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形成机理及引导策略

2024-01-01 00:00:00武琦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形成机理引导策略大学生

摘 要:网络消极心态是网络信息时代一种具有消极倾向的心理状态,是个人在网络社会环境中受网络社会经历刺激产生的负面的认知、情绪、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具有其特定的形成机理,是个人价值认知、同辈群体交往、网络社会环境和网络公共事件等关键驱动力共同驱动的结果。利用多元化主体育人功能健全社会认知、探索多样心理教育模式合理调节情绪、建立常态化心态引导机制培育积极心态,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安全感和获得感,能够培育大学生网络积极心态,维护网络社会生态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形成机理;引导策略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uiding Strategies of Internet

Negative Attitud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u Qi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

Abstract: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Internet in the era of network in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tendency towards negativity,resulting from the stimulation of negative cognition,emotions,value concepts,and behavioral tendencies within the network social environment.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negative psychological state on the Internet is driven by individual value cognition,peer group interaction,network social environment,and network public events.Leveraging diverse mainstream functions to enhance social cognition and explore varie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ls for regulating emotions can establish a normalized mechanism for guiding mental states towards cultivating positive attitudes.This approach also serves to bolster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ty,security,and fulfillment while fostering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ternet and maintaining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within the network social ecolog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state on the Internet;the formation mechanism;guiding strategi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2]如今,网络社会作为社会基础存在方式,其衍生出的网络消极心态独具特点,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新风险、新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活跃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会因网络消极心态出现认知偏差甚至行为失调的问题。因此,培育大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理性平和的网络心态,是高校的重要教育任务,对维持网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内涵界定

探究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内涵是研究其形成机理、探索其引导策略的逻辑起点。

(一)心态

“心态”一词是“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核心词汇,它属于心理学范畴,张伯源、陈仲庚认为,“心态是一种心理状态”,[3]黄建钢认为,“心理”更多的是在影响甚至控制着“思想”,而“心态”更多的则是在影响甚至控制着“行为”。[4]从字面意义来看,心态旨在描述个体拥有的一种动态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个体的行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上看,心态普遍存在于社会中,虽受社会存在影响但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存在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二)网络消极心态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个体心态变化也愈发受网络社会影响。网络场域中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并存、非主流意识形态纵横、肤浅新颖内容交错,人际交往良莠不齐、网络圈层鱼龙混杂,这些都会使个体陷入一种难以自控的心态“陷阱”之中,衍生出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网络中产生的消极心态也将直接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言语失范、行为过激的现象。

(三)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

大学生群体具有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强烈的主体意识及娱乐化的生活态度,是网络空间的活跃群体。大学生个体消极心态在网络空间中聚合反应产生的群体消极心态即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也是大学生个体利益需求、心理状态、思想倾向和个人信念在网络层面的表现。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与其他群体的网络消极心态相比具有变化快、流动性强等特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缺乏稳定性和自律性,易冲动,自我约束力较差,当面对不道德的网络事件时,往往受到本能情绪的驱使,难以冷静思考并做出全面的道德判断,通常在网络空间中迅速发酵并“传染”整个网络社会,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更易产生消极情绪,对成长之路造成许多阻碍。

二、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形成机理

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形成机理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自动形成网络消极心态的过程,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影响,把握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形成机理也是探究其引导策略的重要前提。

(一)个人价值认知是内生动力

“价值认知是价值主体对价值目标、价值规范等产生的初步认识”,[5]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教育经历以及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选择。因此,大学生个人价值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对网络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如果个体价值认知偏向积极、健康的方向,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理性、平衡地看待网络上的信息,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网络中的挑战和负面情绪。相反,如果个体的价值认知偏向消极或不健康的方向,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心态。

(二)同辈群体影响是重要因素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有学者认为同辈群体是由年龄、地位、兴趣、爱好相似的人组成的非正式圈群,同辈群体是人社会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消极心态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具有资深的网民属性,同辈群体大多活跃于网络空间内,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心态易变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个性化兴趣爱好,网络圈层化交往为同辈群体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场所和相对固定的心理倾诉渠道,大学生通常会在自己熟知的同辈圈群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消极看法和偏激意见,以此寻求认同感。负面信息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信心下降、社会认同感缺失、过度自我焦虑、形成信息茧房等问题,最终可能转化为消极甚至逆反的网络心态。

(三)网络社会环境是客观原因

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是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形成的客观原因。大学生处在互联网发展迅速、消费主义与拜金主义蔓延、网络社会交往复杂、网络技术融入现实生活的时代,多数大学生不能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很难拥有独立思考和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不稳定、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网络消极心态。近年来,众多网络红人为追求“流量”,借用网络热点事件炒作导致网络空间复杂化、个体多样化及思想矛盾化,大学生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自信感下降、积极感消失、焦虑感提升、自我评价降低等,将网络消极心态映射到现实社会中,最终在矛盾与纠结中浪费自己的青春、在攀比与拜金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四)网络舆论发酵是外部推手

郝继明等人认为:“网络公共事件通常指的是围绕现实中的某个社会事件产生,继而在网络空间引起网民广泛讨论并形成强大网络舆论,甚至影响政府决策或造成重大现实影响的公共事件。”[6]网络公共事件初步暴露在公众视野并且迅速发酵时,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情绪判断、意见倾向会随即产生变化,若网络公共事件持续恶性发酵则会催生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网络公共事件一般从两方面对心态造成影响,一方面是事件本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负面事件包括损害公民利益、触犯道德底线、公众人物失德等,负面事件会向大学生散播焦虑,影响社会整体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舆论互动,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话题往往都有较高的热度并伴随激烈互动,网络舆论中的消极观点会在讨论的过程中以一种外部推力的形式对大学生网络心态造成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引导策略

引导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既对其成长道路起关键作用,又对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引导主体、引导内容和引导机制三方面采取措施,健全社会认知、调节个人情绪、培育积极心态,引导大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网络心态,打造理性平和的整体社会心态。

(一)健全社会认知,发挥多元化主体育人功能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的一种感知和理解,“社会认知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在某种意义上,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裁决、判断的结果。”[7]因此,健全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可以帮助树立正确价值观,抵制网络错误信息侵蚀,形成积极的网络心态。

第一,家庭搭建认知基础。在认知社会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离不开对其生活环境的分析,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基础大部分源于家庭,“杜威以略具乌托邦色彩的方式描述了理想家庭生活经验对于促进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参与能力发展方面所能够发生的积极作用。”[8]父母既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还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提升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逐渐养成理性平和、乐观积极和勤奋进取的积极心态,这都是提升子女社会认知的基础工作。

第二,学校调整认知偏差。我们通常认为传统的社会认知偏差指的是刻板印象与归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一般认为刻板印象是一种引导个人吸收信息的认知结构,引导个人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的固定看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特殊性,坚持基本原则和灵活示范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能力,调整认知偏差避免大学生形成焦虑、抑郁等网络消极心态。另外,归因理论是人根据某一特征或行为推断出其他未知的特点,并对其社会认知和行为造成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心理自信低,遇到一次挫折和失败时就会产生逃避和无助的消极心态,并且在网络舆论的加速催化下对未来做出逃避行为。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在暗流涌动的网络自媒体中保持清醒的社会认知,自觉抵制网络错误思潮的侵蚀,坚定理性目标和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

第三,社会推动认知成熟。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外部因素和个人认知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作用。其一,政府部门应重视对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引导,在社会层面增强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及法律制度的公正力,使大学生对政府及社会都抱有长期的信赖度和认同感。其二,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确立个体目标,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宣传树立社区榜样、学校榜样、社会榜样,将优秀品质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促使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预期目标。其三,文化作为社会心理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活动。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较高认可度,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主动用主流价值观约束和规范自己,推动大学生走向认知成熟。

(二)合理调节情绪,探索多样化心理教育模式

在马克思对青年工作的论述中和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年时期是自主意识增强的重要阶段,对事物具备特有的敏感性,同时,情绪不稳定性特征也较为明显。”[9]当前高校虽十分重视开展心理健康培育,但还未形成一个完善且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模式,还需进一步丰富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一方面,丰富心理培育课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进行大学生心理疏导模式创新,首要任务是要掌握疏导对象的心态及其变化,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10]来自学习、生活和社交方面的压力使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逐渐严重,网络消极心态频频出现,高校可以通过算法推荐和大数据分析,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门圈层、互动频繁的热点话题和争议性网络事件展开心态培育,达到更好的课程参与效果。例如,增加网络社交的真假辨别课,教会大学生如何辨别真假网络社交,开展调节焦虑心态的实践课程,传授大学生预防焦虑、停止焦虑、拒绝焦虑的方法,同时完善课程体系和心理疏导流程,通过心理治疗、家校联动、事后评估等方式提升课后跟踪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传授传统心理学知识,提升学生情绪调控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提醒我们,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从中探索教育模式的创新办法并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高校开展心态教育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智慧入手,传授儒家学派中“中庸之道”“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水平的差异,缓解、疏通焦虑和不忿情绪,帮助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自觉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衡。“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思想则是提倡大学生努力寻找个人责任感和生活的意义,消除焦虑感和不公平感。道家所主张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提醒大学生,任何事物都没有极端的存在,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往相反的方向展开,当代大学生都会在升学、考公和择业中迷茫,道家思想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现实困难和理想目标之间的矛盾,实现网络消极心态到积极心态的转变。

(三)培育积极心态,建立常态化心态引导机制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交往愈加亲密和社交媒体涌现,促使网络社会结构转型、网络空间互动紧密和网络消极舆论快速传播,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监测、提高网络舆论的处置效率、建立常态化心态引导机制对培育大学生网络积极心态极为重要。

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心态监测系统引导消极社会心态。公共政策部门和监管部门应该在制度规范方面加大力度,增加情感温度和检测强度。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研发的心态指数测量系统是通过情绪识别机器进行心理测评,测评结束后可以数据采集心态指数、情绪算法分析、心理行为分析进行智能、精准的心理数据分析。高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政府助力等方式运用人工智能心态监测系统,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极心态的监测和处置。该系统可以在刷脸进校、刷脸购物等过程中自动监测学生的面部表情并实时捕捉情绪变化,通过云数据计算得出指定时间段内某高校学生的整体心理趋势,做到更快、更精准地心态变化感知,经数据处理后上传给高校心理健康培育部门,以便进行心态引导工作。

另一方面,传播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心理汇聚效应、从众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11]传播网络积极社会心态即在主流媒体传播正能量的个人评论,扩散形成超越个人观点的社会集体观点,激发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态共鸣。面临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复杂心理效应,不仅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也需要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生态环境。社会心态指标中最容易影响大学生心态的是幸福感,官方媒体下的评论内容所体现的社会心态、同一圈层网友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社交媒体中与他人相比生活状况的差距、微视频中网络红人所传达的生活态度都会成为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因此,在网络空间传播积极网络社会心态可以提升社会整体幸福度和大学生幸福感,潜移默化中形成网络积极心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员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陈仲庚主编译.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4]黄建钢著.群体心态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王伦光.价值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7(6).

[6]郝继明,刘桂兰.网络公共事件:特征,分类及基本性质[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2):64-68、122.

[7]王小章.中国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8]刘长海.经验德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马振清.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59-72.

[10]梅萍.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疏导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沈建波.社会心态视域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4-29.

(责任编辑 陈润梅)

猜你喜欢
形成机理引导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3:20:54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
商(2016年24期)2016-07-20 13:36:05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考试周刊(2016年27期)2016-05-26 20:08:40
燃煤电站锅炉氮氧化物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