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丽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条或明或暗的主线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写作意图又决定写作的交际目的,作者根据意图和目的采用不同的语篇模态和语言表达方式,因此任何一个语篇都可以归纳为what(文章的主旨大意),why(作者的写作意图/ 目的)和how(文体、行文逻辑和语言特点等)模式,但不同语篇包含的what、why 和how会因为内容、主题意义、语言表达方式和交际目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谋篇布局方式,所采用的标题、关键词句、段落层次和主题线索等也会因不同的语篇而产生差异。
读后续写通常选择记叙文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新高考全国I 卷读后续写题型即提供一段350 词以内的语言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该材料内容、所给段落开头语续写(150 词左右),将其发展成一篇与所给定材料有逻辑衔接、情节架构自然且结构完整的短文(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评分依据是考虑考生的续作是否与所给语言材料融洽,与所提供两个段落的首句是否衔接合理,内容是否丰富,所使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是否准确,能否有效地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所续写短文结构紧凑、前后呼应、意义连贯。
在读后续写题的给定材料中,命题人往往直接阐明或若隐若现地给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它是考生续写的方向、前提假设和已知条件。考生在审题时,只有读懂所给材料,快速弄懂what、why 和how,才能构建合理的故事情节,有效推进叙事文本的段落布局,构建有效的主题意义。
在篇章结构上,记叙文通常由beginning(开始)、development(发展)、climax(高潮)和ending(结局)四个部分组成。开始部分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发展部分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等线索讲述事件发展的经过;高潮部分是故事的转折点,是故事达到最紧张、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是各种矛盾冲突最集中的时候;结局部分体现人物性格表现已经完成,问题或矛盾得到解决,事件有了最后的结局,并以此来揭示故事的主题,回应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读后续写故事题型的命制基本是参照短篇小说的特点来实施的。情节是续写的关键,有情节的文章不可能是说明文或议论文,有情节的文章大概率是指类似小说类的叙事性文体(葛文山2022)。此类文体通常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人物、情节、环境”交织融合在一起,且承载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主题意义。
主题意义是故事的灵魂,每个故事都有主旨大意,或蕴含有寓意深刻的道理。换句话说,作者讲述故事时是有目的的,读者也希望从故事中得到一种关于生活经验的启发和思考,要么是人生哲理,要么是社会问题,要么是价值观念等,这就是故事的主题。情节的构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主题控制。故事是否有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取决于情节的安排是否体现前后因果关系、时空关系和情感关系等。读故事时,常会问“What then? What happened then?What next? And why? ”等,人物角色的选取也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的,故事人物的所做、所说、所想、所见、所感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并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即主题思想。也就是说,情节就是行动中的人物(Brooks & Warren 1971),情节发展的过程体现人物性格形成、发展与变化的动态过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一系列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是通过一系列行动体现的。人物的言行要与性格相吻合,否则情节就成了天马行空,合情合理就难以实现,故事的完整性和可信度自然就受影响(葛文山202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与人物、情节和主题结合,其作用体现在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所,突出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为故事发展作铺垫,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前途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故事的主题。
作为颇具特色的新题型,读后续写对于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是较难攀爬的一座高山。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畅所欲言,要写出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的故事是很有挑战性的;二是续写要受制于理解,读得不全面,不深刻,写的内容再多也只是语言的堆砌或者说是没有意义的套话、空话。
从主题的角度看,学生在续写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问题:忽略主题导致情节设计旁逸斜出,偏离故事主线或误读主题导致情节设计不合逻辑、违背前文设定的人物特点,淡化主题导致语言风格不符、情感基调不匹配等。因为主题抓不到、抓不准,学生在进行读后续写时很容易混淆写作目的,无意中大量使用了描写、解释或者是表达观点等表达方式取代叙述,但时态混乱导致读者难以看出过程和结果的区别——他们经常将续写呈现为说明文、议论文或混合文体。学生惧怕读后续写,因为每次考试时对主题意义的不明确成了读后续写严重失分的痛点。
读后续写文本意义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它的主题意义可能涉及人与自我,如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也有可能涉及人与社会,如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还有可能涉及人与自然,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宇宙探索(教育部2020)等,考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在考试有限的时间里,还必须有“书(文)读一遍,其义自现”的本领,但不少学生难以做到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导致续写时不能提供点题的信息,多余或冗余的信息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令读者无法读下去,过多与主题无关的信息,使读者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时甚至是文不对题,读后乱写。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能或明或暗传递作者的写作目的或主旨。例如,2021 年全国新高考I卷读后续写的文本标题是A MOTHER’S DAY SURPRISE。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个有时间、有人物、有活动内容的画面,也隐含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标题的表层意思是“母亲节的惊喜”,深层意义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及孩子对父母的感恩行为。“母亲节为妈妈做早餐”是文本的主旨大意,情节的构建围绕问题的解决而推进,即双胞胎詹娜(Jenna)和杰夫(Jeff)在父亲的帮助下成功做了一份给妈妈的节日早餐。通过对文本标题的分析,再结合所给的文本内容,读者能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并能初步确定文章的主题是“感恩”,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同时,读者可以根据标题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劳动最光荣,爱是不图回报的付出,懂得感恩是成长。
标题的拟定本身是人物塑造、情节构思、内容取舍的集中体现,所以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主题思想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分析并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读懂文章写作对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更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线和主题语境。
有的时候,读后续写所给文本并没有给出标题,需要在读后给它归纳出一个标题。以2022 年广东省广州市二模读后续写为例。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一位的士司机回忆20 多年前在半夜免费送一位80多岁的孤独老奶奶到老人院的故事。根据文本的时空线索和人物行为线索,即“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可以把标题概括为A free ride 或A special experience as a taxi driver 等,这样续写才有方向感,不至于偏离主题“人与社会”。“题好一半文”,标题读懂了,主题也明确了,续写自然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读后续写一般是记叙文,而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三大主题意义。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选取合适的角度,如人物角度、环境角度、情感角度等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通过情节展开叙述。要准确理解故事的主题,就必须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了解情节的前因后果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这样才可以发现情节蕴含的主题思想。以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二模读后续写为例(见表1):
表1
故事讲述两个孩子如何为公园筹集资金购买一种新型垃圾桶。他们合作分工、克服困难、懂得求助并善于思考,故事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写作目的是引发读者思考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其关心社会热点问题。情节推进包括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分析情节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主线。
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或一些揭示主旨、概括内容或传情达意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李香艳2017),聚焦文本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有助于提取文本的核心内容。关键词可以从标题里找,也可以从文本中找,关键句可能位于文本的开头和结尾,也有可能在中间或每段的主题句中体现,读后续写文本后所给的两句开头语也必定是关键句。聚焦关键词句,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提炼文本的主线和主题意义,为解构和重构文本搭建“脚手架”。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和主旨,续写才能前后呼应、意义连贯,才能让故事有整体性和合理性。
以2022 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阶段的读后续写训练为例(见下页表2):
表2
文本为记叙文。作者认为两件事情改变了她的生活:她的母亲和一个白色的塑料自行车篮子。通过一个自行车篮子的事情,母亲教会作者什么事情都要自力更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是珍贵的,体现了作者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教育方法。构建的主题是“人与自我”(Earn your bread with your sweat)。
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构建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和能力表现。主题语境不仅规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对主题语境和语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其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
主题意义是作者写作目的所在,也是文章的价值意义所在,主题意义的深浅决定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读后续写必须理解故事的主题。主题意义决定写作目的和交际意图,有了写作目的才有方向感,把握了方向,语言表达才能得体、适当和适度。
读后续写不仅是一种考试新题型,更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评价手段。学生的续写与所给短文在内容、逻辑、情感和语言等方面保持协同,其实质是完整表达文章主题的过程。
高中英语教师要基于主题意义的构建,引导学生解读语篇、挖掘文本主题、聚焦主题意义并作出积极回应,利用读后续写题型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与表达。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放手让学生通过以上所述策略自主探究主题意义并引导他们将特定主题与生活实际建立关联,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发展语言能力和多元思维品质,厚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