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琴
“周老师,‘百词竞赛的结果出来了,咱们班收获两个NO.1——满分数量年级第一,低分质量年级第一……”说话的是我的搭班老师——Miss Ge,一个踏实肯干、孜孜不倦的成熟教师。任教我们5班两个多月,她花费了很多精力,她执教的英语也逐渐成为我最放心的学科之一。
这次“百词竞赛”,是学校组织的一次英语单词大赛。历时一个月时间准备,以初一秋学期所有的英语单词为限,抽取其中100个,进行拼写、词义、词性、单复数的知识积累性默写,只要肯花时间,就有可能脱颖而出。然而,诸同学在100个单词中只对了6个!教学一向领先的英语老师自然是感到无比的苦恼,可事实上,诸同学的麻木不仁、不思进取,又岂止在学习方面……
暂且不提诸同学小升初考试语、数、英三科等第均为C,就在开学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就有同学私下反映,因为在网络游戏中与游戏玩伴发生一些口角,诸同学在班级群中扬言要和高年级章某约架,寻求“兄弟”保驾护航。一个月后的某个周末,又有家长在微信群中向我反映,诸同学被派出所民警带走了,原因是“误拿”了小区里别人的自行车……如此种种,不可悉数,也正是通过这次“派出所事件”,我得以见到诸同学的母亲,一个满脸凄苦的可怜人,也明白了她对孩子的愧疚——重组家庭,继父沉迷赌博,导致母亲没日没夜打工,别说是监督小诸学习和作业了,每天放学回家,家里连一盏灯都没有,更别提有热腾腾的饭菜。三年级前后,小诸就自己动手洗衣做饭,遇到继父运气不好,还时常听到些污言秽语,于是他估摸着时间躲开继父,过起了一个人的“自由生活”。
朱小蔓先生对教育生态始终保持着诗性的忧虑,她主张以人道主义关注教育现实,对一切生命充满善意,对所有的学生满怀期盼,对世界抱有温柔的怜悯、理解与共鸣,助力我开启了真正的情感教育之旅。看到小诸母亲脆弱又无奈的眼神,再联想到他倔强、落寞的神情,深深的怜悯让我尝试走进他的生命。
朱小蔓先生认为,病态人格或人格障碍者往往是在情感上出现了问题,才导致其不关心他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出现道德冷漠。正所谓教无定法,面对每一个独立鲜活的生命,没有理解就没有爱,而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面对诸同学这样特殊的学生,我们可以理解他对情感的淡漠和对孤独的习以为常,好像一只刺猬,因为内心的柔软和脆弱,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为了自保又不得不披上满身的硬刺,远远看去,硬刺好似是攻击的武器,可真正走近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遇到危险时的一种防御。
诸同学“事故”频发,在与诸同学“斗法”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要培养一个在“背光”的环境中成长了十多年的孩子,首先应当抓住他的“向阳性”,也就是道德上的自勉。所谓教育,是师生从真诚、平等和互信的心灵状态出发,在不断交流中磨合、碰撞和交互影响。我真诚地赞赏他胜于同龄人的独立生存能力,别的学生写作业的时间,他在为加班的母亲做晚飯,别的学生背书的时候,他在晾晒母亲前一天来不及清洗的衣物。他的家务能力是用他原本读书的时间锻炼出来的,他的自由散漫是他为了逃避家庭不幸而滋生出来的。想要他长得“拔地参天”,作为教育者,要包容他的弱点,理解他的困顿,重塑他的尊严,以情润心,从而涵养他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观,并使其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情感教育论纲》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教育者首先应成为情绪饱满、情感丰富而敏感度高的人,也只有自我精神世界充盈的人才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爱的能量体。因此,在与诸同学的交流中,我积极寻找并维护他对世界抱存的信赖、责任、快乐等积极的生命状态,通过真诚地体谅、恰切地表扬和适时地激励,不断发掘诸同学深埋的“闪光点”,并帮助他珍视自己的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就这样,诸同学在我“别有用心”的信任中逐渐安静下来,被批评了不再暴躁,欣然接受,主动承诺改进。直到那个冬日的午后——午自习的铃声响起,学生们都在埋头苦干、奋笔疾书,我欣慰于班级氛围的井然有序,正欲转身离开却瞥见诸同学如松了口气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拉上了他棉衣的帽子,拉紧拉链正准备猫在教室里“会周公”……我折返回去,见他把拉链拉得只留出鼻子在衣帽外,顺势就把剩下那部分拉链拉到他的头顶,他惊了惊,还没来得及反抗,我就抓着他的手向外走去,他有些迟疑和畏缩,我低声说“别怕”,他就紧紧握着我的手慢慢穿过小组之间的走道,迈出了教室的门槛。“你总说不读书就去打工,只要肯卖力气就一定能活得下去,但不论什么行当,要是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吃苦耐劳的决心,你真的能做得长久吗?”他顿了顿,没说话。“你说不喜欢妈妈因为忙而不见人影,如果你以后有了孩子,为了给他提供好一点的生活,会不会也忙着打工不着家,他放学回家会不会也看不到亮着的灯,吃不上热的饭菜,尝遍你咀嚼过的孤独和煎熬……”我真诚地看着他,他慢慢地平复下来,眼睛里闪现着隐隐的泪光。“老师知道你是个勤劳、善良的孩子,你是因为帮助妈妈做了很多家务活没休息好,才在课堂上犯困。但你不能因此耽误学习,那样就得不偿失了。”他默默点头。这次事件以后,他对学习的态度慢慢有了
好转。
生命,不管是从外打破还是从内打破,必然承受痛苦,而教育,是基于对生命尊重前提下的再塑造:从外打破,生命被外部势力推动或驱使,潜在的是对抗;而从内打破,激发生命自有的尊严,冲破麻木消极的惰性,才可能迎来成长。
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再局限于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越来越关注他们作为生命个体对周围世界的精神感受。因此,强化情感教育首先应当擦亮“情感之眼”,从广阔的生活原野中激活学生个体深处的情感体验,真诚地寻找学生个体需求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交集,进而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锻炼其情感调节能力,努力塑造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积极情感,进而形成完整且独立自主的人格。
轮岗很快结束了,我调回了原来的单位,但诸同学并没有因此跟我断了联系,每逢节假日他总会发短信过来,有时问候几句,叮嘱我照顾好自己;有时候跟我告状,班里×××同学物理居然考了个位数,远远不及他;也提出要来我的学校探望我……他说××同学上语文课时打瞌睡磕到了桌子,我就问他:“你呢?”“不瞌睡了,基本上能听懂,语文考了89分。”他侃侃而谈,虽然自嘲“上课讲的都是知识盲区”,我却从他的话音里听出了趣味,他终于在学校的求学生活中找到了值得努力的方向。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尊重其“善”,理解其“憾”,而其终极价值是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许多千差万别的生命,每颗心灵都拥有自己丰富曲折的世界,新时期的情感教育更应是一种自觉的情感活动,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以教育的温情推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唤醒生命本身美好的“善”根,让其生根发芽,散叶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