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 欣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民航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2021 年我国民航业在册的运输飞机数量已经达到了4 054 架,创历史新高。从航空公司层面来看,空中乘务人员的英语水平关系到客舱安全条例的贯彻落实与服务质量等;从乘客层面来看,空中乘务人员的英语水平关系到乘客的飞行体验;从空中乘务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层面来看,其英语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执行国际航班飞行任务,能否得到提拔晋升、获得高薪酬和高待遇等。在此背景下,各大航空公司在高职院校招聘时,均会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在就业时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很有必要在岗位需求视域下对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严丽 2018),全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且力争做到差异化教学,让其在学好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下面,就岗位需求视域下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民航业属于窗口性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应用水平有较高要求。加上川航、东航、国航等航空公司纷纷加入全球航空业组织(如天合联盟、星空联盟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国际航线,国际乘客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客舱服务现已成为展现各大航空公司品牌形象的主要途径,其服务质量直接取决于是否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空乘队伍(张岸滨2012),而英语应用能力又是空中乘务人员最基本、重要的素质之一,航空公司自然就会对空中乘务人员的英语应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此外,各大航空公司现役的民航客机、机载设备等大多在海外购买,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空中乘务人员若要正确使用舱内各类应急设备、服务设备,就一定要强化英语应用能力。可见,为了更好地适应日益国际化的民航市场需求,很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我国是人口大国,加上当前全球经济不太景气,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在空中乘务服务领域表现出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很多亚太地区航空公司为了更好地宣传企业形象、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会对空中乘务人员的外貌、身高有较高的要求。市场的需求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标准。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在招生时往往会过多地倾向关注考生的外貌、身高等,但对包括英语在内的文化课则要求不高。此外,由于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地域口音,加上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英语听力、口语等方面的基础较差,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空中乘务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见,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如果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就需要对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明确提出“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与择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要紧密围绕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妥善确定其对英语技能的需求,侧重培养其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交流、英语沟通的能力,力争让英语教学为其就业服务,从而凸显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本质要求。
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可纳入VESL(Vocationa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的范畴。VESL 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针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移民劳动者专门开设的职业英语课程。这类课程内容主要是将岗位所需专业知识通过英语讲授,为移民劳动者日后就业奠定基础。通常而言,VESL 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语言教师会与用人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立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充分知晓劳动者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侧重培养劳动者掌握与具体工作岗位相关的英语知识,强化其职业能力。二是与传统EFL(英语作为二语)的教学一样,VESL 也需要学习者增强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水平,但无论是VESL 的教学方法,还是其课程内容,均紧紧围绕岗位需求,强调让他们在工作语境或求职语境学习特定的语言技能,以此满足就业需求。由此可见,VESL 是立足岗位需求选择教学方法、设置课程目标,既对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又为其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均需有充足的课时作准备,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基于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课时要达到180—220,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技能、英语知识(刘亭亭2019)。可见,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至少要开展3 个学期。考虑到空中乘务专业的岗位需求,高职院校应构建“基础英语+职业英语+岗位英语”的三段模式。
如果要满足岗位需求,就要引导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第1 学期为“基础英语”阶段,教材可选用高职院校通用英语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注重提高其听说交际水平,帮助其顺利通过CET-3。第2 学期为“职业英语”阶段,教材可选用职场基础类的英语教材,在打牢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让他们知晓涉外工作的典型交际内容,为后续的“岗位英语”学习作准备。第3 学期为“岗位英语”阶段,可选取更专业、岗位特色更鲜明的教材,以强化学生未来从事空中乘务岗位所需的英语技能。如果市面上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就可以在对各大航空公司调研的基础上自编“岗位英语”教材。这样,就可让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紧密契合。通过3 个学期的英语教学,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层层深入,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较好地掌握岗位所需的英语技能。
高职院校在设置空中乘务专业英语课程时,需要深入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结合空中乘务人员的岗位工作流程及岗位能力需求筛选教学内容。基于岗位需求有序开展“教学做合一”设计,既要让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逐渐掌握民航乘务员岗位所需的英语技能,又要将“教学做合一” 模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要结合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布的《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R4)中对民航乘务员英语能力知识的具体要求,妥善制订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的课程建设体系(张岸滨2012)。在英语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岗位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锻炼,利用多种方式提高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水平。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客舱服务英语应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鉴于此,在课程设计方面一定要凸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民航乘务员的工作过程紧密衔接(张岸滨2012),可将其岗位工作流程分为10 个部分。教师可将部分课程内容的授课场所由教室“搬到”实训基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民航乘务员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让教学环境与真实的职业环境相接近;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群体,或扮演民航乘务员,或扮演乘客,通过情境式的角色扮演让他们沉浸式地开展英语学习,通过“教学做合一”方式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如下表所示。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做合一”设计
第一,通过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举办大型国际商品交易会、国际会展、国际运动赛事等活动时,通常会有许多外国人士参加,需要大量短期接待人员。高职院校可利用这种机会,主动与展会主办方洽谈,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提供短期实习机会,如机场服务、酒店服务、商旅服务、会展服务等,让他们对实习岗位的服务要求与技能要求做到了然于心。学生通过与外宾交流、沟通,可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效果进行实战检验,发现不足、剖析原因,为后续的英语学习作好规划。
第二,多元化创新教学方法。在教材建设方面,教师可结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工作流程编写校本教材,与现行的公共英语教材做到互为补充、互相衔接。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与补充,尤其是强化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不再厌倦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例如,国航、川航、东航等国内知名航空公司纷纷鼓励乘务组开展不同风格的机舱广播,以此让乘客放松心情、打消安全疑虑。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的英语教学可以借鉴这些航空公司的做法,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组开展个性化机舱广播的展示活动。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不吝表扬。又如,将国内外各类经典民航服务冲突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或进行课堂讨论,或进行案例点评,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发表意见,切实增强其未来应对此类服务冲突的能力。
第三,提高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由于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若要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就需要提高其英语自学能力。这既是对课堂教学不足的补充,又可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对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起积极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应鼓励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英语自主学习体验中心、“英语角”等参与英语训练学习,教师可基于学生英语训练学习的成绩与时间,适当将其折合成一定的分值计入平时成绩(张岸滨2012)。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成立自主学习小组,以小组方式开展英语歌曲演唱、英语小品表演、英文小报编写等。最后,由于很多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存在英语语音发音不准的情况,一方面,可聘请外教纠正其发音;另一方面,可安排英语水平较高且处于高年级的学长担任助教,在课余时间为英语基础相对差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示范指导。
在经济新常态下,教育模式正日趋完善,对英语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也处于动态发展阶段。在岗位需求视域下培养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使其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对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提出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教学一定要严格遵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凸显岗位需求特点,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均与之契合,以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