperity of all our people and future generations.
例1 的英语句子中“given”一词含有给出条件的含义,但译为中文后,考虑到该篇文章是散文性质的问题,故在翻译时可以不用出现。 例(2)整个句子由6 个小句组成,无关联词连接,译为英文后,原句被拆分为了一个简单句和两个复合句,并且多了关系连接词“and”,这符合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特点。
英汉互译时,要时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如果是英译中,那么英文原文中的一些弱连接词,如“and”“or”“when”等,最好可以不译。 如果是中译英,那么根据句意与选用的句式结构,增加关联词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文件翻译时,由于中文经常以小短句出现,没有很明确的主语,而且常常一大段只有一个句号。 这时,译者要仔细分析每个短句的内在联系,进行句子重组,为了让整体看上去更有关联性,句子联系更加紧密,可以增加关联词语。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偏重句式结构的完整严谨,其语言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英语句子更加注重逻辑性,形合是其特点。 汉语的特点是意合,偏重表达完整的语义,而语义隐含在句子中,不靠逻辑连接词等表达出来。
译者不可随意增删原文的内容。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英语中没有的范畴词在汉译时需增加,汉语中不常用到的连接词在汉译时可根据句意删除。 类似的增删技巧普遍存在于英汉互译中。
汉语里有一些抽象的名词,如问题、状态、情况、发展、工作等,有些语境下这些词并没有实质的意义,汉译英时需要删减,而英译汉时,为了符合汉语的行文结构,最好增补相关范畴词。
例3:科学家与环保人士担心全球变暖的问题。
英译: Scientists and environmentalists are concerned about global warming.
例 4: They deliver dignity, boost school attendance-particularly for girls, and enhance health and nutrition by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disease.
汉译:它们带来尊严,提高入学率,特别是女童入学率,并通过防止疾病传播增进健康和营养。
例3 中,汉语“问题”一词为没有实质意义的“范畴词”,译为英文后可以删减,并不改变句意。例4 中,“率”在汉语句子中使用,可以使文章语义饱满,阐释清晰,译为英文后,字对字的译出就会冗长,不符合英文的表达,故译为英文后需要删除这些范畴词。
例5: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成功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创新发展。
英译:It has scientifically answered a series of directional, global and strategic questions, and it is a summary and distillation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CPC in leading the people to govern, stabilize and develop Tibet, as well as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本句英译中主要采用的翻译技巧是减少“范畴词”。 例5 中,原文分别用了“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三个词语形容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正确性,在译为英文后,为了符合目的语的用语习惯,省略了“性”这个词的译文,直接将其译为“directional”“global”“strategic”等三个词语。
汉英在句式结构、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有时英文可以用简短的话语表达中心思想,而译为中文则需要增加内容,这样才能让目的语读者读懂,当然,汉译英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例6:The first day was crossed out, and the last thought which went through my mind at the end of this important day was: After all - I do not belong here, I am just loaned.[3]
汉译:第一天已经从日历上划去了,在这个重要的日子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想法就是:毕竟,我不属于这里,我只是别人雇佣来的。
分析例6 中的英文句子可知,原文中的“第一天”是从日历上划去的,译为中文后,增加“日历上”一词,使整个句意更加饱满。 避免了目的语读者对“第一天已经划去”产生迷惑或误解。
增减评论性词这一技巧经常用于文学翻译中,非文学翻译中较少见。 目的是符合每一种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而让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有相同的感受。
例7:He wished that he had asked her to dance,and that he knew her name.
汉译:他多么希望自己当时请她跳了舞,现在还知道了她的芳名,那该有多好啊!
例8:我进去看了,只记得门是瑞士士兵,穿着黄色的制服,别的没有印象了。[4]
英译:I came into and have a look and I remembered that the gate guards were Swiss soldier and wearing yellow uniform.
例7 选自《德伯家的苔丝》,仔细分析原文了解故事背景后得知,本句式在讲三个兄弟中的老二第一次看见苔丝,并没有和苔丝跳舞就走了,走到山上的时候回头了,看见苔丝站在舞场的边上看着他,有感而发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故英译汉后,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与作者有和源语读者一样的共鸣,可以增加“那该多好啊!”,表现当时人物内心后悔的心情。
“变词为句”是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常使用的翻译技巧之一。 英语句子靠连接词达意,一般都比较长,尤其是人们常说的长难句,更是如此。 而汉语虽然没有很多的关联词,但每句话的含义隐含在句子间,逻辑分明。 英语善用静态词,而中文善用动态词。 英汉互译时,通常将原文中的非句子结构以句子的形式翻译出来。
例9:I have unforgivably, in a stealthy manner,peeped at her correspondence.
汉译:我偷偷摸摸地看她的信,这实在是难以宽恕的行为。
本句是副词的汉译,译者采用了变词为句的方法。 英语原文中“unforgivably”这一副词原意为“无法原谅地”,如若生硬地翻译成“我无法原谅地偷偷摸摸看她的信”,就会让目的语读者费解,不知所云。 故将其译为句子“这实在是难以宽恕的行为”,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例10:They showed us a terrifying film about flash-flooding.
汉译:他们给我们演过一场顷刻暴雨成灾的电影,情景非常可怕。
本句是形容词的汉译,译者采用了变词为句的方法,将“terrifying”一词译为“情景非常可怕”。
刘宓庆从四个方面比较了汉语和英语的基本语序规律:①时序律;②范围律;③主客律与表里律;④因果律。 基于这些不同,在进行英汉翻译时,非常有必要调整语序[5]。
例11:全世界正在逐步取得进展,让所有人享有卫生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一项宏伟构想。
英译:Gradually, the world is making progress towards bringing sanitation to all- and fulfilling one of the ambition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or SDGs.
画线部分在汉译英后实现了完全的翻转。 汉语一般是先陈述、后结述的逻辑顺序。 英语不一定遵循先因后果的顺序,常有逆序发生。 句式重组后的译文行文更加流畅自然。
例12:这是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第三十次聚首,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英译:It holds special significance that APEC economic leaders meet for the 30th time.
本句汉译英,“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是评论性句子,中文一般先陈述事实再评论,而英文一般先评论后事实,所以汉译英后,评论性句子提前,符合英文的语序结构,更加地道。
综上所述,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形式和达意方式等方面的差别,译者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采取合理的翻译技巧势在必行[6]。 然而,这些技巧的使用首先要建立在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中,对政经类、科技类的篇章,译者需要查找专业术语的名称与固定的表达方式;对文学类型的篇章,译者需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与整个篇章蕴含的基调;对古文经典,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再进行语言的转换。 乔治·斯坦纳在1975 年出版的翻译理论巨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7],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著名论断,可见理解在翻译步骤中的重要性。 对原文充分理解之后,便可以进行第二步翻译。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时刻保持警醒,留意汉英表达方式的不同,并体现在译文中,最终实现两种语言间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