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丽?丁一
摘 要:本文归纳了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内涵,探讨了课程思政对英语专业教学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确定了课程思政和混合教学的契合点,阐述了在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措施,从而实现育人育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泛在性
作者简介:王惠丽,丁一,珠海科技学院。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重新定义并赋能了英语专业教学,为其提供了更为宏观的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的视角,也为英语词汇学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
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立体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广大教师要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
二、 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教学
外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大量涉及中外社会制度、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层面,因而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有效塑造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故而,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专业教学中是势在必行的,同时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也重塑了英语专业教学,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观以及教学内容。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从语言教学到全人教育
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强调纯粹的知识传授,重点在于英语语言细节讲解、语篇结构分析和英语国家文化借鉴。随着专业建设不断深化,英语专业将实践应用能力纳入专业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培养的是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英语专业人才。传统教学中很少涉及价值观塑造的教育维度,认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与专业教学无关。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促使英语专业教师认真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课程思政引导着英语专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往的“半人教育”转变为“全人教育”,正如文旭教授提出的“教单科,育全人;教外语,育全人”理念;教学过程以往仅仅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课程思政则更强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入教学之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往的“双基”人才培养转变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课程思政的融入使英语专业教学成为育才和育人有机结合的过程。
(二)课程观的完善:课堂是知识传授、情感体悟和价值引领的场所
课程思政的提出使英语专业教师加深了对课堂和课程的认识,“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的融入促使英语专业教师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观: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场所,同时蕴含了知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多个教育维度。价值观塑造可以嵌入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是可以有机地融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由此课程内涵更加多维。饱满的课程内涵可以保证讨论小组、问题导向、基于项目等多元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真正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促使学生有效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教学内容的侧重:从英语国家文化鉴赏到中国文化传播
由于外语学科的特点,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重点历来都是目标语国家的语言、思维方式、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体系,很少涉及和强调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夏文红、何芳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陈新仁的研究表明,单纯面向外国文化习得的外语教育会在一定程度和方面弱化学生对母语国家文化的认同。课程思政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认同的不足,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三、课程思政与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
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在笔者学校已实施了一年半时间,基本实现了最初的教学目标: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形成有机互补;适度使用科学技术,主要运用在课前和课后,由此实现线下课堂的深刻性和互动性,形成较高层次上的翻转;保证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步骤无缝衔接,合理过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依据课程思政理念,笔者发现了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的不足以及混合教学和课程思政契合的内在逻辑。
(一)翻转课堂和课程思政
混合教学模式中充分的课前自学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时间更为充裕,使师生面对面的学习更加自由,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课堂翻转:课堂不再是教师自上而下地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从解决学生自学疑问开始,更加注重知识的宏观逻辑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進行意见或者成果展示。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让笔者认识到翻转课堂的主题讨论和成果展示内容有待多元化,不应仅仅局限于英语词汇和英语国家文化,更应该侧重英语词汇学的跨文化性,进行多层次的汉英对比研究,从而从宏观对比的角度更加了解汉语词汇和中国文化内涵。翻转课堂保证了课程思政充分实施,课程思政丰富了翻转课堂的内容。
(二) 线上线下教学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实现“盐溶于水”式的隐性教育,如何解决教学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途径拓展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丰富了学习形式,除了面对面课堂外,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微课、雨课堂以及微信等途径进行学习,这些途径提供了可视化学习内容、及时互动渠道和活泼的非正式学习场,这些都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
基于上述课程思政与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的契合点,笔者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的各个教学关节,优化了教学效果。
(一)提升教师育人境界,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纳入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目标
英语词汇学课程组认真学习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精神,深入研读全人教育,深度学习学术著作,深刻分析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的特点,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内化于心,同时外化于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大纲,增加了思政育人目标,使教学目标进一步多元化。
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将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并努力做到三结合: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结合,中国和西方的结合以及当代和传统的结合。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目标细化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英语以及英语词汇发展阶段;解构英语单词;掌握英语构词法内涵;剖析英语词汇关系;把握英语词汇变化趋势和原因;熟悉英语变体。能力目标是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通过翻转课堂的小组学习、讨论和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科研学术能力和交际表达能力。思政育人目标是强化跨文化视角,侧重汉英词汇对比学习研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增加情感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个人经历去理解宏大的政治话题;强调以我为主、融通中外,引导学生在全球视野下洞悉汉语内涵,理解并讲述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二)挖掘教材育人元素,注重汉英词汇对比学习视角
作为外语教学的输入内容,教学材料绝大多数应该没有明显的思政元素,这是外语课程与思政课程的主要差别之一。所以任课教师要挖掘教学材料中的隐性思政元素,细化育人资源。
笔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使用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语词汇学教学》,是西南大学文旭教授主编的全人教育英语专业本科教材,由英语历史、词汇结构、构词法、词汇含义等十章组成。课程组努力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入相关育人主题,注重跨文化学习视角。
在讲解英语词类区分时,增加英汉词类对比,引导学生关注汉语中的量词在英语中的缺失;讲述英语和英语词汇发展史时,引导学生了解汉语悠久的发展历程、汉语的博大精深以及汉语词汇的魅力;讲述英语词汇本族语和外来词时,分析了英语词汇的发展也是英国被侵略的历史,引导学生理解“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的内涵,同时意识到同样要努力学习,强大自身;讲解语素概念和英语词汇构造时,引导学生对比英汉词汇结构异同与鉴赏汉字的音义美妙结合;讲解英语构词法时,引入汉语构词法,欣赏丰富的汉语词汇;讲解词汇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时,引导学生鉴别英汉词汇的情感和联想意义的不同,增加时政新闻阅读,提升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讲解原型理论时,引导学生理解典型原型的含义,并将其拓展到优秀典型人物、四有好老师和好学生。
深入研究教材,挖掘育人元素,并在授课过程中努力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和政治方向性的有机结合,从而深化并赋能英语词汇学学习;英汉词汇及文化对比视角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明确了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是自己的重要使命之一。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发挥混合教学优势,实现思政教育的泛在性
如何有效解决专业课和课程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如何进行隐性思政教育,如何将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这些都是教学改革的难点。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采用的“课前自学 + 课中导学 + 课后延伸”新型教学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程思政的融入。课前自学环节,学生自主学习慕课资源和课程组自制微课视频,其中微课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了思政元素。课后延伸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真实事例和自身真实感受,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融入项目研究中。由此可见,混合教学突破了线下教学的局限,拓展了思政育人的时间和空间,将育人过程渗透到多个教学环节,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泛在性,同时保证了思政教育的真实性。
五、结语
课程思政引导高校教师具备全人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课堂观,拓宽了专业教学的视野。在此时代背景下,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得以在更高的层级上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英语词汇学混合教学也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提供了便利,两者相辅相成。
在今后的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课程组将重点优化两个维度:教师的思政能力和思政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教师的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的根基,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夯实专业知识,提升沟通能力;教学设计系统性是指更注重思政元素输入的内在逻辑,而不仅仅是量的要求,思政元素在精而不在量,是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陈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高德毅,宗愛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2020(5):21-29.
[4]孙有中.落实《国标》要求,大力提高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J].中国外语,2019(9):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