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摘 要】声乐表演与现代音乐美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现代音乐美学揭示了新时期音乐发展的本质规律,可以为声乐表演提供必备的理论支撑,进而丰富声乐表演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声乐表演让抽象的音乐美学理论具象化,能够很好地展现音乐美学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本文介绍了声乐表演与现代音乐美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两者有效结合的路径。
【关键词】声乐表演 现代音乐美学 理论支撑 内涵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0-0177-06
声乐表演是一种主要以人声为演绎手段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属于艺术实践范畴。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身独特的嗓音,例如:歌声、口技等,将听众引入一个个不同的艺术场景中,并带给他们良好的审美体验。而现代音乐美学是从社会文化中凝练而成的一种理论,它从更高的维度揭示出音乐的内涵和价值。所以从两者的属性来看,现代音乐美学为声乐表演提供了理论指引,使声乐表演的发展更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而声乐表演的发展又不断面临新问题,在解决过程中能够促进音乐美学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只有充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声乐表演创新,才能创作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一、声乐表演与现代音乐美学的关系
声乐表演是时代的产物,因为时代潮流不同,所以大众对音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社会物质财富变得充盈,人们的内心也充满喜悦,该时期的声乐表演多以轻快、欢欣为主,用以反映社会的新气象,这些作品在社会流传过程中能够振奋人心,迎合了大众特定时期在欣赏上的偏好。所以声乐表演能够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进而通过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时代审美需求。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文化、经济进一步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在音乐方面,西方音乐与我国的本土音乐相互融合,促使声乐表演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发生变化,更加注重情感的宣泄和表演力的彰显。针对这种情况,学者们也加大研究力度,他们提炼出一些要素加以分析、总结,并将其理论化,如此一来,我国的现代音乐美学理论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传统音乐理论为基础,又融合外来音乐文化,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同时,理论的丰富也为创作提供了新思路,音乐家不断将相关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实现了声乐表演艺术的持续创新。综上可知,声乐表演与现代音乐美学是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音乐工作者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创作时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两者结合,从而发挥其同向同行的功能,以全面提升声乐表演作品的艺术质量。
二、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作用
(一)现代音乐美学是声乐表演创作的理论资源
音乐美学源自实践,必然又要回到实践中去。纵观世界音乐的发展史,音乐美学一直都是引领各种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例如川剧,它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川西、资阳河、丑行、花仙等不同流派,各流派均具有相对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以此为依据创作出的川剧剧目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化的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音乐美学不断诞生出新的理论,川剧创作者以此为依据,对一批经典剧目进行调整,融入较多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有时代特色。所以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创作者创作的目的并非只是彰显个性化色彩,而是应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声乐表演满足此种要求,它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由此可见,声乐表演创作并非盲目的,其以现代音乐美学理论作为资源,只有以各种先进的理论成果作为践行的必备依据,才能促进声乐表演艺术活动稳步、长期发展。
(二)現代音乐美学为声乐表演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如果声乐表演始终一成不变,那么必然会逐渐丧失活力,所以有必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艺术创新。艺术创新指的是对声乐表演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声乐表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独特的框架,并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对表演的形式、时长、舞台布局等都有细致要求。如果表演者盲目创新,就容易陷入艺术发展的误区之中,呈现出的作品也必然存在诸多缺陷。而现代音乐美学作为一种艺术理论,其必然具有与其他科学理论一样的性质,即发展往往领先于实践应用。所以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其创新活动必须在现代音乐美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一方面继承传统声乐表演的精华,使其蕴含的原始特性和民族文化特征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则应注意吸收、吸纳现代音乐美学特色,在此基础上赋予传统声乐表演新的生命力。所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通过具体的理论知识为声乐表演指明了发展方向。例如最近有剧团将传统京剧曲目《黄粱梦》进行改编,加入一些现代流行元素,使得整个表演更具有感染力。这种传统与新潮融合下的创新,既符合现代音乐美学审美的要求,又通过明快的节奏、流畅的动作、清晰的歌词和全新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批年轻群体关注,由此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声乐表演的表现形式。
(三)现代音乐美学是评价声乐表演的重要标准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创作主题下,声乐表演需要向观众呈现出特定的元素,使其契合舞台的文化环境。而现代音乐美学正是衡量声乐表演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理论标准。例如演唱者的歌声可以很好地刺激观众的听觉和情感,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而对演唱质量进行评价时,则可借助现代音乐美学在音准、音质、节奏感、音域和音色等方面的规则,赋予具体的分数,量化声乐表演效果。所以对于一些具有丰富舞台经验的表演者而言,他们创作声乐表演作品时,往往以现代音乐美学中的理论为参考,并针对性设计演唱、伴奏、情感渲染等各个环节,以充分展示歌词、音乐旋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声乐表演活动的表现力。综上所述,现代音乐美学理论已十分完善,并细化了声乐表演活动的各项评价标准,音乐艺术从业者应当落实相关理念,将现代音乐美学理论与声乐表演实践有效结合,并使两者形成合力,以全面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现代音乐美学理论有助于增强声乐表演的表现力
表演者是声乐表演中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具体的声乐表演活动中,表演者既是二次创作的主体,又是舞台表演的重要部分,其呈现出一体二位的显著特征。所以表演者自身的艺术素养、审美品位的高低会对声乐表演活动造成重要影响。表演中表演特定动作时需要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其中,形主要包括手、眼、步伐、身姿、表情等动态特征,表演者的举手投足都需要展示出美妙的形态;神指神韵,即表演者传递给观众的思想、精神内核。两者结合之下,塑造出的角色才会栩栩如生,声乐表演才更具表现力。但大多数情况下,表演者受限于自身的能力或舞台环境影响,很难让表演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现代音乐美学理论涵盖了声乐表演所需的诸多要素,它既是承继传统艺术的有机载体,又融合现代艺术理论对声乐表演的各项内容进行革新,所以其能够为表演者的“形神兼备”提供有力指导,进而帮助他们在特定的舞台环境中充分展示出声乐表演的艺术魅力。
三、现代音乐美学引领下声乐表演的主要特征
(一)强调声音的重要性
现代音乐美学认为声乐表演以声音为主要表现形式,尤其强调通过歌声让观众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而表演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对不同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也会进行个性化的演绎。所以当表演者接触到全新的声乐作品时,有必要结合现代音乐美学理论,掌握发音、吐字、呼吸等要领,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另外,表演者还应从作品内容深入到思想内核之中,由表及里地感受作品的深层次含义,然后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进行演绎。例如演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时,表演者需要详细了解创作背景,感受创作者谱曲、填词时内心的情感,在演唱时也应运用相应的声乐技巧来加强表达,从而让听众为歌声动容。因此,声音是影响声乐表演的第一要素,表演者必须系统掌握现代音乐美学关于发声方面的理论知识,再以此为基础进行训练和表演,进而有效提高声乐表演的质量。
(二)突出形体表演
现代音乐美学认为形体表演属于声乐表演中的非声语言,主要包括表演者的身姿、肢体动作、体位变化等因素,并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表演系统,能够显著加大声乐表演的力度。其主要功能如下:第一,形体表演是声乐表演中的伴声体态,可以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使语言信息具象化、艺术化;第二,人的肢体动作是十分多样的,它可以丰富声乐表演层次。表演者应当合理设计形体语言,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逻辑,以此激发观众内心的情感;第三,形体表演可以渲染舞台氛围,例如表演者做出“挤眉弄眼”“摆弄衣角”等动作时,可以将抽象的表演叙事化,从而将快速观众带入一种相对真实的艺术场景中。因此,形体表演在声乐表演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突出表演者个人的形象和气质,而且能增强声乐表演的艺术性。表演者应当根据演出需求合理调整姿势和动作,使形体表演与有声语言融为一体。
(三)注重情感表达
现代音乐美学认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于它的情感价值中。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出的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内涵,它往往能引人入胜,带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情感还是作者创作意愿的体现,通过对情感的深度感悟,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态度,从而揭示作品主旨。作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者,其在舞台上总是会正确抒发自身的情感,并通过真情实感打动观众,从而在声乐作品部分或全部内容的理解上达成共识。而听众在欣赏声乐表演时,也会仔细聆听,以期寻找到与自身情感匹配的细节。如果表演者的情感流露不真实,或者情感表达不合理,则无法与观众形成精神、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最终难以展示出声乐表演的全部价值。因此,情感往往是诱发创作与表演的重要原因,是志得意满,还是怅然若失?是对社会某种现象予以认可,还是持否定的态度?这些都应在表演中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深度感悟,进而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声乐表演与现代音乐美学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现代音乐美学理论与声乐表演活动的关系
声乐表演并不等同于舞台表演,其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工程,包含挑选素材、二次创作、表演设计等多个环节,所以表演者必须站在现代音乐美学的视角,开展大量的研究、案头工作,并以现代音乐美学的理论作为开展声乐表演活动的理论依据。
以民族歌曲的演唱表演为例,民族歌曲是我国本土的声乐艺术,它充分汲取民间音乐的养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艺术风格。传统的民族歌曲曲谱简单、演唱以自然发声为主,声乐表演的难度不大。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的一些音乐被引进中国,如:美声、歌剧等,这些音乐与民族歌曲彼此渗透、互相融合,并促使民族歌曲的创作、发声、表演发生变化。一些歌手并不适应此种变化,演唱时经常会出现声音挤、卡等问题。可喜的是,学者、音乐家们完善了现代音乐美学的相关理论,并不断教学科学发声方法,即借鉴美声唱法,将呼吸、共鸣、混声等技术融入民族歌曲的演唱中,以扩大民族歌曲演唱音域,使表演者具备更好的表演能力。
因此,现代音乐美学理论与声乐表演艺术总是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表演者进行演出准备时,应从历史、中西结合等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其创作背景,揣摩作者创作意图,并借鉴前人的表演经验。在此基础上,将现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知识与个人的审美体验相结合,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通过表演实践促使观众获得全新的感观,这样就能让传统的经典声乐作品产生亮点,历久弥新。
(二)用现代音乐美学揭示声乐表演的目的
柏拉图认为:“音乐源自心灵,它是人类的另外一种语言。”其含义就是音乐可以增进感知,人们在这种感知触动下能够自由想象,进而由感性体验深入到理性的哲学思考层面。所以声乐表演作为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必然是有目的进行开展的。传统的声乐表演目的非常简单,表演者只是单纯想带给观众感性体验,他们用歌声和表演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试图留下某种独特的艺术印象。但这样的表演过于感性,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哲学、人生等方面的理性思考需求。
20世纪末,社会的多元发展,以及经济复苏,促使哲学和艺术空前繁荣,各种新浪潮、新思想对音乐艺术形成包裹,音乐家们在创作上都追求“标新立异”,他们用更丰富的内容、更多样的形式去打造声乐表演,作品内容也更加丰富,使声乐表演活动不再单调,更像是一场充满音色和调式调性的音乐盛会。但音响和造型上的过度创新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其很难引导观众进行深度思考,所以这样的变革并不成功。音乐家对此进行探索,将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学科的知识引入现代音乐美学中,从而揭示出声乐表演的根本目的:用悦耳的音响效果和精彩的表演打动观众,帮助他们摆脱固有思想框架束缚,满足他们在感官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如此一来,声乐表演创作就有的放矢,表演者可以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合理造型、科学表演。因此,声乐表演并不像其他艺术活动一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改变它的唯一途径就是在现代音乐美学理论下细化、完善各项内容,这样就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他们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
(三)确保声乐表演理论与现代音乐美学理论的一致性
声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类似于其他艺术门类,声乐表演也具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其对声乐技巧、舞台表现、作品演绎等有严格的规定,这也是开展声乐表演活动的前提条件。同时,声乐表演也应遵循一定的美学原理,服从于确切的审美规范,这些都属于现代音乐美学中的内容。由此可见,声乐表演活动受到自身理论及现代音乐美学理论的严格约束,所以为了凸显声乐表演艺术的科学性,就应让二者的理论高度同频、保持一致。
例如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创作出了诗歌《野玫瑰》,其内容、意境十分优美,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将其改编为歌曲,该曲的节奏十分轻快,能够真实还原诗歌的意境。这是因为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盛行,强调突出作者的个人主观感受,所以舒伯特的创作既能呈现出声乐表演的艺术性,又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美学主张。而在20世纪,我国的音乐家萧而化、魏东明也将《野玫瑰》进行改编,这些歌曲演唱时能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这是因为我国的音乐美学理论认为:艺术的必然是大众的,所以其创作也是在相关理论框架之下进行的。时代不断进步,现代音乐美学理论与声乐表演理论也日趋完善,而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促进二者结合,确保其始终保持同频,这样才能确保声乐表演在符合现代音乐美学基本主张的前提下突破传统,从而全面提升声乐表演质量。
(四)在现代音乐美学指导下进行声乐表演创新
近年来,大众的审美需求发生变化,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这对声乐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表演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要对作品融入个性化的见解、感悟,从而创新声乐表演,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欣赏体验。音乐美学是整个美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具有显著的哲理性,声乐功能、声乐实践、美与审美之间的关系都属于其研究范畴。因此,立足于现代音乐美学这一理论基础,能够促进声乐表演艺术持续创新,这对提高我国现代声乐艺术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二次创作
二次创作是声乐表演创新的重要途径。对声乐表演作品而言,原作者在创作时会将自身的情感、创作意图融入其中,旨在赋予作品生命力,但一次创作缺乏表演环节,所以并不能将作品中蕴含的特殊含义充分表现出来。而通过二次创作,即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可以更好地揭示作品的丰富内涵。二次创作也被称为二次形象传达,表演者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理解作品内涵,然后通过适宜的视觉、听觉、表演等手段塑造出鲜活的舞台形象,从而将作品及表演者自身的情感表现出来。所以二次创作不仅要将纪录作品内容的符号动态展示出来,而且要将现代美学理论渗透到表演的方方面面,从而突出作品的艺术个性,带给观众一段难忘的艺术欣赏体验。
2.增强声乐表演的时代性
时代的也是新颖的。现代音乐美学认为声乐表演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色,表演者需要添加时代元素,以展现作品在当前时代的独有特征。其一,在创作声乐作品时,应将作品内容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并将自己的主张融入其中,以提升观众对时代因素的感知;其二,在表演时可将演唱、伴奏方式进行调整,适当加快节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总之,声乐表演并非单纯地演绎音乐,需要在充分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将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相统一,从而使经典音乐作品符合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要求。
3.在表演上进行创新
要在表演上进行创新,表演者需要具备高超的声乐技巧和卓越的表现力,以营造出独一无二的舞台氛围。其一,声乐技巧是进行表演的基础。表演者应当根据作品的特征,以及表演的具体要求,将不同的声乐技巧进行融合,并灵活应用,尤其应对谱面上的表情术语作细致研究,使其生动呈现出来;其二,应尽可能地提高舞台表现力。表演者在日常训练时需要“多听、多看、多感受”,深度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例如演唱徐沛东谱曲的《声声慢》,唱到“梧桐更兼细雨”这一句时,应尽量降低力度,并辅以一定的手势、身姿,展现蒙蒙细雨交错落在梧桐叶上的场景,从而将观众更好地置身于艺术场景中。综上所述,表演者需要时刻关注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并学习现代音乐美学中的相关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的声乐技巧和舞台表现力,如此才能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创新设计。
(五)在现代音乐美学引领下探索声乐表演的发展
21世纪以来,声乐作品层出不穷,演出风格也变得十分多样,这也加剧了声乐表演的竞争,一些曾经流行的声乐表演在当前时代显得十分落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大面积传播。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就要坚持在现代音乐美学引领下探索声乐表演的发展空间,主要方法如下:第一,优化声乐表演的结构。声乐表演带给观众的是精神层面的愉悦,应尽可能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优化声乐表演结构的方式,比如突出旋律的变化、演唱的层次感等,从而让观众时刻跟随表演,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第二,用科学技术作为辅助。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比如人工智能,其数据库中就包含完整的现代音乐美学理论,可以对声乐表演进行客观评判,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智能工具辅助下有利于对作品进行改进和调整。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声乐表演呈现出了新样态和新特点,所以在新时期的发展也应遵循新的運行方式,探寻新的发展途径。
五、结语
声乐表演是时代的产物,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抽象,具有显著的时代烙印,能够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进而通过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而现代音乐美学则从更高的维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它能为声乐表演提供必备的理论依据。近年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音乐艺术的一些观点、主张与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深度融合,这也使得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更加完善,并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富含时代特色的音乐美学理论为声乐表演的发展提供指引,作为一名创作者、表演者,应当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在音乐美学这一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更多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此促进我国音乐艺术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昊.现代音乐美学融入声乐表演艺术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129-131.
[2]齐迪,刘叶波.探究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作用[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04):272.
[3]黄吉敏.试论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8(06):229-230+250.
[4]陈乃良.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浅析[J].花溪,2023(03):37-39.
[5]苏蔓.略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J].戏剧之家,2023(08):108-110.
[6]刘姗.声乐歌曲中美声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策略[J].美化生活,2023(05):39-41.
[7]黄斯琪.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分析[J].大观(论坛),2022(12):44-46.
[8]王静.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作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2(30):79-81.
[9]赵倩文.探析现代音樂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戏剧之家,2022(27):85-87.
[10]郑思琦.声乐表演中技巧表现与情感表现的浅析——以歌剧《伤逝》中的《欣喜的等待》为例[J].黄河之声,2020(07):46.
[11]常文杰.声乐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融合途径[J].戏剧之家,2022(3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