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
[摘要] 游戏是小学阶段学科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音乐游戏的融入能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牢、学得投入。小学音乐教学应当具有趣味性、创造性,教师可以从内容的安排、方案的设计、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融入游戏元素,从而让小学音乐教学在音乐性的基础上,既有实践性,又有创造性。
[关键词] 小学音乐;音乐学习;音乐游戏;游戏教学
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而这也是契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选择。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信息输出方式,在他们接受一定程度的音乐学习之后,除了借助音乐来进行信息输出之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肢体动作的自然表达。肢体语言要符合音乐的节奏、旋律,因此常被称作律动。研究表明,律动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学生在生活当中遇到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时,都会下意识地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去扭动身体,这就是一种原始而纯粹的律动。教师将学生在律动过程中生发出的认知与情感充分发掘出来,就可以为教学提供助力。游戏是促成音乐律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能激发音乐学习兴趣,调动音乐学习积极性,还能彰显音乐的表现力,体现音乐的创造性。
一、让音乐游戏富有“音乐性”
音乐游戏的“音乐性”是指,音乐游戏体现出音乐的“本味”,即包括旋律、节奏、曲调在内的音乐元素的总和,而这也是音乐游戏区别于其他游戏的本质所在。音乐游戏只有富有音乐性,才不会偏离方向变为单纯的娱乐,才不会因为过分关注音乐的游戏性而忽视游戏的音乐性。让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音乐游戏富有音乐性,本质上是为了让游戏与音乐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就会想到音乐,在学习音乐的时候也能自发地进行游戏表达。可以说,当音乐游戏具有音乐性的时候,就是音乐游戏能够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
时候。
音乐游戏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触觉、动觉,但更为重要的是,音乐游戏可以发展学生的听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质、节奏、旋律、结构等要素来开发、设计音乐游戏,以让学生充分置身于音乐游戏之中,感受到音乐之美,体悟到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音乐歌舞游戏、音乐表演游戏、音乐听辨反应游戏等。在进行音乐游戏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学习专注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比如,苏少版一年级下册的《小鼓响咚咚》,教师在设计游戏时,重点强调让学生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该歌曲,同时让学生学习敲击鼓的动作,掌握鼓点节奏。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音乐器材室的小鼓作为游戏道具,让学生在击鼓游戏中打出鼓点来为歌曲伴奏。在开展击鼓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一些附加動作:当歌曲唱到敲大鼓时,学生使出了大力气;当歌曲唱到敲小鼓时,学生则轻轻地敲。学生尽情地投入其中,不仅表现出大鼓低沉的音色,还表现出小鼓明快的音色。整个音乐游戏过程中,学生生动地感受到大鼓、小鼓的声音在音色、高低、强弱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通过开展这样的音乐游戏,学生认识到音乐学习中的游戏不再是单纯的“玩”,而是一种有韵味、有趣味的体验。也就是说,富有“音乐味”的击鼓动作既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音乐伴奏节拍,又深化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认知。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仔细地聆听音乐,感受到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相较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游戏起到了拓展学生音乐学习空间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因为音乐游戏让学生的音乐学习空间不再狭窄,使音乐与学生的天性充分交融。由此,学生的音乐学习就会更加自然,既有助于夯实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又可以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让音乐游戏富有“趣味性”
音乐游戏的“趣味性”是指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对音乐学习对象的情感集中,而这也是学生在音乐游戏过程中生成兴趣的一种体现。思想家席勒说过:“人只有通过游戏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游戏活动是学生音乐生命的感性表达,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音乐审美路径,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质。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快乐,还可以身心舒展,体会到一种“审美的自由”,体验到一种“审美的愉悦”。正是在开展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学习才能真正回归艺术的本真之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话题。无数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任何失去兴趣驱动的学习都是不可持续的。游戏天然就具有趣味性,音乐游戏不能因为音乐的加入而丧失趣味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音乐游戏要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亲和力。对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地感知、体验,真正做到具身参与。
比如,二年级上册歌曲《白云》,本课的教学如果仅从“听”和“学”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并且让学生能用音乐来表达这种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趣味性音乐游戏活动。具体的活动内容及趣味性表现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学生拿出一块薄薄的纱巾,并将它抛向空中,以此来表现天空中的朵朵白云。纱巾在空中飞舞,犹如天空白云飘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室外去观察白云的形态。回到教室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动感的、富有趣味性的游戏——闭眼想象白云是什么样子的?白云在天空中飘又是什么样子的?如此,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朵朵白云。他们从座位上站起来,在教室里动起来。有的学生说,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轻,飘飘欲仙,好像要飞了;有的学生说,自己好像遇到了习习的风,随风飘荡;还有学生说,自己好像从云朵变成了小雨点,要从天空中掉下来了。
这样的游戏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接下来的乐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呜呜”声表现月光下的云,用流畅的“啦啦”声表现阳光下的云,用短促的“哒哒”声表现变成了小雨点的云。音乐游戏不仅让学生领悟到乐曲的内涵,更让乐曲得到动人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课堂已经不单单是课堂本身,俨然变成了一出充满美感的“音乐剧”。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发现,一旦音乐游戏有了趣味性,其对学生音乐学习的促进作用就非常显著。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尝试运用音乐游戏的时候,通过自身的总结与改良,让游戏具有更强的趣味性。笔者曾经认真研究过这一现象,发现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一开始在进行音乐游戏研究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游戏的形式,所追求的是游戏如何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如何加强课堂上音乐知识的学习,这在无形之中会让教师忽视兴趣的重要性,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在音乐游戏中有所参与,但由于缺乏兴趣的驱动,导致学生在音乐游戏中的表现相对刻板,未能以兴趣驱动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结果自然也就不太理想。而后来,教师通过改良游戏的环节设置,关注学生兴趣的生成,音乐游戏教学的效果也就有所提升。
三、让音乐游戏富有“创造性”
音乐游戏的创造性是指学生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法、行为具有新颖性。音乐游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更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让学生的肢体更加协调,培养学生的律动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奇妙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学生也就会乐此不疲地投入音乐学习之中。他们会不断地变换玩法,尝试各种样式,进而对音乐学习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可以说,音乐游戏能充分彰显学生的本质力量,让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解放与舒展,让音乐课堂更有特色、更有
魅力。
乐于表现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游戏顺应儿童的这种天性,有助于发掘儿童的这种天赋。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游戏是学生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音乐游戏活化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开启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听唱层面,而是上升到实实在在的具身实践。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雁儿飞》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敢想、敢做”的模仿游戏。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學生尽力地用身体去模仿,尝试再现大雁在天空中飞翔、盘旋、扑腾着翅膀的姿态。在这样的音乐游戏中,学生不仅在模仿,更在创造,而且是一种极富个性的创造。有的学生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还试着改变飞翔的方向、角度、姿态。这样的一种游戏将无形的音乐有形化,将充满节奏、律动的音乐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也为后续课程的音乐游戏教学做好铺垫。
音乐游戏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认识到,音乐学习不只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过程,而且是一个自主建构与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不一定指向音乐本身,正如在音乐形成的过程中,音乐也可指向人的精神生活,所以当小学生在音乐游戏中进行有创造性的活动时,本质上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基于上述理论,教师就可以不断地变换游戏的形式,不断充实游戏的内容,让游戏的玩法更为多样,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发自身的艺术潜质。
综上所述,音乐游戏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掘游戏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能有效地助推学生的音乐学习。小学音乐游戏教学不仅要具有音乐性,还要具有趣味性、创造性,从内容的安排、方案的设计到方法的应用等都可以融入游戏的元素。可以说,音乐游戏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丰富
多彩。
[参考文献]
[1]郭艺.以游戏化教学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J].新智慧,2021
(32).
[2]刘志红.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20(06).
[3]周丽.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20(03).
[4]马英.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游戏化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9(14).
[5]周佳俐.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0(02).
[6]孙佳宾.论音乐创造思维中的哲学意识及其思想属性[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02).
[7]匡雅玲.小学奥尔夫音乐游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绿色科技,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