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陈春琴
[摘要]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家校共育下的劳动教育实践,促进学生适当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和自我价值,使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劳动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劳动中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家校共育;劳动教育;校本探索;策略选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学校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校要通过加强劳动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善于发现劳动的需要,分享劳动成果。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并相互配合,探索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模式,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感。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家校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家校协同共育下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加强沟通合作,让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家庭、学校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通过建全家校线上、线下联系制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劳动教育,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实现人生理想。学生在劳动中感受普通劳动者的勤俭、创新、奉献精神,掌握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家长作为学生的重要导师、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阵地,两者应紧密联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爱劳动、会劳动、善劳动三个梯度探索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策略。
一、创设劳动光荣氛围,使学生“爱劳动”
(一)悦宣传,强意识
为不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使他们领悟劳动的内涵,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劳动宣传。例如,在校内广播站专设劳动教育栏目,讲述劳动模范的先进典型事迹、分享劳动基地的劳动经验;利用校园宣传橱窗展示各班劳动基地的丰收成果、展现班级劳动之星的风采;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组织以熱爱劳动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评选最美劳动家庭等形式,形成学校推进、班级力抓、家庭配合的劳动教育合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并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设岗位,担责任
在校内设置“劳动最光荣”公益岗位,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内劳动,如承担各自班级中扫地、拖地、倒垃圾、擦玻璃、整理书桌、整理书橱等劳动;化身“清洁员”,承担校园清洁等校园劳动;在校园开放日,向家长发放校园参观记录册,内含学生的劳动情况,并对其加以评价,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在劳动中承担责任,在劳动中体验光荣。
(三)学雷锋、爱劳动
3月5日是全国学雷锋纪念日。为进一步营造劳动氛围,学校开展“3·5学雷锋”的专题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今年的3月5日,在大队辅导员的号召下,各中队少先队员们积极报名,带着扫帚、簸箕等清扫工具,齐聚新华剧场,各班家委会成员贴心准备了夹子、钩子、毛巾和长柄扫帚等工具,全程参与并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与努力下,下水道等死角地带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小小志愿者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用行动践行着热爱劳动和保护环境的精神。
二、构建劳动校本课程,让学生“会劳动”
(一)确定课程目标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树人、以爱育人为宗旨,准确把握劳动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劳动光荣、体会劳动价值、具备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最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更新课程理念
学校基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新劳动课程理念。一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注重勤俭、创新、奉献劳动精神的培养;二是突出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强化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环节,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三是注重劳动实践中创新意识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提升家校黏合度,增强劳动教育合力。
(三)完善课程内容
劳动课程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确定相应的课程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培养学生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中高年级学生要注重劳动习惯养成。以家政技能课为例,一、二年级学生要学会整理书包和书桌;三、四年级学生要学会洗晾衣服和整理衣柜;五、六年级学生要学会简单的烹饪和搭配营养膳食。
(四)落实课程实施
第一,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打破家庭教育的障碍。一方面是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中融入劳动,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阅读体会劳动的意义和精神,增强劳动意识。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劳动的开端》一文为例,此文的阅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认识到挖煤生活的不易、劳动的艰辛,更加理解“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的意义,体会到“做对人类有益的劳动,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另一方面,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学校通过每学期1—2次的教学,强化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交流学生的成长信息,帮助家长突破传统观念,建立大教育观,以增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
第二,在活动中嵌入劳动,鼓励家庭积极参与。明确校内劳动卫生区域划分,承包到班,并实时验收劳动基地成果。我校的劳动基地农耕园,是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重要阵地。在此之前,大多学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更不知劳作为何物。农耕园的开辟和使用,让学生们对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样的农耕规律也信手拈来。每到秋收的季节,学校都会开展“烹然心动我来秀”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大显身手,利用自己收获的果实为家人制作一道菜肴,并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记录,获得了家长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极大促进了学生们的劳动热情。就此,学校开放了家长课堂,邀请从事农业种植、园艺设计等职业的家长到校,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让学生获得更多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第三,在生活中渗入劳动,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忙做。为了让家庭更好地参与其中,劳动课程教师每周在家校通上发布家务劳动任务,学生按规定时间节点完成,并在每项任务完成后撰写劳动感悟。例如,“秀出学习小天地”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家长最为头疼的收纳问题得到解决。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始整理之路,平日凌乱的书桌变得井然有序,杂乱的卧室变得干净整洁,打造了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也让他们爱上整理和收纳。
第四,在体验中植入劳动,家校协作促进共同成长。我校坚持因地制宜的劳动教育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家校的密切协作下,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包括花卉园、果树园、家禽养殖区、农具陈列区等,丰富劳动体验内容。学校通过开展“大手牵小手,劳动最光荣”的活动,创新劳动体验形式,家长与学生的同频参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三、创优劳动评价方式,使学生“善劳动”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劳动教育评价应由教师、家长和同伴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借助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同伴互评等形式,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劳动。其中,教师作为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组织引导者,注重学生情感的触动,以激励为主,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用评价促进反思,发挥诊断调节作用;社区和家庭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以监测和督促为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评价主体上实现学生自主评价和教师、家长、小组评价的多元融合,成为对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尝试。
(二)评价内容多维化
探索建立劳动清单(见表1),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三个方面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教师、家长一目了然,使劳动教育评价指导有章可循。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劳动评价方式是实现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架和載体,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将评价方式加以直观和量化,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表、记录卡和成长袋。在评价量表中(见表2),注重学生日常劳动学习和实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使评价实施日常化和动态化。每次劳动实践活动都以评价记录卡的形式记录,包括自评、他评和收获。教师负责将学生的劳动照片、记录卡等装入成长袋中,综合记录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四)评价过程动态化
学校既要关注学生的各类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劳动学习和行为表现,特别是在各个阶段的点滴进步和变化,给予积极的正面评价,确保学生劳动实践的实效性。教师对于学生随手捡起垃圾、积极维护环境的行为及时表扬;对于主动参与劳动的学生,颁发表扬信,旨在树立劳动榜样,形成“向他学习我也棒”的良好班风。在实施阶段性评价中,每学期定期评选“劳动小能手”,班级以图文并茂、总结性的形式汇报班级学生的劳动情况,展示劳动照片、劳动清单完成情况、记录卡和劳动教育评价量表,充分展现学生的劳动风采。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家校共育下的劳动教育是一种高效合作模式创新,学校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优化劳动校本课程,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家庭要积极配合,树立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精神风貌,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靳大林.新时代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22(47).
[2]姜运玲.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的“乳山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