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献
【摘 要】儿童剧的创作与表演是一门深入儿童内心世界的艺术。本文聚焦于如何将儿童心理学原理融入剧本创作,从而选择符合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主题,探讨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语言艺术处理,以及如何通过符合儿童喜好的表演艺术风格和互动设计策略,增强剧作吸引力和教育价值。视听艺术表现则关注于舞台美术的儿童友好性及声音与音效的创意应用,以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教育内容与娱乐元素的平衡艺术,要使儿童剧既能启发智慧,又提供乐趣,真正做到既教育又娱乐。
【关键词】儿童剧 儿童心理 创作策略 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0-0146-06
兒童剧作为一种专门为儿童观众设计的戏剧形式,承担着教育、娱乐和启发思维的多重职能。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塑造儿童情感和社会性的重要工具。在当前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儿童的精神世界和认知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对儿童剧的创作与表演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在保持艺术审美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与儿童的内心世界对话,成为儿童剧创作与表演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儿童剧的创意构思
(一)儿童心理与主题选择的匹配性
1.主题选择与儿童认知特点相匹配
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知能力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儿童剧的主题需贴合其认知发展规律,以便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产生共鸣。例如,在面向幼儿的剧目中,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他们更容易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产生联系。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挖掘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特征,从而选择或创作符合这些特征的剧目主题。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以指导创作者在主题选择上与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匹配,保证剧目内容不超出儿童的理解范围。对于初级学龄阶段的儿童而言,可以创作关于友情、合作与基本社会规则的剧目,如《小红帽》这一经典故事,不仅易于儿童理解,而且能够教导儿童不要轻信陌生人,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发展需求。在创作实践中,结合具体的儿童剧,可以发现成功的作品往往是那些能够引起儿童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题材。以《猫和老鼠》为例,这一剧目通过猫捉老鼠的故事框架,融入丰富的追逐、躲藏元素,既提高了儿童对动态游戏的兴趣,也适应了他们对速度与变化的认知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观剧热情。
2.主题选择与情感道德教育相对应
儿童剧不单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承载着对儿童进行良好品质培养的职责。因此,剧目的主题应该引导儿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细腻之处,同时能够传递正面的道德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作者需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剧情,让儿童在情感共鸣中自然接受道德教育。比如,儿童剧《加油!不完美小孩》以孩子们在学校中的日常经历为背景,通过具体的校园冲突和解决过程,展示了诚实、勇敢、友爱等品质,让儿童在观看的过程中无形中接受了道德教育。在剧本的具体创作过程中,可以巧妙设计情节,使得道德教育自然而然地呈现。例如,在儿童剧《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通过主人公爱丽丝的奇幻旅程,不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梦幻世界,而且巧妙地融入勇气、好奇心,以及责任感的肯定和培养。当孩子们跟随爱丽丝经历一系列冒险后,他们能从中学习到面对未知的勇敢,以及在异世界中保持本真的重要性。同时,创作者可以利用象征和隐喻,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传达道德观念,而非直接说教。儿童剧《木偶奇遇记》通过小木偶皮诺曹的成长历程,象征着孩子从无知到有知、从自私到懂得爱与奉献的转变,使儿童在观剧过程中能够间接地吸取诚实、勇敢和无私等道德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剧在传递情感和道德教育时,还需要注重方式的适宜性,即所传递的道德理念应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避免出现道德认知的超前或滞后。例如,面向低龄儿童的剧目应当侧重于直观、具体的情感表达,以及简单的道德观念,而面向高龄儿童的剧目则可以包含更为复杂的情感冲突和深层的道德探讨,如:公平、正义与个人责任等。
(二)儿童心理学在剧本构建中的应用
1.塑造能触动儿童心灵的角色形象
在儿童剧创作中,角色是连接剧本与观众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观众群体来说,具有强烈个性和鲜明特征的角色更容易引起共鸣。例如,在儿童剧《彼得·潘》中,主角彼得·潘以其不愿长大、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着儿童的永恒梦想和探索精神。彼得·潘的冒险故事,以及对梦想的追求直击儿童心灵,使他们能够在角色的冒险经历中找到共鸣,从而更深入地投入到剧情中。在这一过程中,角色的设计不仅要具有辨识度,而且需要考虑其成长轨迹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相匹配。角色所经历的困境、挑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应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呼应,以便儿童能在观看过程中学习到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此外,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处理也需要简明扼要,易于儿童理解,且富有教育意义,以便在儿童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设计能增强儿童认知的剧情结构
儿童剧的剧情需要按照逻辑性和连贯性来构建,确保每个情节都能调动儿童的兴趣,并且推动故事发展。例如,儿童剧《神笔马良》中,通过马良这个角色及其魔法笔所引发的一系列奇妙故事,不仅启发了儿童的想象力,而且通过每个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促进儿童对正义、友情和梦想等概念的理解。在设计剧情时,创作者应当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置能够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情节,例如解决问题、寻宝冒险等,这些都是儿童喜爱的故事元素。同时,剧情中的冲突与解决方案需要创造性地呈现,以避免单调乏味的教条式表达,要通过故事中的实际情境让儿童学会如何分辨是非,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三)儿童化语言与对话的艺术处理
1.采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创作
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成人有所不同,在儿童剧的语言风格创作上,应追求简明易懂,同时又不失生动趣味的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剧本的语言需要精炼,且具有画面感,使之即使在缺少舞台视觉辅助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文字让儿童获得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儿童剧《小红帽》中,大灰狼与小红帽之间的对话简洁却充满节奏感,既容易被儿童所理解,又能快速推进情节发展,同时保留了童话的幽默与智慧。在具体实践中,应避免使用复杂的语言结构或生僻词汇,应选择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词语,这样更易于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叙述部分可以通过押韵、重复或拟声词等凸显语言的音乐性,让儿童在听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外,情感的渲染不应过度复杂,应通过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使儿童能快速捕捉角色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
2.设计幽默且智慧的文本对话
幽默是跨越年龄界限的共通语言,而智慧则是儿童剧希望传递给小观众的重要元素。以儿童剧《绿野仙踪》为例,剧中角色托托狗和稻草人的对话既幽默诙谐,又富含哲理,让儿童在笑声中获得思考与启发。在创作对话时,幽默可以通过语言的夸张、意外或日常生活中的滑稽对比来实现。例如,稻草人常以其缺乏大脑而有一些令人发笑的逻辑错误,这样的设定不仅为剧情增添趣味性,而且在无形中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同时,对话中的智慧元素需要巧妙融入,而不是直白教导,要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深层次道理。此外,对话中的信息量要适中,避免信息过载导致儿童难以消化,每一次的对话都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确保信息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二、儿童剧的表演艺术
(一)表演艺术中的儿童化风格
1.符合儿童喜好的表演艺术风格
在儿童剧的创作与演出过程中,挑选与儿童喜好相符的表演艺术风格是赢得小观众喜爱与关注的要素之一。儿童对于颜色的鲜明、形象的夸张,以及情节的奇幻有着天然的向往,因此,表演者在演出中需采取夸张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以此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视觉上产生愉悦感受。例如,在儿童剧《魔法森林》中,演员通过夸张的动作和生动的角色扮演,将一个充满奇幻元素的世界呈现给观众,成功抓住了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了进一步展示这种表演艺术风格,剧组可以借鉴动画片中的角色设计,将其融入角色的服饰和妆容中,使角色在儿童眼中既熟悉又新颖。音乐和节奏的运用也不容忽视,快节奏和易于哼唱的音乐能有效提升儿童的观剧体验。此外,故事内容的选择应当充满想象力与创新性,避免陈词滥调,让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探索欲。
2.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传达方法
在儿童剧的艺术传达中,将教育内容融入剧情发展、角色塑造,以及视听元素中,是艺术传达的重要策略。艺术传达方法要能够启发儿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例如,《小王子》这部儿童剧就通过主角的旅行故事,将友情、爱、责任等抽象概念以具体的角色和情节呈现,使儿童在观剧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要确保教育内容的隐性和趣味性,通过故事情节的波折、角色的对话和冲突的解决,潜移默化地传递价值观。同时,剧中可以设计互动环节,让儿童参与到剧情中来,如通过提问、选择剧情走向等方式,使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和思考。
(二)角色扮演与肢体语言的儿童剧策略
1.保证角色符合儿童接受度
儿童剧在角色设计上要确保符合儿童的心理接受度和认知水平,这需要剧作家和导演深入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创造出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角色。角色的言行应简洁明了,行为动机需要清晰,确保儿童能够容易理解和模仿。例如,在儿童剧《魔法森林》中,每一个角色都是围绕“森林”这一主题塑造的,如:智慧的老猫代表经验、顽皮的小狐狸代表好奇心、勇敢的小熊代表力量。这些角色特质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相契合,容易让儿童产生情感共鸣。在剧情中,角色遇到的困难与挑战都是儿童可以理解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都是积极向上的,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判断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剧中角色的形象设计也应考虑儿童的心理偏好,使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可以吸引儿童的视线。在《魔法森林》中,服装设计采用了大量的亮色和动物元素,使角色显得可爱且有趣,这种视觉效果不仅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且让角色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2.设计吸引力强的肢体语言
良好的肢体表现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作用于儿童,有助于传递角色的情绪,以及加快故事进程。导演和演员需要利用身体动作来强化语言表达,创造出鲜明的视觉记忆点。例如,在儿童剧《星空下的童话》中,角色间的互动大量运用了肢体动作,如:拥抱、挥手、跳跃等,这些动作不仅有助于展示角色间的情感联系,而且增强了剧情的表现力。在展现肢体语言时,应充分考虑其与儿童的互动性和模仿性。肢体动作不宜过于复杂,以免儿童模仿时出现困难。《星空下的童话》中的角色在表现喜悦时会做出抛物线状的手势,表现悲伤时会低头和下垂双臂,这些简单且夸张的肢体动作可以让儿童迅速识别角色的情感状态,加深他们对剧情的理解。
此外,肢体语言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儿童的观察视角和理解能力。在《星空下的童话》中,舞台的每个角落都会有角色的肢体动作,要确保每一个观众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捕捉到角色的动作,使得剧场的每一个位置都成为最佳的观看点。为了使得肢体语言更具有吸引力,剧中的动作设计充满节奏感和律动性,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对话,每一个场景变换都伴随着角色动作的变化,形成视觉上的韵律,让儿童即便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也能够跟随剧情的节奏,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
(三)儿童剧中互动环节的设计
1.设计增强吸引力的机制
儿童剧在演出中要吸引儿童,不仅需凭借生动的剧情和鲜明的角色,而且要通过有效的互动机制,使观众参与其中,增强剧作的吸引力。例如,在儿童剧《梦幻岛历险记》中,制作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增强吸引力的机制,包括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现场互动环节和角色观众的即兴对话。观众投票让儿童有机会影响剧情,增强了参与感和控制感;现场互动环节,如角色邀请儿童上台帮忙完成任务,让儿童成为剧情进展的一部分;而即兴对话则使得现场氛围更为轻松和自由,儿童在享受剧情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习和模仿。此外,剧中还设计了角色与观众的互动游戏,例如:寻宝游戏,利用剧场的空间布局,创造一个探险环境,引导儿童在寻找线索的过程中增加观剧的参与度和兴趣。这种互动游戏不仅是對剧情的补充,而且是一种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的手段。综合运用多种互动机制,可以大幅提升儿童剧的吸引力,使儿童在观剧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2.选择恰当互动方式与时机
儿童剧的互动环节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互动方式和时机,确保互动的自然流畅,能够增强剧情的感染力,而非打断剧情的发展。以儿童剧《木偶奇遇记》为例,剧中在特定的情节插入互动环节,如主角在旅途中遇到难题时,会向小观众询问解决方法;在紧张的追逐戏中,会有角色邀请小观众一起完成任务,如一起躲避“坏人”的追捕。这些互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是一种情感投入的方式,让儿童感受到自己是剧情中的一部分,提升了剧作的参与度和感染力。
在《木偶奇遇记》剧目中,互动环节安排在剧情高潮前的铺垫阶段和解决问题后的放松阶段,这样既不会打断剧情的紧张氛围,又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观众情感上的宣泄和放松,确保了剧情节奏的流畅和观剧体验的完整性。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安排互动,使得互动成为剧情的一部分,而非额外的插入,这种设计既满足了儿童对参与感的需求,又确保剧作展现出艺术性。
三、儿童剧的视听艺术表现
(一)舞台美术设计要具备儿童友好性
舞台美术设计是儿童剧视觉传达的核心,其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审美要求,而且应兼顾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梦森林》的舞台设计中,创作者采取了一系列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策略,确保每个视觉元素都对年幼观众友好。首先,色彩采用鲜艳而不刺眼,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同时也避免过分复杂的色彩搭配,以免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其次,布景和道具的轮廓通常设计得更加圆润,以防止尖锐的边角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布景的高低错落能够创造出富有层次感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梦森林》中的树屋、小桥、流水等元素都是通过不同的高度和大小比例来呈现,既符合儿童的视角,又便于他们理解舞台上的空间关系。此外,布景的可移动性也是一个重要考量点,移动式布景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快速变换,为儿童提供一种动态的视觉体验,确保其对剧情产生持续兴趣。
(二)在儿童剧中创意运用声音与音效
声音与音效在儿童剧中同样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们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情绪,以及对剧情的理解。《太空探险之旅》是一部以科幻为主题的儿童剧,其中声音和音效的运用就体现了极高的创意。剧组特意为此剧创作了一系列符合太空主题的音乐,使用了多种模拟太空环境的音效,比如宇宙飞行的背景嗡鸣声、外星生物的交流声等,这些声音不仅增强了剧场的沉浸感,而且让儿童在听觉上拥有全新的体验。
创意的运用还体现在声音与剧情的同步性上,确保音效能够与剧情的发展紧密配合。在《太空探险之旅》中,每当剧情出现转折,比如探险者发现新星球,背景音乐和音效便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以此来突出剧情的重要时刻,加深儿童对情节的感知。在音效的选择上,还需考虑到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使用过于震撼或刺耳的声音,以免引起儿童不适。《太空探险之旅》中的音效虽然充满科幻色彩,但每一个音量都经过精心调校,确保在带给儿童惊喜和新奇体验的同时,不会造成过大的声音冲击,保护儿童的听觉健康。在剧中,动听的旋律和激动人心的节奏交织成一首首儿童易于接受和喜爱的音乐。这些音乐作品不仅作为剧情的背景音乐,而且经常在剧中以歌曲形式出现,可以让儿童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忆剧中的关键信息。而且,剧组还特别注意到音效的教育意义,将一些有教育寓意的声音元素融入剧中。比如在描绘宇宙中各种星球的场景时,不同的星球会有不同的代表音效,既富有趣味性,又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让儿童学到相关天文知识。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儿童剧的教育内容,而且提高了剧作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深度。
四、教育与娱乐在儿童剧中的平衡艺术
(一)在剧情中自然融入教育内容
儿童剧的编排在传递教育信息时,追求剧情与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避免生硬的堆砌或道德说教,而是将教育寓意深植于剧情发展和角色行为中。例如,在《白雪公主之神秘爸爸》一剧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克服困难、勇敢寻找失踪父亲的冒险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剧本通过角色间的对话、冲突解决,以及情节转折,巧妙地传达勇气、坚持、家庭和友情的价值。情节中每一个挑战的设定都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围绕如何通过故事情境向儿童传递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等积极品质。剧情的每个高潮部分都是一个关于品格塑造的教学点,主要是让儿童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灵的滋养。此外,剧情的发展不依赖于外部强加的教条,而是通过角色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来推动。角色的每一个选择都反映了其内心道德和价值观的斗争与成熟,如此设定不仅让教育内容与剧情紧密结合,而且更易于引起儿童的共鸣。在剧中角色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教材,使儿童在情感共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习和吸收了故事中的教育意义。
(二)在儿童剧中恰当配置娱乐元素
儿童剧的创作离不开娱乐元素的融入,但关键是如何在不失教育意义的前提下,巧妙地配置这些元素。以《魔法森林奇遇记》为例,该剧通过饱满的情节、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角色设置,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奇妙的森林世界。每个角色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和显著的特征,这些个性化的角色设计不仅使剧情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使儿童容易记住和喜爱。剧中的幽默往往是通过角色的语言和行为出现,使得孩子们在笑声中体会到情节的趣味性。剧中还大量运用了歌舞元素,通过欢快的舞蹈和动听的歌曲,提升了剧作的娱乐性,同时也让儿童在观看过程中获得身体的参与感。歌舞不仅是娱乐工具,它们的歌词和舞蹈动作往往与剧情有关,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剧中的关键信息。例如,在一场描写角色勇敢克服困难的歌舞中,歌词巧妙地编织了故事的主题和情节,从而在无形中增强了儿童对信息的吸收和理解。
在保证娱乐性的同时,这些娱乐元素同样承载着教育功能。例如,在《魔法森林奇遇记》中,通过角色间的互动游戏和观众参与的环节,不仅活跃了现场氛围,而且有利于儿童提升社交技能,以及凝聚团队协作意识。互动环节的设计精巧,既不打断剧情的流畅性,也不显得突兀,反而让儿童在参与中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社交经验。为了维持娱乐与教育之间的平衡,剧本编写和导演需要精心策划每一个细节,确保娱乐元素不会盖过教育目的。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高潮、有趣的角色冲突和解决方式,剧作能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让娱乐元素自然而然地服务于教育主题。这样的儿童剧不仅能满足孩子对于娱乐的需求,而且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剧作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阶段,从而创作出既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传达正面价值观的剧目。只有这样,儿童剧才能真正达到娱乐与教育相结合,且两者相得益彰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剧的创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艺术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和娱乐体系。从主题选择的匹配性到角色形象的塑造,从语言风格的简明生动到剧情结构的设计,每一部分都需要贴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阶段。它要求创作者在保持艺术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同时,兼顾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儿童的心中播下智慧和美的种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于黎.关于儿童剧的创编与表演[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04):17-19.
[2]林辉.浅谈儿童剧舞蹈创作特点[J].中国文艺家,2020(05):41-42.
[3]景俊美,王松.当前中国儿童剧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戏剧文学,2019(04):4-8.
[4]孔祥海.从创作到表演——儿童剧该如何走进儿童世界[J].流行色,2019(02):154+156.
[5]杨卓.通过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的发展看东北地区儿童戏剧[J].中国文艺家,2019(01):148+162.
[6]蒋立国.从创作到表演——儿童剧与影视剧之比较[J].戏剧之家,2017(20):120.
[7]李娇.解读儿童剧舞台表演的魅力[J].北方音乐,2017(13):247.
[8]劉恩岐.论儿童剧观众的心理需求及启示[J].新闻研究导刊,2017(08):161+177.
[9]周丹.儿童剧舞台表演的魅力解读[J].戏剧之家,2015(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