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在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我们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但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阶段,除了作文,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令部分小学生感到头痛。拿到一篇阅读题,有的学生感到吃力和无从下手,又或者张冠李戴,乱写一通,错误率较高。
我们总觉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一篇简单的文章,学生们总是读不懂、读不透。其实造成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学生读书只停留在浏览故事情节的层面,未能深入理解;学生阅读类型比较单一,阅读量少;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积淀的过程,要结合一定的生活阅历才会有所感悟,需要培养出一定的语感。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怎么做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精读经典
经典书籍是学生阅读经历中必不可少的,它能给予学生们在写作方法、文学知识方面很好的指导和提升。对于经典书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才能让他有更多的收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经典书籍时,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大多数小学生在初次阅读一本书时,只是浏览故事情节,只注重了表面,还不能像成人那样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再读、三读这本书。这时,学生关注的侧重点和感受都有所不同了,能找出好段落、好句子,把特别喜欢的摘录下来,还能或多或少地点评其中的内容,经过多次的阅读,学生们的观点就比较有思想、有深度了。
这种阅读指导方法可以推而广之。我们可以去了解学生阅读的书籍,并给学生一些建议:哪些书籍适合精读,哪些适合简单浏览。对于经典的书籍,可引导学生通过动笔做摘录、看相关的影片、反复阅读等方式来加深理解。
二、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兴趣虽然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动力,但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的特点,光让小学生喜欢读书而不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远远达不到阅读的目的的。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时还要重点引导他们学会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精读就是字斟句酌,即读书时画出重点字词句细嚼慢咽,去品析、去体会它的内涵,并作批注。精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学习词汇和句法,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因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并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所能解决的。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
要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在做完阅读题之后,让学生口头复述课文的大体内容。复述看似容易,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度比较高的,因为需要学生在完全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
泛读,顾名思义,泛即是广的意思,其宗旨就是让学生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再上一个台阶。
三、经常和学生交流阅读的内容
要和学生经常交流阅读的内容,相机提出一些有关阅读的思考问题,这种平等的口头交流,十分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并能让学生加深对全书观点的认识。
比如,阅读之前,可以让学生根据目录中的内容回答:你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不感兴趣?阅读之中,可以提问:书中的故事进展如何?是否按照你原以为的那样发展的?你认为后面将要发生什么情况?阅读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可以将本书的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出来吗?你喜欢书中的哪些情节?请你对书中最感興趣的一个人物做一些评价。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朗读,好处多多,可以眼、口、耳、心并用,能有效地增加大脑接受信息的容量,锤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而且相对缓慢的朗读速度,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领悟所读到的信息。
每天保证学生有不少于20分钟的朗读时间,逐渐培养起学生天天自觉朗读的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五、坚持阅读,沉淀积累
读书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好多年的积淀,才能厚积薄发。多读文学类的书,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多读社科类的书,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多读漫画类的书,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不同的书,学生读后的收获也不尽相同,但这种效果不会立竿见影,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学生坚持阅读、热爱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校、老师、家长都参与进来,都重视学生的阅读,多方位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那么学生就会觉得阅读是件令人快乐的事,会自然而然地养成阅读习惯,就会慢慢地爱上阅读,也就会快乐地去阅读。
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有方法、技巧地阅读,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