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娇
摘要:近年来,“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为更好地发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助力。本文笔者以此为基点,将就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运用到的较好的家校共育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ESF共育 家校共育 策略
一、概念界定
“ESF”中“E”是指英文effiective,有效的意思,即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S”是指英文school,学校的意思,即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F”是指英文family,家庭的意思,即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共育”中的“共”,造字本义为“以珍品供奉祭神”,《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共,同也。”即一同使劲。《新华字典》把“共”作为动词解释为“共享、共用或共有”。“育”,造字本义为“孕妇生子”,《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育,養子使作善也。”即培养孩子,使之从善。“共育”一词到目前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就字面理解,即为两方或多方一同使劲,共同培养孩子,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ESF共育模式”中存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层面,笔者认为,其实就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三边”活动,就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双边”活动来说,对象不再是教师和学生,而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学校和家庭共同实现家校共育,即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形成共同的主体,行使共同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责任,学校主动争取学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并得到来自学校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协调一致的合力,共同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指导,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小学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与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部分家长只关注重视学习,而忽略了生活技能的培养,部分家长不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等,导致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效果不太好。笔者就实施劳动教育时家校共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设计出一系列新形势下的家校共育策略,让家长也参与到劳动教育的共育中来,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二、家校共育下的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部分家长教育观念陈旧
部分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生怕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因此常常选择包办学生的一切劳动任务,学生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在家长陈旧观念意识的影响下,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缺失。
(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缺乏
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城区,学生的数量较多,而学校的面积有限,据统计发现,大多数的学校所修的教学楼往往只够上课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功能室的设立,很少有专门的地方满足劳动实践的需要。因此,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存在缺失的情况。同时,客观生活环境所限,一些需要户外实践的劳动,家长往往找不到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地方。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加以实践训练,也就不能习得劳动技能。
(三)教育教学资源匮乏
笔者发现,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的教师是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并无专职教师进行任教,师资力量缺乏。这些教师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往往只是“纸上谈兵”,再者,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有限,教师教学过程中只会照着书本“照本宣科”,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教学及创造性教学,不会挖掘教育教学资源,资源匮乏,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四)家校劳动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而家庭是教育的同盟军,二者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方。但有的学校和家庭之间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劳动共育体系,家庭的劳动教育意识淡薄,不能达到理想的共育效果。
三、家校共育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劳动技能习得
学校是有领导、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专门育人场所,在劳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家长则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的指导,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自觉参与到劳动中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最终成为勤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能增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部分家长忙于生计,会忽视学生们的成长过程,借家校劳动共育的机会,可以让家长们抽时间陪伴孩子进行亲子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让家长指导孩子的劳动技巧,学生在训练中习得劳动技巧,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道:“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这种快乐如果没有美的感受是不可思议的。不过这里的美,并不只在孩子有所获,而首先在于他在创造。劳动的欢乐是生活的美;认识到这种美,孩子就会有自尊感和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是的,学生们在进行劳动体验时,能增强对生活的认知,沉浸在劳动中,短时间内可以忘记烦恼,在同伴协助的过程中还能增进友谊,丰富精神生活。
四、家校共育进行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家长观念,重视劳动教育
什么是劳动教育?笔者认为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这就需要借助家长的力量。首先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可利用家长会、开展专题讲座、个人谈话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逐步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地强调家校共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家长对家校共育模式的认可。让家长明白进行家校劳动共育,并不是学校和教师要将劳动教育的责任推给家长,而是希望家长能够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1+2>3”的目标。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了转变,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增强劳动意识,达到以劳树德的目的。
(二)挖掘教育资源,丰富劳动课程
学校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时,可充分挖掘家长的课程资源,邀请有劳动特长或技能的家长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及特殊劳动技能传授。如:有的家长是邮局职员,可组织学生到邮政局进行社会实践体验,贴邮票、投寄信等;有的家长是污水处理厂的职工人员,可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参观,了解污水的净化过程,并进行劳动体验;有的家长是农业技术人员,可向学生依照节气的推移介绍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播种、收割方式;有的家长是木工,可向学生传授木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的家长是糕点师,可向学生传授小糕点的特点和制作的方法;有的家长是家庭主妇,可向学生传授家常菜的烹饪方法及小技巧……总之,这些劳动课程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发展,不可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地挖掘家长们的教育资源,使劳动课程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
(三)创建劳动基地,加强劳动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践行劳动教育的最优方法。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没有实践,劳动教育就如同空中楼阁般,难以落到实处,其教育效果也无法体现。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除了在学校的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劳动实践外,家庭应积极提供劳动实践基地,小到洗漱台、阳台、厨房、卧室、客厅等,大到户外劳动基地——扎染、泥塑、种植园、手工DIY、烘焙室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家长对劳动实践基地的重视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与开展。同时,学生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最终熟能生巧,为学生的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礎。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能进行劳动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达到以劳育美的效果。
(四)编写指导材料,明确家庭职责
笔者常常会听到家长说:“我知道要对孩子进行指导,但我不知道该如何指导。”是啊,家长在家校劳动共育中,可以做些什么,真正让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学校可以成立劳动教育教研组,邀请家长代表,合力为家长编写指导手册或提供相关材料,以帮助他们在家中引导孩子进行劳动实践和学习。这些材料可以包括劳动技能的指导、安全注意事项、劳动价值观的培养等内容,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的劳动教育。这样明确的指导材料,能极大程度上提高家校共育率,家长有了指导材料,责任更加明确,能有效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起来也会事半功倍,更容易有成就感,更容易获得劳动满足感。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总之,加强劳动教育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时代背景如何改变,教育的责任永远落在家庭与学校的肩上。
参考文献:
[1]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2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