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腮辉
摘 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稳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以物理知识的教学为例,首先分析了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及其优势,之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课前导入、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巩固三个主要方面,对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物理知识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讨论,希望为广大物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带来有益参考。
关键词:物理知识;生活化教学;方法措施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新课程标准所推崇的基本理念。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知识的运用场所[1]。物理教师若想要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物理知识,就要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处处有物理”,才能帮助学生自觉感悟到物理知识的现实作用[2]。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从课前导入阶段、课堂教学阶段以及课后巩固阶段三个方面对教学模式进行高效设计,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实现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切实培养。
一、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及其优势
所谓生活化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所创设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堂氛围。这种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来说,既有效改变了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消极状态,也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了更为多元的知识,这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促使学生获得更为高阶的精神力量,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融入生活,去感受,去锻炼。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展开物理教学的方法
(一)课前导入生活化
前文提到,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初始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课前导入的生活化设计,让学生能够在初步接触物理知识时就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
1.讲述生活故事,激发学习热情
故事是学生接触世界的最初渠道,也是学生十分热衷的一种信息获取方式。因此,在课前导入阶段,物理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物理故事”进行落实,让学生从“故事”中寻找生活“原型”,主动探究物理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知识的学习当中。
在组织学生学习“重力”知识的过程中,在学习此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力的概念”“力的测量”等知识,而“重力”知识又是学生未来学习其他“力知识”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就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与重力有关的小故事:亚里士多德学说在16世纪被人们奉为经典,他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经典学说是“物体自高处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简单地说就是“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在同一高度落下,重的物体一定先着地”。从表面上来看这种想法似乎十分合理,直到一名叫伽利略的年轻人提出了自己的怀疑,并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著名的“伽利略落体实验”。通过给学生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既有效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为之后更为高效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引发情感共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在課堂导入环节,物理教师除了可以给学生讲述故事以外,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落实,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组织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时,“惯性”是此部分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将“力”和“运动”两部分知识连接起来的纽带。因此在进行教学导入的设计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如:
①我们在坐公交车时,司机师傅急刹车时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现象?
②纸飞机离开手之后,为什么还能够继续向前飞行?
③当我们关掉风扇的时候,风扇扇叶为什么不会立刻停住?
通过将生活中关于惯性知识的片段渗透到教学当中,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学生提升了自身从理性角度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生活化教学的最主要阶段。物理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教材,挖掘生活化内容”“深化理解,进行生活化实验”“能力提升,组织生活化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实现知识内化,实现素养发展。
1.分析教材,挖掘生活化内容
教材是教师展开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素材。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科学”学科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物理知识,但是这些物理知识都是一些相对浅表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初级的物理思维。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长,学生再次学习的物理知识则大不一样,无论是在知识的理解上还是内容的涉及范围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了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进行知识讲解,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往往还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3]。
在组织学生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部分知识时,声音是最普遍的物理现象,通过对该部分教材内容的分析可知,此部分知识包括“声音的世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三部分内容,在每一部分的知识设计当中,也都融入了与之对应的生活元素,如在“声音的世界”中囊括了“流水潺潺”“琴声悠悠”“飞机呼啸”三张图片;在“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中设计了“天坛回音壁”的知识点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以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内容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观察中,在对知识点的阅读中深化知识理解,实现素养提升。
2.深化理解,进行生活化实验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必经之路”[4]。因此,在生活化背景下,物理学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的作用,并不断创设趣味、多元的物理实验设计方式,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基于生活元素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流程,在探究中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组织学生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压强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生活中经常能够运用到的物理知识,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在教学开始,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不同的“实验器材”,如海绵、橡皮泥、肥皂、砖头、削好的铅笔、水杯、针、图钉等物品,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用手指按铅笔笔尖,你会有什么感觉?”当学生回答出“疼”时,教师继续说:“这说明了什么?”以此引出此部分知识的教学主题“压力”。当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掌握了基本的“压力”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再次给学生呈现不同的“实验器材”,并让学生利用上述器材进行实验设计,证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这种运用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物理实验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与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实验探究中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3.能力提升,组织生活化实践
没有实践的任何教学都是“纸上谈兵”,对于具有较强探究性、综合性的物理知识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生活化背景下,物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实践的意义,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当中去探究物理问题,认识到物理和生活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如此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提升了综合能力。
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动与静”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此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并且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等。因此在正式教学此部分知识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实践活动任务,即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课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充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内容填充,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对应知识的展开和说明。当学生完成课件制作之后,每一小组的组长要将本小组的课件传送给教师,待教师回馈之后再进行完善。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再随机选择一个课件,让对应小组成员利用课件给大家讲课。这种充满生活元素的课件制作活动,不仅有效转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要授课对象的固化模式,也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全面认识。
(三)课后巩固生活化
课后巩固环节包括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两个方面,二者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巩固学生所学,促进知识迁移的重要环节[5]。因此,在生活化背景下,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后巩固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随堂练习以及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进行落实,推动学生实现物理知识的消化吸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布置生活化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最便捷手段,也是学生实现知识查漏补缺的最有效环节,这是因为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随堂练习就是在这一环节过后设计的联系活动,此时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十分“新鲜”,教师通过随堂练习考验学生在这一“黄金时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知识巩固将大有裨益,而在这一过程中结合生活元素进行随堂练习环节的高效设计,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组织学生学习“物体的浮与沉”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此部分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物体沉浮条件”实验,因此在教学完具体的知識内容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运用,教师可以在随堂练习环节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实验活动,即让学生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复制”实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盐、鸡蛋、水、塑料水瓶等,让学生开动脑筋,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利用生活材料进行随堂练习的设计方式,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让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业又是其中的重点内容,高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生活化背景下,物理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以“解决生活问题”为目标的生活化作业,在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教学完“汽化与液化”以及“升华与凝华”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探究生活中“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的现象,并利用手机等拍照设备将这些生活中的对应现象记录下来的作业。这种趣味的生活化作业,不仅有效转变了传统以书面为主的作业设计形式,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实现了对“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现象的有效区分,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结束语
总之,物理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知识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物理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已是必行之举。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教授”的局限,也在促进教学模式积极转变的同时,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导下获得更多的学习感悟,感知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提升学生全面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助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切实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强.物理实验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2(26):114-116.
[2]周玉.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2):109-110.
[3]姬元武.关于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高考,2019(34):61.
[4]许冬娟.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爱上物理[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23):98.
[5]金毅.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有效激励物理学习应用[J].吉林教育,2015(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