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筠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干预持续6个月。干预前后评估两组生存质量、自我效能以及神经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SSEQ及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及干预后3个月,研究组SSEQ、NIHSS及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保护动机理论;脑卒中;康复护理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Stroke Patients
HUANG Aiyun
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on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stroke patients.Methods:74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21 to March 202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care) and the study group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and the intervention lasted for 6 months.The quality of life,self-efficacy,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Results:Before the intervent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SEQ and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3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SEQ,NIHSS and various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can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quality of life and self-efficacy of stroke patients,providing an effectiv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stroke patients.
【Key Words】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Strok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脑卒中是一种疾病,由于大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缺血性卒中,二是出血性卒中,通常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言语困难、肢体瘫痪等症状,其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是可控制的主要危险因素[1]。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2]。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可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残疾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参与度[3]。本文旨在探讨保护动机理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总结如下。
1.1 基本资料 将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74例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0~82(61.27±7.41)岁;研究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42~84(62.18±7.5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诊断标准;②发病时间在48h内;③无严重的精神疾病,无影响康复治疗的并发症;④无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出血倾向、感染等合并症;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其他脑部疾病或外伤史,影响神经功能评估者;②有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等措施,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在院期间 ①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脑卒中的病因、症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康复方法等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脑卒中对身体和生活的严重影响,增强患者对预防脑卒中复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②心理辅导: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心理状况和康复需求,采用倾听、反馈、启发、建议等技巧,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认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引导。组织同一病区或同一病种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定期的小组讨论或活动,增进患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患者的归属感和自尊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面谈或电话沟通,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给予必要的安慰和鼓励。③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程度和康复目标,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设备,如被动运动、主动运动、阻力运动等,进行定期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协调性和灵敏性等方面的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肢体功能和运动能力。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程度和康复需求,进行定期的饮食、穿衣、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训练。
1.2.2出院后 ①电话随访:定期与患者及其家属电话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在电话随访中继续运用保护动机理论的框架,强化患者对脑卒中的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反应效能和自我效能,降低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反应成本,从而维持和增强患者采取保护行为的动机。②社区支持: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相关机构,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和康复资源;组织或推荐患者参加社区内的康复小组或互助小组,与其他脑卒中患者交流经验和感受,增加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
1.3观察指标 ①生存质量:采用36项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估两组研究期间生存质量。包含36个项目,分为8个维度: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每个项目分为不同级别的评分,根据患者的表现进行判断。本研究评估了两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四个维度评分,各维度总分0~100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②自我效能:采用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评估两组研究期间自我效能水平。包含13个项目,分为两个维度:日常活动和社会参与。每个项目分为11级评分:完全没有信心(0分),非常有信心(10分)。总分0~130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强。③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研究期间神经功能状态。包含11个项目,分为6个维度:意识、视觉、运动、感觉、言语、忽略。每个项目分为不同级别的评分,根据患者的表现进行判断。总分0~42分,分值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损害越轻。在干预前(T1)、干预后(T2)和干预后3个月(T3)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干预后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自我效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SSEQ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及干预后3个月,研究组SSE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及干预后3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部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其发生往往突然,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多方面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经济负担。患者常常出现运动、言语、认知、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甚至导致残疾和死亡。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帮助其尽快恢复或提高其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是当前医学和护理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临床中,常规护理干预康复训练强度不够,不能满足患者的个性化和全面化的康复需求,也无法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而保护动机理论是一种解释和预测个体对健康威胁的认知和情感反应,以及采取保护行为的动机和意图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个体对健康威胁的反应受到感知严重性、感知易感性、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和反应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康复护理干预,可以通过提供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功能训练、电话随访和社区支持等方式,增强脑卒中患者对预防复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和康复的积极态度和信念,增强患者对改善自身状况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还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久坐行为、运动锻炼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等方面的指标,从而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SSEQ及NIHSS评分比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及干预后3个月,研究组SSEQ、NIHSS及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婷婷.标准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标准化,2023(6):239-242.
[2] 段春梅,王媛媛,王玲玲.多模块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智能化随访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3):276-282.
[3] 孙红珍,欧阳玉香,刘连娣.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干预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6):261-263.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