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探究

2024-01-20 08:17高云鹏
客联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学生实践路径

高云鹏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近年来,随着教育扶贫力度不断增大,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比例也持续增加,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任务也不断增大,如何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如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并在筑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做法,从而探索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途径,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学生;实践路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土,共同书写祖国的悠久历史,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党的十九大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为了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發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进步创建工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学校通过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及意义

要厘清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我们必须弄清其核心概念,也就是什么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厘清核心概念,把握其特点,进而展开对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研究。

习总书记多次提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中华民族”是高频词汇,出现了44次,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担起了历史的使命和责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极大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形成的国家,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断交流交融,相互融合,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依赖的整体,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共同体——中华民族。费孝通老先生概括认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多元可以并存不悖,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统一整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2014年9月,在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其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正式写入党章。②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共同体意识的不断丰富和升华,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定不移的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共同体意识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它将不同民族、阶层、政党进一步吸引整合为一个整体,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价值导向,为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奋斗;③它更加有效地化解内部矛盾,促进民族认同与和谐,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它更加紧密地团结各民族,应对各种新的挑战和外来势力渗透、分裂的威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它更加充分地强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从实际意义上来看,它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核心价值观。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共同体文化信念,肩负起共同的社会责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间的交往和融合。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能力,全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

1.思想认知目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认知目标主要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建构起思想认知和文化认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认知。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产生政治认同。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过去和现在,认识自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位置以产生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2.情感态度目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目标是增强政治情感和责任感。培养高校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政治认同,培养政治情感,激发爱国热情。引导学生自觉从思想上、情感上对我国国体、政体、政治道路、政治制度等的认可与赞同,培养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心理归属、热爱和忠诚。使高校大学生产生自觉承担建设地区、伟大祖国的积极态度,强化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分辩是非善恶,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④

3.实践行为目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行为目标作为实践角度对认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检验,是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正确处理自我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始终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掌握民族知识,捍卫祖国统一,在实践中不断践行“五个认同”,不断传播正能量,为维护国家完整统一做出重要贡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各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交融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原因,高校大学生始终要做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当前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遇到的挑战

1、面临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挑战

西方思想文化是根植于西方的思想文化。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带来挑战。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成为消解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基因的主要因素,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密切深度的交往交融造成困扰。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先进文化弘扬的挑战。西方思想文化所携带的西方价值理念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普世价值,以普世价值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引领性地位。普世价值其真实目的是以西方价值观来统领各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美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主动出击的方式冲击社会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引领性,特别是向青年群体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其中就包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筑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践行。

2、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體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先天条件不足的影响,“导致民族地区呈现发展速度加快与发展水平较低并存,总体上仍然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由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感。少数民族大学生更为关心的是其所在地区的生存发展状况,而相对弱化了对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关切,一项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身经济状况以及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感知相关,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以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度较高。” ⑤当地区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其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较快地区相比较时,不免产生心理失衡和心理落差。

3、面临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管理多元化的挑战

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带来影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形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质与心理、民族精神与情感。如果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关系认知不够,认同程度把握不好,则可能会带来对中华文化整体性认同弱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当前,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⑥如: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缺乏系统规划,配套管理措施;缺乏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途径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的提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参与可以被社会和他人认可,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真正认识到职场竞争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从而尽早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解决途径

1、发挥课堂教育教学引领重要作用

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紧紧依靠课堂教学,一方面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调动“课程思政”引领性作用,打破传统单线教学教育,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行,真正发挥课堂教育教学作用。课堂教学是开展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机结合,贯穿到所有课堂教育教学始终,推进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⑦教师在掌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知识后,将知识化整为零,逐渐渗入课堂上、融入课程中,应该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专业课中的一些典型人物、事件、故事及发明创造、科学研究等内容,比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阿里木,这位头戴传统花帽、蓄着浓密胡须、总是带着憨厚笑容的维吾尔族汉子,通过卖羊肉串帮助资助很多贫困的少数民族孩子。让学生从他坚守美德的事迹中受到启发,汲取精神力量,尽力主动去做更多的好事。通过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记住所学,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2、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活动

大力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中渗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志愿服务中彰显民族团结教育,使得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力抓手。比如:北京邮电大学自2004年以来每年开展“民族团结文化节”活动,如今已经举办了16届,该活动通过少数民族学生搭建自己的展台,展示各民族的美食、体验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涉及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整个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去,使每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体会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的交融活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主题,使大家自觉通过行动维护民族团结意识油然而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高校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也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让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教育成果,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比如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如:劳动义工、社会调查、环境保护、科学普及等,组织学生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支教、募捐、探望孤寡老人等;利用假期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调查,调查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宣传保护环境,宣讲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禁止破坏生态平衡等;组织学生向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宣传,宣传科技创新,使大学生实地感受祖国发展变化,亲身体会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学深悟透和全面理解各民族的政治、风俗、经济、文化等,用身体力行来增强大学生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⑧

3、创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方法

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依托打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宣传载体,拓展教育网络空间,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创建活动等方法,不断创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路径,为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路径选择。如北京邮电大学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通过展现独有的民族音乐数据集合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为支撑的音乐创作平台,获得了金奖。它将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进行广泛的推广,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帮助民族音乐建立起理论,这通过民族音乐让我们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回到过去,用一种质朴的手段给有限的生活以新的视角,走向民族的自信。创新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方式方法,依托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高校实体化的宣传载体,添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素,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确定精准宣传目标,制定精准宣传方案,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要素和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五、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肩负着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通过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坚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而实现各民族大学生更加友好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这既是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需要,也是增強高校安定团结的需要,更是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2017-10-18.

③张京泽.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兼论中央民族大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

④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

⑤王延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

⑥李尚旗,郭文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9(1).

⑦韦兰明.探索构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民族教育,2012,(6):24-25.

⑧张立辉,许华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5).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学生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互联网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路径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伊犁师范学院“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焦虑研究
浅谈如何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