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的回溯与实施路径

2024-01-18 22:08蔡耀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学业评价

蔡耀炎

摘要:评价建议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评价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三个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展示了评价建议在不同版本中的变迁过程。首先,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推动了评价体系改革的开端,为后续版本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其次,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评价建议的内容,强调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多样化。最后,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则进行了重大创新,引入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在实施评价建议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根深蒂固的传统评价理念、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专业的评价人才。面对以上现实困境,研究提出了转变评价理念、促进教育评价的数字化、建立教育的良性生态三种实施路径。

关键词:评价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学业评价 教育评价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基础教育阶段是求学的重要阶段之一,语文课程历史悠久,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科学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官方文件的颁布也提出了“教学评价牵引行动”。课程标准是国家的育人意志的物化载体[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与前两个版本(2001年版、2011年版)相比,介绍了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内容。本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三个版本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主要变化,分析其价值意蕴,并提出优化评价的实施路径。

一、“评价建议”的回溯

“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教学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2]。课程版本的不断更新,使得评价的重要性得以提高,通过分析2001版、2011年版、2022年版三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清晰看出其演变过程。

(一)2001年版:推开评价体系改革的闸门

“评价建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学实践的参考依据,也是学理发展的重要标志[3]。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以九年一贯制的思路整体设计语文课程目标,该版“评价建议”位于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以及附录部分的中间,单独作为一个部分。相较于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评估的内容等方面粗略的表述,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现了两个确立:一是在文本形式上“评价建议”单独成为一个部分,评价在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二是在内容上明确语文评价开展的维度,确定语文评价推开了评价体系改革的闸门。

(二)2011年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是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十年实践探索的最终答卷,“不仅是对试用修订版《大纲》的继承更是对它的发展反映了大家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认识。”[4]与2001年版相比,“评价建议”位于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和“附录”的中间位置,内容仍旧包括四个部分,顺序有了调整。具体而言,“评价建议”部分由2001年版的第四部分变换到了第二部分,体现了评价重要性的逐渐提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导语部分就提出了评价的目的,并从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評价方式的运用、评价主体、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及关于阅读等部分的具体建议五个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对评价开展的维度也进行了细致的建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有进步的同时,局限性也很明显。第一,虽然指出“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并提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四种评价方式,但并未给出教师、学校进一步运用这些评价方式的具体方式方法。第二,注意到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提出“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却未给出进一步协调多种关系的具体策略。第三,“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并没有给出加强识字与写字等五个方面如何进行有机联系的进一步说明。但总体而言,“课程的评价,也是这次改革尝试的改变”[5]。

(三)2022年版:评价体系的重大创新

2022年版课程标准是我国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的第三次革新,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对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进行了细化。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是该版“评价建议”的关键词,过程性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的原则、课堂教学与作业评价建议、阶段性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则具体到命题的原则、命题的规划、命题的要求。其创新性体现在:首先,相较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笼统的“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鲜明指出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其次,改变原有的逻辑框架。将原来的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等囊括于过程性评价的原则中,将原来对阅读等教学内容的具体建议置于各个任务群中。第三,评价观点形成三个呼应。一是与该版课程标准改革的重点相呼应,如学业水平考试“坚持素养立意”,课程理念要求“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二是与前两版课程标准不同,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对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以及质量描述都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第四,对六个学习任务群的评价也做了具体的规定。

二、实施“评价建议”的现实困境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扩优提质的目标提出,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如余蓉蓉等人总结了2022年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热点,包括总结十八大以来教育评价改革的成效与问题、探索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的学校评价体系[6]。如何进一步推进评价优化则面临着传统评价理念根深蒂固、难以制定统一评价标准、缺少专业的评价人才三个现实困境。

(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评价理念

第一,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主要注重记忆和应用,即要求学生记住大量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这种评价理念强调“应试”的思想,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7]。第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偏重机械性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技巧和表达方式,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主要采用笔试和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考试成绩和排名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即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和听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需求。教学改革应该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8]。因此,如何突破传统评价理念,打造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难以制定统一评价标准

为了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亟须建构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语文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标准[9]。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难度:第一,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它的评价标准更加复杂。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文学学科。语文的评价标准不仅包含语言技能的掌握,还包括文学素养的培养。这意味着语文评价标准需要考虑语言技能和文学素养在学习中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因此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第二,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包含了阅读、写作、口语、听力、翻译、文学欣赏等多个方面。不同阶段的教育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和方法,这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在制定统一评价标准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以及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差异,制定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评价标准。第三,语文评价标准不仅需要考虑到语言技能和文学素养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语感、文化背景、情感体验等主观因素。这些因素的主观性使得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加困难。为了保证评价标准的客观性,需要在评价标准中加入客观的指标和标准,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孙洁认为,语文教育应树立起应心型的语文教育价值观[10]。第四,评价目的的多样性。语文评价的目的多样,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评价目标。例如,在小学阶段,语文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而在中学阶段,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这使得评价标准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评价指标和标准,还要考虑到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出教育过程和教学成果的真实情况。

(三)缺少专业的评价人才

专业评价人才的缺乏也是科学评价体系建立面临的问题之一,可以通过提高语文学科教师评价能力、建立专业的语文评价机构、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等方式培养评价人才。具体而言,第一,教师是语文评价的主要实施者,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和评价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实施语文评价工作。同时,可以建立教师评价团队,通过专业的研究和交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和质量。第二,建立专业的语文评价机构,聘请专业的语文评价人才,是解决语文评价专业人才缺乏的有效途径。这些机构可以负责制定语文评价标准、开展语文评价工作、开展语文教学研究等工作,提高语文评价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国外的语文评价经验和技术,提高语文评价的国际化水平。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在语文评价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避免过于依赖定量评价,减轻评价人才缺乏的压力,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语文评价是为了服务于教育教学,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应该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增加社会的参与度和监督力度,提高语文评价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可以通过开展公众评价、专家评价、社会监督等方式,对语文评价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和监督。

三、实施“评价建议”的有效路径

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途径由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制度虽然不断变化,但科举制存在时间最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癸卯学制距今已颁布120周年,我们从这些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到文人志士一直在对教育进行不断尝试。高考评价方式已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帽子,综合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已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虽然一直存在,但要想扎根于实践,还需要转变评价理念、加强评价教育和评价意识教育、建立公正与公平的评价机制三个维度继续努力。

(一)转变评价理念

传统的评价理念通常侧重于对学生的成绩和考试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片面,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第一,强调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品格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教育。评价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人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评价理念的转变应强调全人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在学科知识、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李卫宁指出,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11]。评价应该从传统的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不仅考虑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表现,还要考虑他们在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式应从集中评价向分散评价转变,采用平时评价、小组评价、自评互评等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评价方式应从竞争评價向合作评价转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评价应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试错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和提高能力。

第二,加强评价教育和评价意识教育。加强评价教育和评价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评价意识和能力。首先应该转变家长和教师的评价理念,无论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还是教师口中“某某学霸”,都无形中传递出“高分就是好孩子”,而不管这个孩子个人品德的好坏。社会新闻版面经常会出现某某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偷外卖等事件,也折射出现行评价方式的有关问题。“育人”是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12]。评价的目的最终是儿童更好地成长。其次,提高学生对各类型学校正确的认识。由于外在的压力,儿童被灌输错误的理念,例如“职高里面的学生都是成绩差的学生”,使学生感到“上职高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职高里面真的没有优秀的学生吗?可能存在这些学生确实应试能力和普高的学生有一定差别,但职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优于普高学生。背后的原因则是传统的评价理念作祟。普职分流是大势所趋,提高家长和学生正确的认识迫在眉睫。最后,社会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社交媒体等不同媒介向大众介绍先进的评价方式、评价理念,改变只有“笔试”这一评价方式的“刻板印象”。播放不同评价方式下学生成长变化的相关视频。

第三,建立公正、公平的评价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的评价机制,包括公开透明的评价标准、公平的评价方法、公正的评价结果等,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和利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思维。新闻报道出现的“替名上大学”的事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的概率将大大降低。但不能将教育公平寄托在科技的发展上,公开透明的评价标准是解决上述事件的根源。首先,需要制定各科的评价标准。以素养为导向,结合各门学科的具体要求,制定可操作的标准,标准中也要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不是简单的“量化评价”,而是“个性评价”。其次,评价方法要公平,降低评价的“随机性”。生物课标采取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等五种评价的方式[13],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4]。各学科课标虽规定了评价方法但还不够具体,还需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深化。最后,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如何保证结果公正?除了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还需要社会的监督,使评价过程“透明化”。培养评价人才,制定更加完善的评价制度。

(二)促进教育评价数字化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评价数字化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教育评价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第一,推广数字化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传统教育模式成本高、效率低、投入大、收益小,难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15]。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例如,利用智能化的评测系统,可以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行为的实时监测和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对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分析。在线学习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例如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成绩等,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还可以避免实验安全问题带来的风险;利用智能化的作业评阅系统进行作业评价。智能化的作业评阅系统可以自动化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例如对于语文作文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评价,对于数学作业的计算和证明的评价等。这样可以提高作业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还可以避免主观性评价带来的不公和误判。

第二,建立数字化教育评价体系。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字化教育评价体系。这需要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例如,在评价指标方面,需要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融入到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中,例如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学生成绩的智能分析等。在评价方法方面,需要结合数字化技术,设计出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生成绩的智能分析等。在评价标准方面,需要建立科学、公正、可靠的评价标准,确保数字化教育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在评价指标方面,需要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融入到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中。传统的教育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但是这些指标往往只能反映学生的表面情况,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评价必然是个性化的,只有数字化才能做到个性化[16]。因此,需要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融入到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中,例如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学生成绩的智能分析等,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在评价方法方面,需要结合数字化技术,设计出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标准方面,需要建立科学、公正、可靠的评价标准,确保数字化教育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评价标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只有建立科学、公正、可靠的评价标准,才能实现数字化教育评价的有效推广和应用。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教育评价需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支撑,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包括为教师提供数字化教育评价的相关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加强教师对于数字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评价能力。同时,需要建立数字化教育评价的专业团队,组织专业人员对于数字化教育评价进行研究和实践,推动数字化教育评价的发展和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数字化教育评价的重要保障。为教师提供数字化教育评价的相关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数字化教育评价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技术和评价方法,帮助教师掌握数字化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评价能力;加强教师对于数字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帮助教师了解数字化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提高教师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建立数字化教育评价的专业团队,组织专业人员对于数字化教育评价进行研究和实践。

(三)建立教育的良性生态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和政府始终关注教育功利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教育交流会、“全国两会”等多个场合,针对教育功利化问题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扭转教育功利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为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课外培训脱离资本的掌控,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并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各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总体要求、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用好社会大课堂、做好相关改革衔接、加强组织领导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随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建构基础教育良性生态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良性生态下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优点有助于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第一,建构基础教育良性生态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功利化倾向架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异化了教育过程;催生了超负荷教育[17]。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在良性生态下,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均衡,学校之间的差距变小,学生的选择空间也更大。具体而言,良性生态下,政府会通过各种措施来保障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例如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的力度,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经费占比,增加对这些地区学校的师资和教育设施等方面的支持。这样的政策措施旨在解决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良性生态下的学生也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更加公平,学校会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从而促进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提升。这样的竞争机制,可以激发教育机构的活力,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除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学生的选择权利,良性生态下的学校教育质量也更加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公正,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在良性生态下,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还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自己,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建构基础教育良性生态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在良性生态下,学校教育质量更加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公正,学校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这是因为良性生态下学校之间的差距变小,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均衡。所有学校都有机会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这样的资源配置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加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公正。同时,良性生态下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学校会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从而促进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提升。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是建构基础教育良性生态的另一个重要优点。除此之外,在良性生态下,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需要学生的参与和付出。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三,建构基础教育良性生态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良性生态下,学校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还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而言,比如学校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全面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学校还会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良性生态下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课程和社团活动,开展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和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良性生态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推进教育的创新和进步。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可以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同时,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更容易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景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发展脉络与新版本在音乐考试评价中的实施路径探析[J].中国考试,2023(01):88-94.

[2]施克灿.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义务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99.

[3]曹景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发展脉络与新版本在音乐考试评价中的实施路径探析[J].中国考试,2023(01):89.

[4]陈黎明,王明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44.

[5]巢宗祺.话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J].七彩语文,2021(28):15.

[6]余蓉蓉,张宁娟.2022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热点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3(05):89-97.

[7]陶行知.杀人的会考和创造的考成.陶行知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02.

[8]刘宁.现场表达力:由立“言”到立“人”——语文教学改革撬动综合素质培养的探索[J].人民教育,2019(06):51-54.

[9]郭俊奇.语文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缺失与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9(01):76-78.

[10]孙洁.论语文教育价值观及核心能力评价标准[J].语文建设,2017(15):4-5.

[11]李卫宁.构建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4(11):43-44.

[12]马毅飞.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理路、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3(05):20-25.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6.

[15]徐碧波,裴沁雪,陈卓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与优化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3(02):76.

[16]关丹丹.深化教育考试评价改革 推进中国式考试现代化[J].中国考试,2023(01)18.

[17]崔保师,邓友超,万作芳等.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教育研究,2020(08):5-6.

猜你喜欢
学业评价
高职数学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学业的多元评价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为孩子营造一片绿的天地——小学语文学业评价浅谈
高校课程考试模式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
产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探索
以活动任务书为工具的学业评价新模式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观研究
小学数学学业多维评价的实践研究
高考录取率的变迁与高教课堂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