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将文人电影作为美学坐标

2024-01-20 04:54李昕遥
艺术评鉴 2023年20期

李昕遥

【摘   要】梅峰执导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由老舍同名小说改编。该影片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寻找美学坐标,在小说背景、情节与人物的基础上复现了以树华农场为叙事中心的启蒙性寓言。影片注重思想性与批判性的深入表达,并通过符号化的人物建构,追求建立抽象表意的现代化话语系统。此外,影片通过知性的镜头语言,纵深开掘美学层面的文人气质,使影片呈现出鲜明的文人电影风格。

【关键词】《不成问题的问题》  文人电影  改编电影  美学坐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0-0116-06

2016年,由梅峰執导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上映,该电影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以重庆树华农场为中心,讲述主任丁务源疏于生产经营却精通人情世故,为了维持管理者地位与“外来者”秦妙斋以及具有真才实学的尤大兴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梅峰在接受访谈时称:“在开始做视觉方案设计寻找美学坐标的时候,我隐隐约约地觉得要在中国电影20世纪40年代的美学中找到我的方法,毕竟老舍先生的小说是1943年发表的。”当“40年代”成为可供索引的美学坐标,事实上便指向中国电影史长河中流传悠久的一股创作倾向——文人电影。文人电影往往通过塑造出一个封闭的类寓言空间,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思索与批判,并通过塑造人物的符号性,指涉启蒙话语体系与社会现代化历程。在艺术追求上,“文人电影指向一种与文人诗歌、文人画、文人建筑、文人园林一脉相承的美学倾向与风格”,注重含蓄内敛的视听呈现与知性克制的镜头语言表达。在具体创作上,《小城之春》《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一系列电影作品鲜明地体现出上述特征,也因此成为文人电影的典范与参照。出于对小说原作风格气质的追慕,导演梅峰在《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过程中有意向文人电影风格靠拢,弱化了文本中的矛盾冲突与戏剧表达。影片围绕着农场主任丁务源的“离职风波”展开,叙事节奏舒缓,具有平和、温润与质朴的质感,在商业化电影环境中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清新气息。

一、启蒙寓言与现实批判

通过制造某一特定空间的情绪、气氛来传达思想和情操是文人电影的常见处理方式,这种强烈的寓言性质贯穿了文人电影的创作。文人电影多采用象征、隐喻与反讽等手法,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构建以及影像语言、艺术形式的运用,展现对于社会现象与人性的洞察,传达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批判。其中,剧情展开的空间往往成为现实社会的缩影。在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中,戴礼言、周玉纹夫妇平静如死水的生活被外来者章志忱搅乱,矗立在断壁残垣之中的戴府如同牢笼,阻绝了现代思想的到来。中药、长褂和疾病构成旧社会的隐喻,而听诊器、西装和歌声则象征着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由与爱情。用残破对比新生,用闯入破坏稳定,一座小城便因承载了丰富的意涵而成为古老中国的映射。在水华执导的《林家铺子》中,某江南小镇成为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中国社会的缩影。影片中的林老板面临日货倾销、商会搜刮和商行索债的黑暗现实,处境艰难而无法维生,只能向更弱小者压榨索取,集剥削与被剥削于一身,这一可怜可恨的小市民形象预示着旧社会小工商业者的命运。文人电影的寓言性建立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抽象表意上,并伴随着隐喻和象征的运用,多采用反讽和颠覆的手法。在此基础上,文人电影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如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对道德和伦理的思索、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思考以及对自我认知和内心世界的描绘等。通过这些探讨,电影能够通过视听语言和艺术形式的运用超越表象,传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寓言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影片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设置树华农场作为各方势力交织的“飞地”,也即一切情节展开的场域,所有矛盾冲突集中于此,而真正的权力中心远离农场,由许、佟家族等所把握,仅作为遥远而模糊的符号存在。影片中,树华农场如同世外桃源,需要经过漫长的船运,走过窄长的桥梁,才能到达这方乱世中的“净土”。留洋进修的尤大兴被雇佣为新经理整顿生产经营,历经包括丁务源、秦妙斋等人在内的多重阻挠,最终无法改变农场连年亏损的事实、遭受排挤而以失败告终。事实上,树华农场承担了抽象的表意功能,这一看似封闭的空间与外界变幻息息相关:先进的知识、技术与文化对陈旧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冲击,勤奋劳动和投机取巧之间的冲突,人情关系纽带掺入现代公司股份制度……树华农场的困境象征着社会经济与文化层面的新旧交替和遇冷尴尬。基于可看性等多方面的考量,影片中树华农场之外的世界得以具象化,丁务源时常往返、暗通款曲的许府,操办小少爷庆生、众人汇聚的戏园,以及女眷们打牌谈天的内宅景象得以呈现。这在拓展表现空间的同时,也使故事脉络向多方面延伸,不再拘于一方天地,在原点基础上生发遐思无限。

其次,文人电影往往采用夸张与反讽的手法,放大展现问题的荒诞,体现出对社会问题、人性弱点与不公现象的批评和讽刺,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反思,因而与寓言叙事具有同构性。《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小说原本的讽刺意味基础上注入了诙谐和荒诞元素,以避免过度理性和克制所带来的沉闷与乏味。影片中,丁务源对偷卖白菜的工人说“我们这个农场没有等级,全是朋友”,默许了工人的行窃行为,使白菜成为“猪菜”、窃贼变成朋友,形成具有指鹿为马色彩的滑稽对比。在初到农场的尤大兴修好发电机后,丁务源感叹道“这是有真本事的”,神情面貌如梦初醒,同样为叙事增添了喜剧色彩。

最后,寓言往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超脱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而生成一种高度凝练的普遍性。文人电影往往追求理性与克制,精心挑选、简化与压缩剧情细节,使叙事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以最大化地突出主题与寓意表达。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保留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与人物设置,但并未采用常见的改编方式,如为电影添加情节枝蔓等,影片始终围绕着丁务源对农场主任这一职位的失而复得展开,人物关系简单、剧情脉络清晰,体现出文人电影简洁、平淡与留白的一贯美学追求。

回溯文人电影传统的形成和延续过程,人道主义关怀和社会现实洞察始终清晰可见。在《神女》《天伦》《城南旧事》等电影中,创作者将自身的思想灌注于影像之中,具有照烛人性的力度和批判现实的深度,引导观众在故事中主动感受与思考。无论是《神女》中身份的卑贱与母爱的伟大,还是《天伦》中的孝悌之道与人类之爱,抑或是《城南旧事》中儿童眼中的离别与时代的伤感,无不具有深刻的关切与忧患意识,寄寓了创作者的思考。

《不成问题的问题》选择将树华农场这一虚构空间作为剧情展开的背景,在表面的陌生化效果之下,潜藏着对于现实生活的认知与解读。影片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与批判性,既出于老舍小说原作的智慧,也承袭了文人电影的一贯传统,在洞悉社会现实、书写人性人情的同时,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质疑、批评与反思。在《不成问题的问题》中,丁务源与工人们私相授受、对老爷太太们阿谀谄媚所达成的微妙平衡被外来者尤大兴打破,留学归来、掌握技术的管理者因不通中式人情世故而“水土不服”,最终只能屈服于腐朽但坚固的规则,让位于旧社会的守护者,宣告失败。影片如同一则启蒙寓言,表面讲述树华农场的故事,实则深切关注新旧社会交替间的文化弊病。在此基础上,影片保留了小说中的主题与大部分情节设置,并根据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增设部分情节与人物,调整原作小说篇幅较短为影像化带来的潜在问题,平衡了剧情叙事、电影节奏与观影体验。

二、符号人物与现代话语

文人电影的人物中不仅仅是推动剧情发展的角色,而通常象征着某种理念、价值观念或社会群体,倾向符号化发展,或是带有某种指代意义,或是寄寓某种共性,区别于写实主义的还原复现,体现出抽象的真实。在20世纪40年代,与费穆同属文华影业公司的桑弧拍摄了“都市三部曲”,即《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桑弧作品中的人物流连于情感之中,有意模糊大时代背景而专注一段段波折的命运与人生。“好太太”陈思珍精明能干,为丈夫四处遮掩,不断以谎言弥合生活中的裂缝;陷入“情感危机”的虞家茵受到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影响,但最终无法抵抗封建伦理的规训;以传统士大夫形象出现的陈绍常则因施行新规和身陷忘年恋而深感苦恼……文人电影通常将人物置于新旧交汇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其历经现代化转变带来的阵痛,深陷在传统秩序与自我解放的冲突之中,尽显迷惘、无助与挣扎,在波动的情绪气氛中透视人性、人情与人生。相较于对客观现实的还原,文人电影更加追求心理真实,不仅关注外在的社会现象和行为,还注重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的探索,表达克己、自省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在塑造刻画人物立体性的同时,追求“象外之旨”或“弦外之音”。

与之类似,《不成问题的问题》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农场主任的去留得失经过、一个实干家的改革失败、一段伪艺术家的风流韵事以及一些股东的生活琐碎,但实际上“文本表述的叙事核心是古旧中国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利益之争,新旧时代之交的文化冲撞隐含在前现代中国人与现代启蒙者之间的去留对决中”。影片人物具有高度的符号化特征,丁务源象征着来自古老中国人情社会的前现代反启蒙者,秦妙斋象征着看似掌握文學艺术与斗争话语的伪启蒙者,而尤大兴则是掌握科学生产经营方式的真启蒙者。丁务源表面信服尤大兴,实际上利用秦妙斋排挤尤大兴;而秦妙斋以正义的幌子谋求一己私利;许老爷等真正的当权者尽管意识到亏损发生,但只顾自身舒适便利,选择视而不见。电影中设计了秦妙斋带领工人闹事的一幕,通过贴标语、喊口号、罢工的方式处处施压,假艺术打倒真学问,懒惰者声讨勤奋者,将二者关系置于同一场域之中,因对比强烈而显得荒诞不经。丁、秦、尤三人之间的利用、排斥与结合,映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在秦妙斋煽动的工人矛盾爆发后,隔岸观火的丁务源以伪善、施舍和怜悯的姿态向尤太太建议“先不管谁好谁坏、谁是谁非,先把事情解决了”,点明了蕴藏其背后的深层行为逻辑和核心动机,即只求维持表面平衡而不分是非黑白,而这也成为丁务源其人的判词与注解。在影片结尾,丁务源重新当上树华农场的主任,尤大兴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许太太仍然略带疑惑地询问何时盈利,丁务源也仍然继续敷衍,亏损问题依旧无法得到解决,“不成问题”成为真正的问题。

在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中,人物因具有不同立场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导向,但受篇幅所限,整体上人数较少且人物关系简单。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创作者在保留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塑造了适于电影呈现的人物群像。小说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少之又少,而影片自开头丁务源到许府送礼、打牌一幕起,一众女性角色便占据了重要戏份。例如许太太一角,她不仅安排佟小姐来访树华农场,也与许老爷、丁务源等有大量互动情节,她的劝说、撮合代替了原作中叙述性的旁白,使观众理解股东之间利益对抗与态度转换的原因;又如青春美丽的佟小姐与秦妙斋发生的一段风流韵事也为影片增添了情感元素,在以“主任”为核心的斗争之外,添加了一条颇具可观性的情节复调。佟小姐作为股东之女,对于权力、地位的掌握和运用处于懵懂的本能阶段,她表面上崇拜、痴迷与爱恋秦妙斋这位“艺术家”,实则内化了金钱利益的第一层逻辑,因而在秦妙斋身份曝光之后,她避之不及,果断决绝地离开并寻觅新的对象。佟小姐与秦妙斋这一对人物关系,构成了麻将与诗歌、爱情与地位,以及利益与艺术的对比参照,暗示了资本掌握者对于文学与艺术的真正态度。

在文人电影中,女性常以静默、温顺而美丽的形象示人,作为贤内助的她们打点家事、善解人意、从不忤逆丈夫,并不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塑造方式符合儒家文化对于女性的要求,也与文人电影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特点相契合。例如《小城之春》中的周玉纹,渴求爱情的她“发乎情止乎礼”,照顾病弱的丈夫。又如《太太万岁》中的陈思珍,发现丈夫的出轨与虚伪,最终选择原谅。这些女性角色成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异性镜像,认为自我的小爱在家庭格局面前不值一提,人物承载着强烈的克己精神。在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老舍笔下的尤太太明霞乃一介村妇,举止粗野,伙同工人偷鸡蛋,被丈夫发觉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经电影改编后,明霞这一人物塑造显然受到文人电影传统的影响,更加符合士大夫对于理想女性气质的期待。电影中的明霞容貌姣好、姿态优雅,在善与恶、黑与白的分界面前,她呈现出如灰色一般无知的空白。为了得到工人们的爱戴,她收下偷来的鸡蛋;而影响丈夫的工作后,她表现出深深的无辜、自责与担忧。作为一个典型的旧社会女子,贤淑温柔、不识诗书却擅长女工的明霞无法得到尤大兴的欣赏,二人在大部分时间里相对无话、在思想层面存在巨大隔阂,但是他们仍然受到夫妻一体的影响,事实上也暗示了启蒙者尤大兴无法真正与前现代社会决裂的现实。

三、文人气质与知性镜语

“文人思维与民间思维、政治思维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注重雅化、物色、情致、寓情于景、理性化倾向,尤其注重作品内在的‘意气与‘思致。”文人电影的美学追求与文人诗画息息相关,着意于营造清俊高雅、诗意蕴藉的风格,创作者十分注重表达的分寸感,使作品怨而不怒、淡而有味。例如,在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中,青年知识分子肖涧秋纠结于陶岚和文嫂之间,然而影片没有以激烈的戏剧冲突表达这段三角关系,始终萦绕着淡淡的彷徨与惆怅,具有含蓄朦胧的古典韵味。又如,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以小英子的视角出发,勾勒简单纯粹的童真世界。寻女惨死铁轨之下的疯子秀贞、为弟盗窃被捕的哥哥与家破人亡的宋妈……一系列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所导致的悲剧在孩童眼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情绪的弱化、委婉曲折的表达几乎成为一种范式,流淌在中国文人电影的血液中。有学者主张区分文人电影与戏人电影,认为戏人电影侧重“主题的明确而鲜明,矛盾冲突的尖锐、激烈,情节的跌宕起伏,叙事结构的完整而清晰,鲜明的人物性格,等等”。相较而言,文人电影在关注现实的同时通常选择摒弃极端的二元善恶对立,弱化矛盾冲突表现,在整体上体现出冲淡的效果。

在影片风格上,《不成问题的问题》体现出鲜明的文人气质,多采用隐喻的方式,追求人物的虚写、冲突的削弱以及情绪的淡化。在创作过程中,导演选择用大量留白代替细枝末节,并不交代人物的来龙去脉,而是通过外表、对话与习惯暗示观众。对于丁务源一角的创作,导演梅峰曾表示“绝对不能把这个角色写实了,就得按照原著小说去做”,也即需要“虚写”而非“实写”。丁务源怎么当上主任的?许家人为何来此?秦妙斋为何被捕?影片设置了多重疑问,却并不直接揭晓答案,力图引发观众的分析、解读与遐想。在此基础上,《不成问题的问题》采用高度理性化的笔触,避免强烈宣泄的情绪和直接冲突的矛盾,丁务源离职风波前后,情绪波动的极致仅仅是将眼镜摔在桌上。即使是秦妙斋被捕、尤大兴离任等情节,也仅用寥寥镜头带过,以客观纪实的画外音填补影像叙事的空白。丁务源、尤大兴与明霞等人时常以一种略带思索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导观众深入感受、揣度和理解角色的内心冲突和情感纠结,提升了影片的启发性和开放性,使故事在整体上呈现出克制、细腻和内敛的质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结,体现出文人电影所特有的魅力与韵味。

文人电影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既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发掘与运用,也体现在镜头语言和场景调度上。首先,《不成问题的问题》自觉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除留学归来的尤大兴、佟小姐以及伪艺术家秦妙斋身着西式服装以外,其他人物皆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褂等。在许太太与许老爷共唱京剧的情节中,许太太的唱词出自传统京剧《贵妃醉酒》“倘若你顺了娘娘心,遂了娘娘意,管教你官上加官,职上加职”。这本是杨贵妃对高力士所言,移植到电影中,则变为丁务源令许府满意便可升官加职的指代。上述表达在视听上强调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背景与氛围,为影片创造出复古怀旧的时代感和文化气息。其次,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构图与调度上体現出接近戏曲舞台的倾向,影片积极运用窗框门框作为构图分隔,片中丁务源曾多次在门前、窗前驻足,摄影采用中景、全景镜头使人物居于正中,营造出舞台剧般的场幕感。在调度方面,影片大量采用固定镜头或缓慢运动镜头拍摄,并且多用远景乃至大远景镜头拍摄树华农场的山川风貌,体现出文人电影的幽静与悠远气质。在尤大兴管理树华农场开展生产经营的部分,一连串叠化渐远的镜头,使播种、耕耘、伐树等农活产生抒情气氛,如同一曲浪漫的田园牧歌;而在丁务源面临撤职、与秦妙斋发生冲突时,不定的心绪使固定的镜头终于摇晃起来,反映出镜头语言的灵活变化。此外,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黑白色彩成为最突出的视觉元素。一方面,正因这种色彩的选择,使影片在形式上无限靠近早期中国电影,体现出历史感与年代感,使观众在怀旧中唤起来自黑白电影时代的氛围和情感。另一方面,不同于缤纷斑斓的色彩世界,黑白灰三色让一切颜色回归简朴,仅做出明暗层次差别的区分,能够发挥视觉表意的作用。黑白影像常常被用于表达复杂的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能够使影片更加纯粹和精致,凸显电影的艺术性和哲学性。

四、结语

溯源文人电影的创作传统,有学者指出:“这类电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吴永刚、费穆的作品,经过水华、凌子风、谢铁骊等导演之手,‘文人电影的接力棒又交到吴贻弓、谢飞、郑洞天、胡柄榴的手中。”然而,历经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文人电影似乎已然式微。《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出现,将文人电影传统作为一种改编方法、创作方式与美学坐标,提供了一种既依托于传统而又与时俱进的创作方式,在银幕上复现了来自20世纪40年代的人情风貌与美学风格。影片在老舍小说的基础上,保留背景、情节与人物的主体设置,通过追摹传统的创作模式和表达形式,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展现了文人电影独特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为观众带来怀旧复古的美学体验。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并非完美之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整体效果上较为沉闷、节奏稍显拖沓等,未能符合当下电影市场与欣赏环境下观众的心理预期,更偏向在小众艺术领域发展,无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收获观众的关注与喜爱,但影片所作出的大胆尝试,确为文人电影传统的传承提出了新思路、为文人电影创作注入了新活力,有利于电影艺术的本土化与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峰,何亮,加路,高伽绮.文学传统、现实关照与电影的表达《不成问题的问题》编剧、导演梅峰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01):36-41.

[2]贾学妮.“文人电影”:概念辨析与美学归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01):24-30.

[3]韩旭东.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的三副启蒙面孔[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05):155-163.

[4]安燕.从“文人传统”到“文人电影”——对1940年代中国电影的一种考察[J].艺术百家,2020(03):135-142.

[5]孟宪励.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的两大分野——文人电影研究之一[J].电影艺术,2000(02): 37-43.

[6]周才庶.视觉的“怀旧体验”: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表征[J].中华文化论坛,2020(04):97-102.

[7]陆绍阳.平实、素朴的“文人电影”[J].当代电影,2003(0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