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式构建教学中的“三学”

2024-01-08 12:44:22孟凡宁天津天津市蓟州区第一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24期
关键词:爱学三学会学

◇孟凡宁(天津:天津市蓟州区第一小学)

“构建”是皮亚杰首先提出的,指的是心理结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生和成长过程。探索式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地、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能力,形成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认知结构与能力结构。并且,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提供了启动和维持探索活动的能源,这种表现和学习活动的动力,就是学生“爱学”。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若没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质疑精神,他们的能力和知识仍然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所以说在探索活动中,我们要想办法做到让学生“会学”。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一个人的发现到小组的发现,并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做到“活学”。

一、创造探索情境,激发动机,使学生“爱学”

如何使学生“爱学”,这是一个所有教师共有的课题。对每一位一线教师来说,都是始终坚持、不断创新的过程。探索式构建教学是教师在探索式教学过程中,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选择恰当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有探索知识的乐趣,从而主动地“爱学”。

(一)以情激志,寓教于理

探索式构建教学,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出发,选择合适的激励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需求才有主动,才能对学生身心有塑造力。

情感是人对事物喜怒哀乐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要抓住学生情感的关注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以情激智。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事件的描述和情境的设置,创造如临其境的逼真感,以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位置”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自己看过的动画片、电视剧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各种领域等,是否接触过这个概念,又是如何理解这个概念的。也可以小组讨论总结,然后从中挑选合适的载体进行精讲。如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场景作为载体,提出问题:“喜羊羊藏在羊村中,灰太狼发明的探测仪应该怎样描述喜羊羊的位置才能帮助灰太狼抓到羊呢?”接着引导学生如何定义位置、怎样具体描述等,在增长趣味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增强探索意识,点拨思路,使学生“会学”

学生掌握知识、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固然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成果,但正如叶圣陶先生主张的那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真正的教学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

(一)主动参与原则

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获取知识采用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探究活动开始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意识形态,提供给他们学习活动的感知材料,经过启发引导、进行猜想和尝试、归纳、总结等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参与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抓住了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个关键。我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实验,我只提示学生,这是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启发他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把两个三角形转化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自主分析,探索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亲历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参与这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会学”境界的。因此,学生的参与原则是探索,是构建教学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促使学生“会学”的关键所在。

(二)渗透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有意识、有目的、螺旋式地再现学习内容,有机地结合知识教学,反复向学生渗透诸如分类与类比、集合与对应、归纳与概括等思想方法。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地感受并加深认识,促使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求得“会学”的效果。

例如在“追及”问题中,可根据对不同量的考察设置不同问题。具体如下。

“小明和小强跑步,小明速度是5m/s,小强速度是6.5m/s,小明在小强前30m,小强何时追上小明?”

“小明和小强跑步,小明速度是5m/s,小强速度是6.5m/s,两人6s时距离有多远?”

“小明和小强跑步,小明速度是5m/s,与小强距离50m,小强速度应为多少才能在25s 内追上小明?”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一题多解、一题简解、一题优解等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透彻理解掌握概念。激发学生分类比较,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所学知识掌握更加透彻深刻。

(三)渐近性与跃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设计的探索式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渐进性与跃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方案的设计要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这就要求多层次、有一定梯度地安排探索内容,循序渐进。

以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为例,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运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时,有学生质疑:如果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菜地或者平行四边形的小零件的面积怎么办?方格纸太小了,数方格行不通了!怎么办?这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新的适合所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此时,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并引导学生数出方格纸中另一个长方形面积,他们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高相等、面积也相等,由此朦胧质疑道:是否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一定关系?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动手操作,最后解决问题。这里有了前面的多次质疑,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发展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探索过程逐步地从无序趋向有序,就是说,问题探索的过程及其结果既要有近期效益(问题的解决),又要有远期效益(如探索过程体现出来的一些思考方式和思想方法),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探索过程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其中的要素就是转化。

我们应通过掌握学生情感前提特性和认知前提能力,进行探索式构建教学,从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使其“爱学”入手,在学生意识能动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获取新知的手段和方法,使其自己能逐步提出问题,探索新知。通过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促进学生自我组织学习活动,顺利形成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以真正做到“会学”。

三、点燃智慧火花,探索新知,使学生“活学”

在探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知识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能力,特别是发展创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身心整体得到和谐发展,让学生“活学”。

(一)“活学”是探索式构建教学的重要目标

探索是教学系统结构的动态性所决定的,教学情境下的各系统是不平衡的,学生的心理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探索式构建教学能使学生提高自适应、自组织、自调整的能力。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活动建立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适应不平衡的动态性。整个探索式构建教学过程都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处于能力结构最高层次的就是创造能力。小学生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勇于探索、渴望创造。教师就要在构建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多加激励、培育、矫正和启迪,在适当层次、适当时机,丰富和提高学生点滴的创造技能,点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使他们的探索活动始终指向正确的目标,真正做到“活学”。

(二)加大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引导“活学”

探索构建教学系统的开放性,要着重注意学生思维系统与环境的交集,还要注意开展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形成开放的课堂探索氛围,实现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头脑中各系统之间的交流开放,进而实现根本性的开放。

以不大于2n 的n+1 个自然数中必有两个互质的问题为例,探索中直接解决相当困难。启发学生分组尝试,有的学生便从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必互质的事实出发,把从1 到2n 的所有自然数分成n组,(1,2)(3,4)……于是便发现题中给的n+1个自然数至少有两个在同一组,此时,这两个自然数就是相邻的自然数,它们必互质。通过思维的开放,使问题在探索中得到了解决,创造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以知识主人的态度如饥似渴地深入探索。

(三)强化创新意识,鼓励“活学”

创新就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打破已有认知结构,形成全新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教学中的每一个探索阶段都要把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要位置。哪怕看起来十分荒谬,但只要蕴含了点滴创造精神,就要予以鼓励和提高。

例:求16,24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常用方法是短除法,得出1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48。

有的学生从探索学习中发现,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先短除以后,再把最后的商与原来的数交叉相乘,取其中任一个积。以上题为例:16×3=48或24×2=48。

又有学生得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用短除得出的商除原来的数,如上题:16÷2=8 或24÷3=8。

教师对以上新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向全体学生倡议:讨论研究这一结果的科学性、严密性,得出结论并提倡运用。

学生发现:分解已知数的质因数的个数越多,新方法越有优越性。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灵动性和科学性,亲身体验了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这是对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最好的体验,对新知识形成了最强的记忆,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创新。

(四)完善检测手段,促进“活学”

探索式构建教学中学生成绩的检测与评价,除了常用手段之外,还有个体跟踪观察、成绩的双轨测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条渠道。教学中每节课都提出些讨论型、综合型、多题型及结果不定的发散型思考题,每章都要求学生做全章小结,其中有知识结构小结、解决方法小结、思维自控小结等。期中期末时,还要求学生做全面总结,为实现“活学”打下基础。

深入的检测手段则看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平时就应大力提倡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共同探究问题。学习总结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重要手段,每章都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撰写学习总结,促使他们发现和思考,并对有独创性的学习总结定期展开交流,促进学生“活学”。

在这种探索式构建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亲历实践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探索到未知结论。当他们找到规律时,从未有过的喜悦会油然而生,求知愿望的自我实现,能使整个教学系统产生很大的共鸣。要引导学生“爱学、会学、活学”,由“爱学”激趣,“会学”明理,“活学”而创新。

猜你喜欢
爱学三学会学
乐教 善教 教有特色 爱学 会学 学有方法
——长春市第一中学学校特色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昆山市以“三学三小三结合”赋能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
学会与会学的辩证
甘肃教育(2018年17期)2018-10-26 11:30:20
小学英语学生的“爱学”和老师的“乐教”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会学
考试周刊(2016年55期)2016-07-18 23:09:59
教育就是爱的传播
Responses of Irrigated Winter Wheat Yield in North China to Increased Temperature and Elevated CO2Concentration
保育员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职业·下旬(2014年9期)2014-10-16 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