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纯 梁 琦
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培养技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中指出: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特定主题,由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综合运用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自主开展项目化学习,促使其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建构、交流和表达,呈现和展示最终的学习成果,实现学以致用、学用一体(教育部2022)。
项目化学习强调在真实、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要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杨志宏2019)。为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参加探究性、体验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深入生活实际,这加深了其对自我、社会、自然的认识,丰富了其成长体验。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指出:围绕课程内容,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根据认知特点,围绕语篇主题意义设计逻辑关联的多感官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体验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让英语学习真正发生(教育部2022)。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以教师的讲解输出为主,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今,英语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尚未得到有效调整。《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的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项目化学习,调整“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生围绕项目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落实主体地位。
根据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2008)的总结,项目化学习具有以下特点:学生作为中心参与对某学科核心概念与原理的学习;高度精练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对真实且重要的专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应用科技手段和其他关键的工具与技能;产出多样化的项目作品;采用基于表现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以某种形式互相协作。
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应以《课程标准》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理论依据,按照项目化学习的原则进行设计。下面,以“用英语演绎中国故事《木兰》”项目为例,探究初中英语戏剧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实践。
以《课程标准》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理论依据,以“人与社会”为主题范畴设计和开展的“用英语演绎中国故事《木兰》”的项目化学习,使英语课程和戏剧表演课程相融合,强调“从做中学,从学中得”,旨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
学生能在戏剧表演,即真实的情境中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有效运用英语。学生在自主阅读戏剧文本的前提下,基于教师指导,体验、理解和逐步内化戏剧文本的特点,语音的重要意义,语言表达的意图和态度、文化及情感价值,并通过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内化的知识和技能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舞台的布置、幕布的设计、服装和道具的准备、剧幕的分割和衔接、剧情的起伏和动静结合等,每一处细节无不彰显着英语戏剧项目化学习的独特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化地发展了语言和表演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提升英语学习效率和能力。
英语学科方面的子项目任务包括戏剧文本阅读和信息提取、剧本创编、语言表达评价等;戏剧艺术方面的子项目任务包括场景设计、道具准备、戏剧排练、舞台效果评价等。本项目为短课时学习(共8 课时),总体分为三个环节:项目启动前的准备——项目的实施(阶段一、二)——项目成果展示、评价和反思(阶段三)。
1.驱动性问题
《课程标准》提出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课程学习理念(教育部2022)。秉持这一理念,教师在设计项目化学习时,提出以下驱动性问题:学校将组织八年级部分爱好英语戏剧的学生参加杭州市英语戏剧大赛,选定的剧目是《木兰》,如果你是参加戏剧表演的一分子,你将如何创编并生动地演绎该剧呢?
子问题预设为:
(1)你能自主阅读,并发现戏剧的发展、冲突和起伏,提取有用的信息,在已有知识和技能、文化和情感背景下,进行文本的创编吗?(设计说明:让学生尝试发现语篇中事件的发展,辨识信息,并对语篇进行改编或创编,提升其思维品质。)
(2)你的口语表达能胜任戏剧表演吗?(设计说明:磨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使其以正确、自然、流畅的语音语调表达,根据重音、意群、语调、节奏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意义,表现人物的心理。)
(3)你会设计场景,准备服装、道具吗?(设计说明:让学生了解戏剧表演的基本要素。)
(4)你能生动地表演戏剧吗?(设计说明:突出戏剧的核心要素,即情节、人物、对话、动作、情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戏剧鉴赏能力,使其感受曲折和成功。)
(5)如何评价学习的过程,反馈学习成效?(设计说明: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以评价服务教学、反馈教学、促进教学。)
(6)如何处理项目化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目标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表演短剧的能力。通过本项目学习,学生能够:
(1)阅读介绍《木兰》的语篇,理解大意,提取相关信息,如剧情、场景、人物等,提升语言学习能力;
(2)依据所提取的信息,在教师辅助下,与同伴合作创编剧本,提升思维品质;
(3)根据原创英语剧本《木兰》,与同伴设计舞台场景、雕琢人物对话、探讨故事情节,跨学科体验戏剧表演的文化内涵;
(4)通过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的方式解决项目化学习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5)与同伴合作演绎英语戏剧《木兰》,录制演绎过程,参与戏剧评价,体验英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相结合的魅力。
3.活动安排(见表1)
表1
4.评分规则(见表2)
阶段一:阅读介绍《木兰》的语篇,提取相关信息,与同伴合作,尝试创编英语剧本《木兰》。
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研读语篇,提取相关信息,思考并交流怎样将《木兰》完整剧目浓缩到15 分钟,分出4 幕重点场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影视资料展示、“头脑风暴”等方式,激活学生关于《木兰》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让其思考并进行戏剧文本的创作。学生与同伴合作,从多维度(比较剧本台词、分析角色性格、探讨故事情节等)构建完整剧情,尝试用地道的英语创编《木兰》剧本。
教师提供的《木兰》语篇较简单,缺少戏剧语言的艺术性,无法体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全剧的创编需要学生丰富情节与语言。例如,学生在创编剧本第二幕时,注意“如何从人物对话上体现木兰与父亲就征兵产生的激烈冲突”的内容。
原语篇内容:
Mother:What shall we do? Our son is only eight years old.
Father:He’s too young.I must go.
Mother:You can’t join the army.You are too old and weak.
Mulan:Mother’s right,Father.You cannot go.
Father:I have no choice,my child.Every house must send one man to fight.
学生创编的剧本内容:
Act 2
A rainy day.
Narrator:Mulan’s family was in silence.Everyone was worried.Mulan’s father was too old and weak,the only son wa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What could they do?
Mulan:You shouldn’t have to go!
Mother:Mulan!
Mother:You’re a war hero.You have already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our country ...
Father:Our family can’t comply with the imperial edict!
Mulan:But how can you fight ...
Father:I am the father.It’s my place to bring honor to our family on the battlefield! You’re the daughter! Learn your place!
Mulan:So,you will die for honor!
Father:I will die doing what’s right!
Mulan:But if you still ...
Father:Silent! You will never know how cruel the battlefield will be! Have you ever seen your brother die right in front of you? And you ...
Mulan:Can you just let go of your arrogance?Even if it was just once?
Mulan steals her father’s sword and makes her mind to take her father’s place to fight in the army.
阶段二:确定原创英语剧本,构建舞台,排演戏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与同伴合作设计、构建舞台,体验排演过程(见下图、表3)。
表3
阶段三:演绎戏剧、录制戏剧、评价戏剧,体验英语在《木兰》戏剧中的运用。
师生共同布置戏剧场景,学生合作演绎戏剧,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与互动。学生录制演绎过程、观赏戏剧并剪辑视频,运用评价表赏析成果,感受英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结合的魅力。在演绎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语言自然、得体、流畅,情感流露真实,能让观众产生共情。学生能深度理解文本,有效解决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创编的剧本创新性强,舞台创造整体协调且流畅。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团结协作,能较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教师在项目化学习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随时观察、提问及与学生交流,评价、反馈他们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检视学生阅读语篇后产出知识的情况;观察学生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创作戏剧《木兰》的情况;观察学生排练戏剧的过程;观察学生在制作项目成果中参与演绎、录制和剪辑的情况。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收获与困难,并进行具体、针对性的指导。在项目化学习活动的总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学习评价单(见表4)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发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表4
本案例以“用英语演绎中国故事《木兰》”为主题,在英语学习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戏剧表演教育。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语言承载的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例如:学生通过阅读《木兰》语篇,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情节、感受木兰不慕名利、爱家爱国的朴素情感,树立淡泊名利、爱家爱国的正确价值观;与同伴合作创编英文剧本《木兰》,提升语言和思维能力,发挥学习潜能;在构建舞台、排演戏剧的过程中,体验语言运用与交流,感受团结协作共创英语戏剧的乐趣。在演绎戏剧、录制戏剧、评价戏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文化自信,提升思维品质。
在本案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创编《木兰》剧本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知识,在设计场景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与“古风”元素融入舞台、自发整合信息,培养文化自信。生动有趣的演戏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本案例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协同发展。
“用英语演绎中国故事《木兰》”项目化学习活动集创编、演绎、拍摄、剪辑于一体,把英语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起来,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如何创编和生动地演绎英语戏剧《木兰》”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和教师通过分析总结,收获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实施项目化学习,学生是设计者、体验者、思考者、主导者。当学生在项目化学习活动实践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耐心引导,提供各类资源和技术手段,给予其必要的支持,激发其为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而主动探索的热情,不可代替学生完成任务。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必须体现英语学科的特点,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开展,聚焦用英语创编和演绎《木兰》,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制作项目成果的过程中,不过于关注录制剪辑等技术性问题,而是更关注英语台词语音语调的表达到位,坚持立足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