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1-18 16:17孙永康杨欣俐
村委主任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养老保障扎根理论

孙永康 杨欣俐

摘要:针对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不高问题,运用扎根理论,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比较、逐级分析和提炼,经过三级编码,整理出11条初始范畴、6个主范畴和3个核心范畴,形成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的分析框架,认为目前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主要涉及社会保障、精神保障和生活保障三个方面。因此,围绕这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参考,提高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扎根理论;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1-0128-05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G249.2      文章标识码:A

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6亿人,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有1.9亿人,比重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从全国来看,乡村60岁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是23.81%和17.72%,另外丧偶人口中老年人占了很大比例,50岁及以上占39.2%,60岁及以上占24.6%。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是衡量老年人晚年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要采取措施,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的健康以及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2]。

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基础养老水平,涉及到经济保障、日常生活照料、健康保障、精神慰藉、安全保障和文化娛乐等方面[3],与一般农村老年人不同的是,农村丧偶老年人由于失去配偶,在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增加,对养老保障需求更大。在农村地区由于子女在外务工,疏于对老年人的照顾,独居丧偶老人精神生活照顾缺失,从而导致心理或者精神疾病突发[4]。在日常生活中丧偶老年人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并未得到更多的照料,这导致老人的生活质量较低[5]。而且农村基层医疗人才和设施匮乏,农村丧偶老人在健康上的预防、保健、护理的服务供给匮乏[6]。农村丧偶老年群体是老年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更需要被关照。基于此,文章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不高问题,探究其中的痛点和难点,寻找解决对策,为完善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知网所收录的2023年7月以前的相关文献,以农村丧偶老年人为主题共检索出63篇文献,以农村养老保障为关键词共检索出515篇文献,以此作为初始资料。

1.2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本身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提炼为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7]。

基于扎根理论,文章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NVivo12.0软件对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整合和提炼出初始范畴、主范畴和核心范畴,反复比较和修正结果以保证最终达到理论饱和(见图1)。

2   研究结果

2.1   词频分析

运用NVivo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词频分析,以词语出现的频次为关键指标,在剔除无意义的数字、字词后,最终得到理论分析的高频词。其中,“经济”提及的频率最高(144次),说明经济条件在此理论分析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的关键。词频排名靠前的还有“精神”“健康”“生活”“子女”“劳动”“保障”“照料”“收入”“身体”“社会”“医疗”“独居”“保险”等。

2.2   数据处理

2.2.1   开放式编码

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分类,并进行单独编码,通过整合,得到11条与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相关的初始范畴(见表1)。

2.2.2   主轴编码

对原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得到11个初始范畴,通过进一步归纳,总结得出6个主范畴: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家庭精神关怀、身体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网络和医疗保障(见表2)。

2.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指针对主轴编码中的主范畴再次提炼精简,从中提取到足以说明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最终形成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的理论框架。经过比较和分析,整理出3个核心范畴——社会保障、精神保障、生活保障,并构建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分析模型(见图2)。

2.3   理论饱和度检验

在上述三级编码完成数据处理后,通过随机抽取资料,检验该分析模型是否能够包含所有研究范畴,如果新增资料没有再形成新概念,就可以说明理论饱和。通过对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的概念范畴和核心范畴资料进行随机抽取,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构建的理论框架没有再出现新的概念和信息,说明本研究编码的理论饱和度较好。

3   讨论与分析

通过资料分析,结合三级编码结果,梳理出当前我国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1   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不完善,丧偶老年人生活水平较低

3.1.1   经济保障不足

农村养老保险、子女的赡养费以及简单的劳动收入是农村老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农村丧偶老人大部分经济支持来源于子女,而子女提供的赡养费往往又较低,这使得农村丧偶老年人常常面临经济压力。另外,农村丧偶老年人在生活保障上依赖于基本养老金,养老金对于丧偶老年人作为零花钱够用,但却不能抵御丧偶老年人因病带来的风险,因此,基本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对普通老年人的生活起到了基本保障作用,但对丧偶等弱势农村老年人群的保障效果偏低[6]。

3.1.2   医疗保障受限

近年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农村丧偶老人基本都购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丧偶老人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基本保障作用。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虽有发展,但农村基层医疗建设仍有待完善。农村丧偶老人的医疗保障形式、医疗报销、医疗服务等存在较大不足,特别是在医疗报销方面,农村医疗报销项目有限,保障水平低。老年人常见的部分慢性病并没有全部被列入医疗报销项目,而这些慢性病的医治费用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费用支出[6]。这种针对慢性病长期的医疗支出是造成农村丧偶老年人经济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农村丧偶老年人精神保障缺失,精神健康问题凸显

3.2.1   家庭精神关怀缺乏

物质保障固然重要,但是与之相伴随的精神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多数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忽视对老年人的精神支持,缺少对老年人的关注,忽略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多数老年人感到非常孤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丧偶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8],无形当中增加了其抑郁的风险。

3.2.2   社会支持网络薄弱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让一定区域内的机构或人们自发组织各种活动(包括休闲娱乐、志愿服务等),使包括丧偶老人在内的老年人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交流,发挥自身价值,以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寂寞,增加丧偶老年人的存在感。

丧偶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平常除了在家周围走动外,就是在街道口坐着,致使丧偶老年人排解负面情绪的途径非常有限。资料分析显示,独居老人心理负面情绪释放最常见的途径是与亲戚朋友和邻居来往和互动[4]。社会志愿活动是丧偶老年人释放负面情绪的重要途径,但其在农村地区很稀少,比如农村社区助老、社会工作、义工服务、大学生助老等志愿活动并没有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丧偶老人难以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当中。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情感网络贫乏,从而加重了他们孤单无助的负面情绪[9]。

3.3   农村丧偶老年人生活保障缺位,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3.3.1   生活照料缺失

日常生活照料是指帮助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中具有连续性、习惯性、反复性和恒常性的事情,包括老年人起床、穿衣、洗漱、饮食、排泄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来提高经济收入,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但是由于回家次数少,对丧偶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少,老人只能选择自我照顾,特别是患有重病以及无法自理的农村丧偶老年人,其生活存在着诸多的不便,会因无人照料导致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3.3.2   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身体健康是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农村丧偶老年人失去配偶意味着婚姻所提供的社会、心理和经济资源的丧失,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农村丧偶老年人情绪低落,自我照顾能力较差,身体健康从而受到影响[10]。根据资料分析显示,农村丧偶老年人中,几乎没有一人身体是完全健康的,他们都患有诸如高血压、高血糖、眩晕症等各种急慢性病症,需要时常就医,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对策建议

4.1   強化政府责任,完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

根据资料分析显示的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需求。一方面,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确保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基层医疗保障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加强民政、人社等有关部门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政策宣传和政策解释实现全覆盖。

4.2   发挥农村邻里互助功能,完善农村养老精神保障

邻里互助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邻里互助能够在生活和精神方面对丧偶老年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精神方面,邻里能够给予丧偶老年人强大的精神支持。首先农村社区可以成立邻里互助小组,由来自不同家庭的人员组成,比如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留守妇女等,采取自愿的原则分区域组建互助小组,其成员在生活上相互照顾、相互支持,纾解子女照顾缺失所产生的精神方面的问题。其次,社区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小组评优评奖活动,评选条件的制定可以参照老年人的具体生活,包括一日三餐情况、作息情况、休闲娱乐情况、家内家外环境卫生情况等,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奖项的获得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成就感,减轻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幸福感。最后,社区应当经常性举办关于邻里和谐的讲座或者张贴标语等进行宣传,发挥邻里互助精神,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互助小组,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老年人可以从中获得情感的支持,丰富丧偶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4.3   提高老人经济能力,完善农村养老生活保障

自我养老指既没有子女和亲属依靠,又没有退休金等社会保障,而主要靠储蓄、劳动收入或其它收入(如租金、股金)来维持自身生计的养老模式[11]。换言之,自我养老是老年人在经济、生活、精神上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经济收入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必要物质保障,一定的经济能力是保障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农村社区存在多样化的谋生方式和谋生技能,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培训提高老年人经济能力,提高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经济能力,有利于提高该群体的自我照顾能力。社区可以开展技能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一技之长,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如社区组织老年人“师傅”队伍,使其掌握简易的手工艺,打造“手艺人”形象,老年人通过自己售卖手工艺品或者通过公司统一收购方式获得受益,保障自身基本生活水平。

5   结束语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重要,基于扎根理论,通过三级编码分析,总结出农村养老保障在社会保障、精神保障和生活保障三个方面的困境,并从政府、社区和丧偶老年人自身角度提出对策。从国家层面来说,呼吁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从邻里层面来说,发挥农村邻里互助作用,推动完善农村养老精神保障;从个人层面来说,提高老人经济能力,提升完善农村养老生活保障。文章对于农村丧偶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不高问题的研究,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参考,对于提高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EB/OL](2021-05-11)[2021-05-1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1.html,2021-0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3]張静.贵州省威宁县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22.

[4]刘彦喆,王晶.性别视角下的农村丧偶独居老人生存状态研究——以吉林省东丰县某村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02):30-34+49.

[5]王晨.增权理论视角下农村丧偶老年女性养老权利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1):24-29.

[6]徐仁琼.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广西H县农村丧偶老人养老健康保障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7]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4):58-63+73.

[8]付双乐,王海霞.社会支持来源对丧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老龄科学研究,2019,7(10):68-80.

[9]刘新玲.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0]王英姿.农村丧偶老年人生活适应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7.

[11]朱劲松.试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9(08):79-81.

猜你喜欢
养老保障扎根理论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失独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分析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河北省阜平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我国失智老人群体养老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