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非遗活态传承与学校美育的融合研究

2024-01-20 04:54:59王丹
艺术评鉴 2023年20期
关键词:活态瑶族民歌

【摘   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和积极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美育是相通的。目前部分中小学学校和地方院校已将地方非遗文化作为美育教学资源,形成了极富地域色彩的美育课程,使学校的美育工作充满了特色与新意,同时也以全新的理念完成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而这个过程,亦是地方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地方非遗  活态传承  学校美育  瑶族多声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0-0080-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它凝结着地区、民族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核,促进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统称地方非遗)蕴含着深厚的中华美育精神,它的传承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美育工作,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我国相关部门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内容,当前的学校教育发展中需要推进美育工作建设,教育目标是基于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加强对中华美育精神的宣传,使各学校都可以将美育与学校教育相互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该项文件中提出的美育发展目标,各学校需要不断落实美育工作,深入挖掘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将当地的非遗文化有效融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这既能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也有助于活态化创新与传承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地方非遗与学校美育融合的价值

(一)丰富学校的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地方非遗是各地域人类社会实践的智慧与结晶。这些智慧和结晶随着过去历史生活的变迁不断传承和演化,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当地群体的特征,展现了当地人们的情感。所以地方非遗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是非常根本的,也由此拥有丰富的美育功能。怀化非遗中的瑶族多声民歌作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集合了中国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符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并寄托美好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怀化瑶族多声民歌包含了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内涵,对增强学生民族情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怀化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南,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这里崇山峻岭、森林覆盖率高、流域丰富,现聚居着瑶、苗、侗、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我国的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民族数量更是多达56个,地域面积的辽阔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不断融合,形成了当地非常独特的文化基因,部分文化传统在历史传承中因为技艺的宝贵性以及独特性被评为非遗文化。基于怀化地区目前的非遗项目来看,共包括16项国家级以及39项省级非遗项目,项目内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戏曲、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以及文化特色。通过深入挖掘怀化的各种非遗文化,并将其与学校的美育工作相互结合,既可以形成更为多元化的美育教育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通过让学生实际接触非遗文化项目,打破因非遗项目的珍贵性而与学生间形成的文化壁垒,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自信心。

(三)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怀化瑶族多声民歌作为本区域内少数民族独有的音乐文化,体现着聚居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习俗、生活风貌和精神观念,是怀化地域内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精神文明风貌的代表。然而在当下,怀化瑶族多声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困境重重。一方面,民歌艺人一直遵循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较为封闭单一,传播速度较慢,并且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重视技艺传承而忽略理论归纳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多声民歌这类本土艺术缺乏兴趣,虽然当地政府和自媒体组织也进行了广泛而及时的传播,但它的传承与发展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学校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的主要阵地,对学校美育工作融合非遗文化进行持续性的落地和推进,能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非遗文化项目,这既可以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又可以利用特色艺术课程对怀化瑶族多声民歌进行传承,助力打造卓越学校文化,提高学校软实力。

二、地方非遗在学校美育的活态传承形式

目前,地方非遗在学校美育过程中的活态传承形式大致可分为感知体验型、普及推广型、技能探究型、创意设计型这四类。

(一)感知体验型

带领学生深入非遗项目地区参与非遗项目并感受非遗文化的活动,属于感知体验型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的形式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以及良好的互动体验。对于小学阶段的低龄学生来说,应用形象教育比理论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更好。因此,采用感知型体验为学生设计教育活动可以引起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同时让非遗项目变得更为常规化,可以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非遗环境下让学生充分感受非遗项目所拥有的独特文化,可以使非遗文化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价值观以及文化理念产生影响,使他们对非遗内涵并产生认同感。

(二)普及推广型

邀请非遗传承人在学校内开设讲座或班级课程的教育活动属于普及推广型。但是这种教学活动会受到非遗传承人年龄以及人数等条件的制约。还有部分学校尝试通过传承人组织培训活动,先教授专业教师,教师掌握相关非遗知识后再在学校班级内进行教学。以上两种方式都是地方非遗文化普及推广的方式。怀化当地的辰溪县黄溪口小学、熊首山小学采用的就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黄溪口小学于2015引入怀化瑶族茶山号子进校园,学校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邀请非遗继承人米庆松作为培训讲师,对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师进行非遗培训,同时也对学生进行茶山号子的演唱培训,将茶山号子课程实行常态化教学管理,每周固定时间开设两节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技能探究型

大学以及高职院校引进非遗项目设计教育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为技能探究性。其中比较常见的教育形式包括校企合作以及现代学徒制等。各种教学活动主要是学校和相对应的非遗项目进行合作,然后通过教师与非遗继承人之间的讨论与沟通,设计合适的非遗课程以及所需的教材资料,然后开设专门的非遗工作室以及实训基地,在基地内按照非遗课程以及教材资料对学生进行教导和培养,渐渐形成非遗教学课程体系。其模式可以是:首先对学生在校内进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培训,同时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与企业技能大师合作,共同编写地方非遗项目的教学大纲,并由企业技能大师在校内教授相关非遗项目专业课程,当达到一定学习年限后,学校可通过企业设置的实训基地参与非遗课程学习,了解和实际操作对应的非遗项目。技能探究型的教学形式将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既能够促进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机会。

(四)创意设计型

创意设计型一般是针对非遗传统技艺进行教学用的活动形式。对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既要有历史的传承,又要有现代的创新;既要维护非遗原生态的文化特色,又要完整地传承非遗传统技艺,同时还要能够为相关技艺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启发。此外,将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艺人的喜好与审美相互融合,可以使非遗传统技艺按照现代思维推出产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这种非遗项目的创意设计型教学分为两部分:傳承教学和创新教学,从而同时满足文化的传承以及人才的培养。

三、怀化瑶族多声民歌活态传承与学校美育的融合现状

在怀化“瑶族多声民歌”美育的活态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下形式:组织艺术讲座、与学校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与瑶族多声民歌相关的主题活动等,另外还设计了一些与瑶族多声民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实地调研等教育活动。

怀化瑶族多声民歌在校园中的活态传承是以辰溪县黄溪口小学的第二课堂形式开展的。黄溪口小学历史悠久,前身为民国时期的太和乡中心国民小学。学校多年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并将极具地方特色的瑶乡文化充分融入校园,塑造了瑶乡教育的特色。特别是将地方非遗瑶族多声民歌茶山号子引入校园,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人文精神、传承地方文化精髓。学校从2015年成立了“茶山号子瑶娃合唱团”,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山号子传承人米庆松为专业指导老师,于每周三下午开设瑶乡特色校本课程,传授原生态茶山号子的演唱方法。2017年,学校被辰溪县民宗委定为“辰溪县民族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在辰溪县第三届茶山号子赛歌会上,茶山号子合唱团的小学生们一展歌喉,大放异彩。2020年,黄溪口镇中心小学被辰溪县政府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山号子”的传习基地。学校多年来在活态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中发挥了特色优势,只是由于目前的教育体系还无法非常有效地融合非遗传承教育,双方存在部分教育冲突以及制度矛盾,导致学校在根据非遗文化设计美育项目时,出现了一些教育形式不好掌握、观念冲突等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类型丰富性不足

怀化存在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曲艺、民间文学、民俗、传统音乐等多种类型。这些文化遗产又形成了不同的非遗项目,这些项目作为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然而问题是,首先,怀化地区的非遗文化分支较多,学校在引入相关非遗文化时无法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模式,导致相应课程在融合非遗文化时非常零散;相关教师也未能深入挖掘与美育课程(如美术、音乐、体育、道德与法治等)的契合点,也导致目前为止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黄溪口小学瑶族多声民歌的教学频率仅为一周一次,时长在90分钟,一学期课时数总共15—18节,这样的低频率学习也使得非遗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再次,目前在授的非遗课程仍以单纯的技巧性知识传授为主,课程类型单一,导致学生对非遗艺术难以提升学习兴趣。

(二)课程内容挖掘浮于表面,形式重复单一

首先,怀化瑶族多声民歌在学校美育中的活态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的课程模式,这类方式通常有内容单薄、缺少活态传承中所注重的文化内核与精神内核的缺点。再者,怀化瑶族多声民歌传统的演唱技能与学术理论教学结合得不够紧密。因此,这两方面的缺失使得怀化瑶族多声民歌的学校活态传承过程浮于表面,学生的热情昙花一现。其次,黄溪口小学还没有形成较多可以结合怀化瑶族多声民歌的文化活动,学校也没有非常重视对有关文化的宣传,所以就目前来说,学校并未将非遗文化真正在校园文化中有效融合,非遗文化在学校中没有找到合适的融入契机。再次,虽然怀化瑶族多声民歌进入了校园,但是黄溪口小学组织的校园活动多为文体类活动,且语言方面的活动形式较多,而真正具有丰厚思想文化内涵、并能结合学情去帮助学生具体化可视化地了解怀化瑶族多声民歌的实践活动很少,因此学生难以将怀化瑶族多声民歌的文化根植于心,也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美育价值。

(三)指导思想认知偏颇,非遗传承人需加强美育素养

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一般是对学生进行技艺技能的传授,美育方面的影响有所不足。非遗传承人因自身文化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制约,没有对美育形成比较清晰的认知:一是不具备美育教学意识,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非遗技能的讲解和传承,没有培养学生的非遗审美能力;二是不具备清晰的美育概念认知,他们常常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没有明晰两者之间的差异。传承人如果对非遗美育没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存在认识误区,就很可能会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四)家、校、社合作缺力,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学校、家庭、社区三方教育主体有效配合,才能使学校美育工作与地方非遗文化充分融合,进而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但根据对怀化地区学校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地学校很少会开展融合三方主体参与的非遗教育活动,很多学生的家庭很少会聊到非遗文化,家长更是不具备非遗文化教育意识;学校也没有过多地去分析各种非遗文化以及设计一些与非遗文化有关的课程活动;社区对于学校组织的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参与不积极。目前,虽然当地学校在地方政府、企业单位、非遗传承人的支持下开始寻求沟通合作,但这几股力量还未积极地形成合力,怀化瑶族多声民歌在学校美育与传承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依然欠缺。因此,学校、家庭、社区三方的合作才是地方非遗融入学校美育活态传承且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四、地方非遗活态传承与校园美育的融合路径

怀化瑶族多声民歌在学校活态传承的内容非常丰富,覆盖了很多学科领域,包括德育以及艺术等。学校将当地非遗文化引进美育工作中,既可以促进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在学校环境中更好地开展美育工作,达成美育教育的目标。学校更要展现出对多种不同非遗文化的尊重,积极承担起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责任,尝试跨学科融合打造地方非遺在校园活态传承中的新路径。

(一)跨学科融通,美育知识体系的组合传承

首先,构建多元化的美育知识体系。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怀化瑶族多声民歌学校活态传承大多局限在演唱技能技巧的培养上,这种教学模式不重视跨学科多元知识的传播,无法有效落实美育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教学人员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多种学科知识进行延伸,进而形成更为多元化的美育知识体系。其次,要组建更为专业的教师团队,团队的组合还要体现跨学科性,良好的团队合作可以为非遗音乐文化传播带来更多的助力。例如,非遗传承人教授怀化多声民歌的演唱形态,各位音乐教师主动参与到伴奏以及创编和声的过程中,人文教师及美术教师可将非遗人文历史以及瑶族服饰发展融入学科教学中,让不同学科的教师担任不同非遗文化内容的传承者,这种多维度、多学科的教学形式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思考的学习空间。最后,还要将实践与课堂相互结合,学校可以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到学校教授与非遗相关的各种文化知识。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非遗文化采风以及表演项目等,让学生可以深入非遗文化项目环境感受文化魅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进而促进乡村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二)提取原生态教学内容,活态传承再造传统文化

地方非遗的学校美育活态传承还需考虑其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共存的问题。地方非遗文化具备极强的教育价值,它们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传承下来的精华。从单一的自然文化变为民俗文化以及特色文化,能够体现出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良好期望,更能够熏陶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学校美育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还培养他们尊重时代文化的多元文化观。

首先,理顺地方非遗的历史文化源头内涵。地方非遗在依托学校美育传播和活态传承中,不能与原生态元素相分离,需要结合当地的非遗文化发展脉络总结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确保他们对于地方非遗音乐的亲切性。其次,要注重地方非遗在学校美育中的传播方式。很多非遗项目目前只是在一些比较特殊的节庆期间进行展示,这就不适合基于现代化社会的非遗文化传播。只有让学生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并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传承各种非遗文化。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习非遗文化时可采用课堂汇报、读书会以及知识竞赛等形式,以此来检验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掌握情况,使非遗文化传播得更为广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可接触到各种非遗文化。

(三)打破传承思维局限性,创新符合时代审美的地方非遗传承形式

现代地方非遗传承方式借助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与传承,其方法不再局限于早期严格的师徒口传制;学校在引进非遗文化时,教学人员也应当突破之前的思维限制,为地方非遗的活态传承创造出新路径。

首先,在地方非遗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深入思考的启发。对学生的教学不只是简单地让他们感知、模仿,更需要激发他们用辩证的眼光、抽象的思维去看待地方非遗文化,这有助于学生在成长中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其次,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地方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项目的文化特色与魅力,比如怀化瑶族多声民歌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民歌文化的即兴特色,美育传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经历、体验、认同的过程,学会体现美和创造美。具体做法有: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学校开讲座、做外聘教师,让学生在观看各种非遗传承人的即兴表演和艺术创作的同时,总结出瑶族多声民歌的表演规律和演唱特色。再次,以“校园传承+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为主要载体,整合街道文化活动阵地、志愿服务力量,构建起“课内外结合+校内外配合”的联动机制。具体做法有:学校在当地传统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民俗活动的表演,如劳动号子赛歌会等,通过更为真实的非遗文化情景提升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他们对当地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主动担负起对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责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将学生参与地方非遗的学习、展示、活动等内容进行整合,在学校及官方社交平台、融媒体平台上进行实时分享推送,并鼓励学校在开展各项地方非遗美育活动时在各大平台进行直播,通过这种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以上所述方式都是通过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思路去打破教育者思维限制的设想,以期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的地方非遗美育协同育人的目标。

(四)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拓展美育实践活动

教育行业的多方主体应当共同助力于地方非遗与学校美育工作的结合,这些教育主体包括学校主体、不同教育部门、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等。相关教育部门需结合学校引入非遗文化美育工作的设计指导文件,基于政策层面支持各个学校对相关非遗文化的引入,并形成更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方案。其次,加强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校本教材的编写,编写团队既可以包括非遗传承人以及一线教师和相关文化专家,也要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把关,进而使编写的校本教材更为真实和完整。而编写校本教材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政府部门应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校本教材的编写。然后,学校落实非遗文化美育工作还需要设置多元化推广平台,比如竞赛平台或是展示平台等,让正在学习地方非遗的各年龄的学生有机会亮相舞台,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学生们的现代生活,引起更多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让非遗文化可以更加充分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社区、企业合作,建设非遗文化实习基地以及开展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在当地传统节庆期间开设非遗文化展览,让更多的教育主体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美育的宣传与普及中。

五、结语

地方非遗融合了当地非常独特的文化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其各种技艺及表现形式既展现了当地非常鲜活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学校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极富地域特色的美育课程,使各级学校的美育工作开展得充满特色与新意。地方非遗文化独特的民族性、地方性、艺术性,不仅丰富了各级学校美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达成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所以不同地区的学校落实美育工作更应当充分引进当地的非遗文化,不只要加强专业教育以及通识教育,同时也要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欢非遗文化,提升学生对当地非遗文化的自信心以及理解力,使其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宣传非遗文化。而这既是落实美育工作的需要,也有助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丹.怀化瑶族多声民歌的当代发展与活态传承[J].艺术品鉴,2023(26):52-55.

[2]饶娆.族群文化视域下的瑶族舞蹈审美探讨[J].中国文艺家,2022(01):76-78.

[3]段金兰.“智慧旅游”背景下瑶族音乐在旅游产业中的创新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21(02):99-102.

猜你喜欢
活态瑶族民歌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中华建设(2019年2期)2019-08-01 05:57:36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活态文化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