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晓梅
摘要:21世纪以来,互联网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步在人类生产及生活中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社会发展模式形成。在这一背景下,高中教育围绕“互联网+”开展科研及实现教育创新成为教育革新的必然选择。文章以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为研究重点,探析了“互联网+”视域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现如今,信息技术与资源在高中各学科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模式不断优化与完善。鉴于此,教师在高中教育中必然要明确时代发展主题,积极寻求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间的关联性,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化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观,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1 “互联网+”视域下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相关内容综述
1.1“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简介
当今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高中教师不得不对自身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更加速了网络教育体系的建设进程。“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应围绕网络资源的优化应用展开,这就要求教师认清复杂多元的互联网环境,汲取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鉴于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责任感,适应以数字化为依托的创新教学模式,承担维护网络安全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1.2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实现了快速共享,人类依靠网络渠道获取信息资源,提高了信息传递与共享效率,社会发展的进程整体加快,但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加大。一方面,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隐私权及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互联网使教育模式发生了质的转变,学生想要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必然要对多样化的学習资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深入了解。基于此,“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将信息意识、信息化责任感、数字化学习及计算思维作为四个重要维度,通过信息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培养信息化责任感提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关注与敏感度,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通过数字化学习与计算思维提升学生对信息化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依靠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1.3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体系,与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社会发展模式相适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应用技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使其养成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互联网+”视域下,信息技术被视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高中教育将信息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此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加速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2 “互联网+”视域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点
2.1作为基础课程而开设
高中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而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都是一方面做到有效应试,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打好知识基础为深层次学习做好准备。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运用所学到的信息技术基础性使用技巧,有效解决更多现实问题,将学习向更深层次发展。当然,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发展已经日新月异,以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甚至也无须去解决,那么针对该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是应以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其作为基础课程而开设,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
2.2注重多方面知识融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涵盖知识极广的课程,其中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点。教师应当充分把握“交叉点”,使呈现出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计算机操作,而且有其他学科拓展知识的应用。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面前做到有效甄别,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价值取向传播出去,增强民族自信,并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
2.3提高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对于高中生而言,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而且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本工具书。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将教材中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及时地动手练习,提高他们的实践本领。当学生感受到实践活动的乐趣,便会养成善于动手动脑的习惯,从而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日常使用互联网的需求,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与学以致用能力。
3 “互联网+”视域下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有效培养途径
3.1挖掘新闻热点资源,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互联网+”时代,高中生的信息意识逐渐增强,复杂多元的网络环境使高中生的健康成长面临更多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高中教育不应再将知识传授作为主要任务,而是要寻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途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帮助学生抵御网络带来的不良诱惑。高中教师应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推进网络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导向性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与运用互联网,真正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在传统课堂教学体系中,教师围绕教材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的运用存在较大局限性。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缺乏对其实际应用途径的认知,进而给学生的社会适应带来不利影响。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加强对社会信息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在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将新闻报道作为教学案例,使信息技术相关教学内容得到扩充,也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3.2导入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信息与控制技术等,是多门学科融合的综合理论体系。信息技术课程中许多内容较为枯燥,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时,应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注重对教学案例的挖掘与运用,从而达到由浅入深的教学效果。以域名环节教学为例,教师可引用有关的热点新闻,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说明,在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的同时,也能转变对网络技术陌生的固化认知。再比如,以热门影视剧为背景讨论价值观问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影片片段,使学生对近年来中国影视特效发展水平有清晰的认知,从中了解到信息技术在影视剧制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创设编程、特效、剪辑等兴趣学习小组,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3强化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互联网的发展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其加速了各国间经济与文化往来,却也使国民受到巨大的外来文化冲击,对于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高中生而言,不良外来文化的侵蚀将会给其学习乃至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加强对高中生信息化责任感的培养尤为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教师应将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与践行放在首要位置,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开展信息化素质教育活动,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3.4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创新信息教学手段
互联网依托数字化技术运行,因此,数字化技术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互联网的第一步。在“互联网+”模式下,网络数字化表象越来越明显,数字化成为新兴行业发展的代名词。鉴于此,教师在灵活利用数字化工具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掌握数字化工具应用技巧,为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例如,微课、慕课等是教师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调整视频时间、选择讲解方式、精细化讲解内容等。针对简单的课题内容,教师可让学生组建实践小组,依靠手机、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尝试制作微课视频,并确保小组内分工明确,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使其在实践中掌握数字化技术应用要点以及更加多样化的技能。
3.5注重计算思维培养,灵活利用网络资源
计算思维即运用计算机科学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所在。计算机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依靠代码实现分析与成像,学生想要认识并掌握信息技术,必然要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高中生对于抽象事物有一定认知水平,是计算思维培养的理想年龄阶段。对此,教师可采取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实现对抽象数据的具象化表达,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运作原理;通过计算机与人体工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两者间的差异,进而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转换思维。与此同时,计算思维的培养应注重信息理论与工具应用的有机结合,从两大维度实现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评估,帮助学生突破固化的学习思维,强化逻辑思维。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视域下,社会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教育体系必然要积极迎合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模式加以调整、优化。高中在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同时,应进一步突出核心素养培养主题,强化对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能力及信息化责任感四个维度的培养,争取为高中生未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獻:
[1]郑宇业.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下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研究[J].高考,2021(18):91-92.
[2]何敏.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的探究[J].科学咨询,2020(30):240.
[3]董燕.培养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家长,2021(14):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