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炜隆
【摘 要】福建本土歌剧《与妻书》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福建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精神风貌。本文从《与妻书》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出发,探讨了福建民族歌剧在“本土文化”中的运用。
【关键词】福建本土歌剧 文化自信 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0-0140-06
当今属于全球化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本土文化作为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个地区文化自信的基石。本文将从福建本土歌剧《与妻书》出发,探讨立足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与妻书》描写的是辛亥革命前夕林觉民响应组织的召唤,参加广州起义,负伤被捕,身在狱中,他想起心爱的妻子,终于借妻子赠予的那方手帕,和泪写下那篇《与妻书》。审讯林觉民的总督张鸣岐惜其才,他却是宁死不屈。总督在他身上一无所获,却意外得到那封《与妻书》。九泉之下的林觉民欣喜之余,深深为自己“扔下”妻子而不忍不安,他的英魂一直萦绕在妻子身旁。妻子读《与妻书》后,逐渐理解丈夫的选择,也深深为丈夫感到骄傲。最后林觉民夫妇的灵魂化作一对白鹤飞向天际。四幕歌剧《与妻书》展现出林觉民短暂且光辉的一生,剧中音乐在遵循歌剧创作规律的同时,融入福州闽剧、福建当地曲艺等元素,使得歌剧更接地气。
福建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和艺术。近年来,福建本土歌剧的创作和发展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与妻书》。这部歌剧以福建本土文化为背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和生动的舞台表现,展现了福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奋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中华民族歌剧溯源
(一)民族歌剧与本土文化关联
民族文化和民族歌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民族歌剧是指根据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创作和演出的歌剧作品,它通常以本地语言演唱,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歌剧作品通常涵盖民间传说、历史事件、传统乐器和舞蹈等元素,以展现当地文化的深度和多样性。民族歌剧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而且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呈现。它可以通过音乐和戏剧的艺术形式,深刻探讨和揭示社会、政治和人类的普遍主题,同时反映了当地人民的观念和价值观。
民族文化為本土歌剧提供素材和灵感。本土歌剧的创作往往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从中汲取营养,寻求创新。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音乐、舞蹈的表现,民族文化都为本土歌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例如,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取材于“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其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音乐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和表现手法,用河北民歌《青阳传》中“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与浪漫,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达喜儿在受到压迫时的悲痛心情。
通过本土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并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本土歌剧的推广和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当地音乐人才和文化产业,为本地的艺术教育和文化经济作出贡献。文化部于2017年开始审批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中国题材歌剧作品有15部入选,有《青春之歌》《郑和》《张思德》《洪湖赤卫队》等,在主题主旨上体现了文化自信,题材大多是在本土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再创作。优秀传统文化从民众中来,再创作加工后回馈给广大群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或者美好愿景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再创作,以鼓舞更多人。
作曲家、剧作家通过创建更多的本土文化作品,以及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提高福建文化的全球影响力。2018年,福建省歌舞剧院首演原创民族歌剧《与妻书》,以革命志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为主角,以感人至深的《与妻书》为故事主线,激起人们对百年前革命志士的崇高敬仰。剧中音乐在遵循歌剧创作规律的同时,融入福州闽剧、福建当地曲艺等元素,让歌剧更接地气。歌剧《与妻书》也获得2023年中国戏剧最高“梅花奖”。形式的创新加上立意的深远,使得这部优秀的民族歌剧得以深入观众内心;而创作团队紧抓民族特色,融合西方歌剧艺术,以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精品,必定会对日后推动民族歌剧的发展具有宝贵借鉴意义。
(二)民族歌剧根植于本土文化
民族歌剧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剧作家通过将民族故事、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元素融入歌剧创作,本土歌剧得以传承,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本土化歌剧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推动者,本土歌剧在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与现代艺术元素的融合,本土歌剧为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艺术领域,民族文化与本土歌剧的关系是密切且复杂的。本土文化为民族歌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歌剧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平台。
歌剧本土化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而且是一种文化态度。通过将民族元素、地方特色等融入歌剧中,可以更好地展现出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吸引更多观众。例如,西方歌剧《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杰作,它以中国故事为背景,充满中国元素,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喜爱。无论是唱词中多次出现的“北京城”“中国”“孔子”和“十二生肖”,还是不断重复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旋律,都是作曲家将中国元素西方化后的佳作。
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立足本土来创新。《与妻书》是一部以中国革命战争为背景的歌剧,讲述了福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奋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该歌剧的创作始于21世纪,文化艺术界重视以本土文化为素材来创作地方歌剧、地方戏剧、地方舞剧等。为了展现福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形象和精神风貌,作曲家加入西方音乐作曲技法和西洋美声唱段,中戏不仅能中唱,亦能洋唱,扩大了受众群体,同时,也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中国民族歌剧
(一)《与妻书》题材本土化
《与妻书》这部歌剧以福建本土的革命历史和闽粤文化为背景,其中,闽粤文化的独特性和革命历史的崇高性相互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画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根是本土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根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立足本土文化,要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
歌剧中的福州文化元素是福建本土文化的独特呈现。福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在《与妻书》中,福州标志性建筑三坊七巷多次在歌词中被提及,这不仅是福州独有的地理标志,而且是革命先烈林觉民的故居。这些文化元素为歌剧注入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谱例1所示。
谱例1:
在歌剧中,革命党人展现出坚定的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福建人民对革命历史的独特记忆和赞颂。通过歌剧的形式,福建人民重温了那段光荣的历史,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纪念。词作家通过陈芳佩的口吻写出福州革命将领林则徐那句“这是睁眼看到世界的福州”,既对广州起义做了时代背景的陈述,又写出当时有志之士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在激昂的音乐声中,歌剧《与妻书》的这句“睁眼看世界”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听众的心。这是福州革命将领林则徐的呼声,这句台词在歌剧中被赋予深厚的情感,展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它如同一个警钟,提醒着每一个听到它的人,不能闭目塞听,不能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只有睁开眼睛,看清世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在歌剧中,这句台词被陈芳佩以饱满的情感、激昂的语调呈现出来,她的声音如同锋利的剑,刺破了那个时代,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光。而音乐则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使得这句台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这是睁眼看到世界的福州”,是林则徐对未来的承诺,也是他对人民的期许。在他的眼中,福州不应该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城市,应该是一个与世界接轨且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他的这句台词,是对那个时代的挑战,也是对未来的宣言。
(二)《与妻书》体裁本土化
歌剧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等,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但真正称得上“音乐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伴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世俗化应运而生的。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例如中国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西洋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图兰朵》等。
剧作家们将《与妻书》作为故事主线,用中国歌剧这个体裁形式进行二度创作,以合唱、重唱、咏叹调等西方歌剧创作手法辅之以中国故事,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中国歌剧体裁。在新时代用老故事唱出新含义,用老故事演绎新道理。
在歌剧创作中,导演在典型的四幕结构之上,剧中运用时空交错式倒叙表现手法,用歌曲先讲述一段段战斗过程,把广州黄花岗革命的一幕幕写进歌词:“冲向广州战场,掀起国民革命的浪潮”,再讲述林觉民和妻子的分别,通过倒叙及插叙的手法,慢慢回忆起林觉民与妻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当国家情怀和底层群众的私念交糅在一起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观念互相融合,在用艺术文化去表达政治立场和政治宣传时,人民大众才更加接受和认同新的艺术文化创作方式和内容。福建本土歌剧《与妻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坚持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在音乐性方面,该剧采用了传统的闽剧等元素,同时又融入现代西方歌剧音乐唱法,使音乐更加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尤其是革命老区的群众,如何让陪伴他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老戏新说”,说得更有创意又不偏离事实基础,是音乐创作者面对的问题。在福建本土歌剧创作中,作曲家在潜移默化当中加入福建本土特色的音调和唱腔,以本土的音乐特色作为立足点,创作的作品有福建味,有积极向上的特质,所以在全国数十部选送歌剧中脱颖而出,广受好评。
三、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前瞻
(一)立足民族文化选材
《与妻书》作为一部以闽粤文化为背景的歌剧,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让更多人了解福建文化,而且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与妻书》中,福建和广东文化元素贯穿始终,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闽粤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在音乐的领域里,创新与传承是永恒的主题。章绍同作曲的《与妻书》便是这一主题的生动展现。这部作品将西方美声唱法与福建本土的乡音曲调完美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全新的音乐形式。融入合唱和群演旁白创作新形式,兼收并蓄,充分展现福建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点,用当下人们喜欢的歌舞形式来表现革命党人的主题故事。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本土文化的創新和发展之路。该剧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现代音乐和声和西方唱法等元素,使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故事情节上采用了革命历史题材,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第二幕《抢书》中,开篇即为男声大合唱“升堂,威武肃静”,这个合唱表现的是当时的法庭场景,传达出一种庄重、威严的气氛。这种合唱形式的运用,不仅为整个剧情营造了背景氛围,而且通过音乐和歌声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历史时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然后迅速切换到总督张鸣岐的内心独白,介绍了福建本土那个年代的名人,观众就会回忆起百年前福建人才辈出的盛况,在歌词等细节之处都兼顾选取本土文化。
(二)中西元素结合
在《与妻书》歌剧第三幕《叹书》中,饰演“李准”的角色需要用美声唱法把低音旋律线以三连音的形式温和地“叹”出来,如谱例2所示。演员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以此来表现李准对林觉民的同情。“洋为中用”的方式更好地表达了人物角色的内心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层层递进发展。三连音的反复运用,既凸显了节奏的紧迫感,同时又表现出“李准”对当下情形的不满却无力改变。三连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贴近普通人说话的语言速度和方式,简单的处理方式让听众在节奏紧凑的前三幕剧中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作曲家以三连音来模仿人口述的速度,把故事“说”出来,类似于中国传统戏剧中“念白”的效果,却又增强了音高变化的旋律艺术性。
在第三幕《叹书》中,剧情进入高潮,音乐上由角色以三重唱的形式,表现了强大的戏剧张力和复杂的人物内心刻画,作曲家用三种音色来塑造多种人物性格,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歌唱段落偏向长句,这是作曲家希望这部歌剧在某些唱段上可以继承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以长乐句、长线条来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的连贯性;而伴奏声部明显音型更加紧凑,以此来对比衬托李准、张夫人对林觉民的惺惺相惜之情,以及对总督张鸣岐的坚决态度。重唱在西方歌剧唱段中时常出现,而在中国传统京剧中较少出现,京剧中流传较广的三重唱段落也仅有《二进宫》,而西方歌剧因舞台制作更加庞大,人物关系线条更复杂,时常用三重唱、四重唱,甚至六重唱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作曲家在《与妻书》中时常用三位角色同时出现的重唱来强化人物性格的反差,借鉴西方作曲手法,深化音乐段落之间的内涵,展现人物性格。
整体而言,《与妻书》是一部非常标准的“主题贯穿”手法来创作的歌剧,以“家书”为主线,贯穿了“广州起义”“牢狱对话”等场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剧创作的“板腔体”结构,作曲家更多采用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以人物之间的故事为主线,而非建立在戏曲唱腔板式上。作曲家多次用复调的手法来编写伴奏织体,凸显声部之间的相互呼应,并以主旋律唱段《有一种爱,感天动地》贯穿全曲四幕,作曲家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把旋律隐藏于《序幕》中的低音提琴声部,隐隐道来,高音声部又是紧张的《起义》,以此起到对比衬托效果。
在福建乃至中国本土文化中,“家”一直是所有人最牵挂的地方。革命党人也不例外,在刑场上,林觉民最放不下的还是他的妻子,最后一刻心里仍然挂念着福州三坊七巷那个小屋,也是自己平凡而又温暖的小家。在剧中,由孙砾饰演的林觉民以温暖浑厚的男中音缓缓唱出“三坊七巷里那个小屋”时,情景的代入感跃然而上,配合舞台布景,昏暗的灯光下那对忧国忧民的夫妇形象油然而生。剧作家将人物故事聚焦于小点上,通过刻画小故事、小场景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将士在家里亦是一位爱妻的好丈夫,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搭配上深沉醇厚的男中音,恰到好处地将林觉民的故事线完整展现出来。
剧作家借林觉民之口,反映出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并在最新版的《与妻书》加入新的角色“李准”,以此来丰富人物之间的故事线。李准、林觉民二人用轮唱的方式,将两位人物惺惺相惜却又无力改变事实的背景反复强调交代,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将“李准”塑造成一个既同情林觉民的遭遇却又被迫于上级总督张鸣岐压力的角色,侧面反映出当时满清政府内也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
在福建本土原创歌剧《与妻书》中,如何把老故事新说,说出新意、说出新时期的思想,其实是导演和剧作家改编故事的重中之重。剧作家没有采用传统革命戏剧中“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塑造,而是写出了林觉民在生死前依旧想念家人、想念故乡的人之常情,并非绝对的“高大伟岸”“不食烟火”,词作者把林觉民写成普通人,通过细腻入微的话语、对妻子的依依不舍,充分表现革命党人在家与国之间难以割舍的对立与冲突,更进一步丰满了人物形象。
《与妻书》终演时,乐器配器多用铜管来展现抒情片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用抒情弦乐来表现柔美情感,铜管乐器更加厚重的音色也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张弛衬托得更有起伏性。闽剧间奏、方言等本土元素融入音乐唱词,都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本土文化。近代作曲家冼星海在《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中就指出:“研究民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真目的还是创作,以外国最进步、最真实的民歌,作为作曲家们的参考,吸收最进步的技巧,把中国的民歌由民族性变成国际性。”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性发展,一是提炼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主义新时期价值观的优秀思想;二是要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新概念、新观点,使之更加符合当下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政治宣传需要。
四、结语
福建本土歌剧《与妻书》是一部凝聚着浓厚的本土文化和特色的作品。在这部歌剧的演绎中,听者见证了福建人民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也感受到福建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福建本土歌剧《与妻书》的成功演出,不仅彰显了本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福建人民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与自豪。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人常常会陷入对外来文化的模仿和追逐中,忽略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然而,《与妻书》通过展示福建本土文化魅力,以立足于本土文化为第一要素,坚持传统文化特色。在今后的演出与创作中,剧作家和演员应该更加坚定地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福建的文化独特性在艺术舞台上得到更广泛的展现。同时,学者也要积极参与到全球文化交流中,通过对话和交流,将福建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碰撞和融合。
福建本土歌剧《与妻书》的成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立足于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在自信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展现本土文化的魅力,让世界看到福建的独特之处,又因其独特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福建文化的魅力。听众通过对这部歌剧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福建本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与妻书》作为福建本土歌剧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展现了福建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价值观。通过该剧的表演和创作,观众看到福建文化的独特之处,感受到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家国情怀。立足本土文化意味着对自身传统和根源的尊重和保护。福建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地,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论作曲家还是剧作家都更应该珍惜和传承福建本土乃至中国的独特传统文化,关注福建本土乃至中國的文化遗产、民俗习惯和艺术表达,进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福建民族歌剧《与妻书》不仅是一部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作品,而且承载了弘扬本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社会责任。《与妻书》成功展示了福建文化的活力和魅力,通过歌剧中人物的塑造和剧情的展开,观众可以感受到福建人民对于家庭、亲情和国家的珍视和坚守。这种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价值观念的方式,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栗伟.歌剧民族化路径探析 以原创民族歌剧《与妻书》为例[J].中国戏剧,2023(09):60-61.
[2]徐晓玉.浅析歌剧音乐指导从案头走向排演工作的实践特点——以中国原创歌剧《与妻书》为例[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3年.
[3]陈思.歌剧《与妻书》的地方叙事[J].齐鲁艺苑,2022(02):85-89.
[4]吴思富,张建国.对话作曲家章绍同:歌剧《与妻书》的音乐创作及其他[J].福建艺术,2019(10):4-10.
[5]李团.试析《与妻书》的表演艺术[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02):44-45.
[6]吴晓江.关于读解和诠释话剧《与妻书》的一点断想[J].广东艺术,2010(02):18-19.
[7]李玮.中国歌剧史视野下美声唱法中国化进程考察[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