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小学主题班会育人实践

2023-12-30 07:53杜艳峰谭秀芝孟丽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主题班会农村小学

杜艳峰 谭秀芝 孟丽

摘   要:目前,县域内农村班会课更多关注的是班级的管理功能,存在主题迎检化、形式随意化、内容零碎化等问题,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忽略了育人价值。为强化班会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育人功能,本次实践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开发序列化主题班会课,构建积极心理学序列化班会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形式、共建家校社积极教育生态圈,努力营造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学习与生活,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主题班会;积极心理品质;家校社共建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3-0020-04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如其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所倡导的那样,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它把挖掘人的潜力和积极品质作为研究目标,有效帮助人们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我们的教育可以从关注如何解决个别学生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转向重点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这时能够有效引导农村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育人活动。序列化、持续性、体验式的主题班会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个性、优势还有行为方式产生新的认识;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成长的班级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快乐和成功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笔者下面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农村小学主题班会课中的实际运用进行论述。

一、积极心理学序列化班会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调研发现,目前县域内农村班会课更多关注的是班级的管理功能,存在主题迎检化、形式随意化、内容零碎化等问题,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忽略了育人价值。为了强化班会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育人功能,临西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集合10名教师组成志愿服务团队,一同开启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筑梦·强心”序列化主题班会课实践活动。按照塞里格曼等积极心理学家所设计的“认识—探索—运用”心理干预模型相关理论基础,作为学校序列积极班会课程设计的依据和框架,笔者设计了针对农村小学中高年龄段学生的“向上”版块序列班会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积极自我品质。结合县域实际,我们选取了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周楼小学,分别在四年级、五年级学生群体范围内开展了积极班会试点课程建设。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所选取的实验班级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项目周期为一学期,开设课程8堂,总计16学时。

通过全学期16学时的积极心理班会课程教學,学生可以系统地持续了解积极心理学理念,激发自身的积极品质。在探寻自己的个人优势、气质类型过程中悦纳自己,欣赏他人;通过掌握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的技巧,鼓励学生快乐学习,保持前进的动力;在了解成长型思维时引导学生对世界保持好奇,永远保持希望;在用积极心态应对各种压力主题活动中,引领学生将心理调适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来,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提升了农村班会课的整体性、专业性和育人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序列化班会教学形式

常见的班会课形式有侧重话题研讨和思想交流的课堂式,也有侧重活动体验和实践行动拓展式。基于序列化积极班会不同主题的特质及育人目标,我们引入了心理学团体辅导的教学形式,丰富了班会活动形式,使之更灵活、更具体验性,这一教育实践形式,收获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课堂形式

由1~2名团体领导者带领,将班级内同学划分成若干6~8人的活动小组,以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课堂教学通过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分享交流、艺术展示等多形式开展。在良好的氛围下,学生会放下防御,主动探索,在观察、体验、分享中了解自我与他人,学习新的观点和行为,最终把学习到的这一切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实现改变与成长。

(二)课堂流程

积极班会课一般由暖身阶段、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四个流程组成。

1.暖身阶段:通过心理游戏营造安全、信任、和谐的班集体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2.团体转换阶段:当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热身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就需要围绕活动主题选择游戏、歌曲、影视片段、小品表演等某一种形式,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学生的情绪和团体的氛围切入主题。

3.团体工作阶段:生生互动解决问题是这一阶段的重点,讨论是活动的主要形式。我们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验、思考,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换,真实表达、用心倾听、群策群力,研讨有效策略。

4.团体结束阶段:巩固小组辅导的成果。当这节活动课结束时,教师带领同学们回想一起做了什么,有哪些心得体会?也可以讨论今后的打算,对未来的展望等,引导学生把小组中的学习成果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真正的成长目标。

(三)课堂特点

1.抱持性。在积极心理团辅理念支持下的课堂规则,首先要设置一道心理防护墙,即制定大家都认同并遵守的课堂公约:不贬低、不评价、不限制,营造一个尊重、接纳、关爱的抱持性环境。让学生在班会课上感受到安全、理解、接纳与支持,能够真实地表达想法和感受,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让其变得越来越自信。

2.体验性。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其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通过积极建构,主动发生变化的过程。全体学生是学习和体验的主体带领者,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关注个体差异,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其在与同伴互动中,体验自己身心的变化过程,观察同伴的言行举止并获得感悟。通过真诚沟通,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产生情感共鸣,更深刻全面地认知、接纳、调整自我。

3.发展性。团体心理培训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把来自社会环境,来自人际交往的问题放回到类似的环境中去再认识、重新调整,既有针对性,又有实际效果。参加者通过团体辅导,在课堂上经历了积极地自我探索,并在与同伴真诚互动的过程中,学到建立充满信任的人际关系所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形成更加积极的心态和习惯,这种改变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学习与生活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把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这种注重积极因素和个体潜能的心理辅导方式引入到班会课中,可以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促进个体社会支持和情感连结,具有一定的优点和应用价值。

三、积极心理学序列化班会育人成效

积极心理学序列化主题班会课在周楼小学开展实验一学期后,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个别访谈的方式,对四五年级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自信程度、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对比研究。具体内容与结果分为个体和班集体两个方面:

对个体而言,在对比结果中可以发现经过一学期的班会课教学与心理引导,实验班级的学生对于生活满意度平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实验班学生的幸福感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平行班级。任课教师反映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实验班学生更加自信,性情更加愉快,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大幅提升。家长反馈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增加,较少发脾气和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对集体而言,积极心理品质具有迁移作用,具有积极品质的个体必定会对整个群体带来正面的影响。学生通过积极班会课堂的练习,学会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长处,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同学间的交往如同增加了润滑剂一样,关系更为融洽。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反映,能够明显感受到实验班级的学习与生活都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活力,集体凝聚力增强,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家校社共建积极教育生态圈

在项目实验初期,为了形成共同的育人理念,营造更为和谐同步的育人生态,保证班会的育人效果,临西县家庭指导服务中心把实验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和家长拉进了积极班会育人生态圈,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师圈层

实验项目启动前,学校对包括负责人在内的实验班所有任课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培训,让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了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认知和情感的双向流动过程,充满快乐、信任、成功和赞赏的课堂不仅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也是师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媒介。培训强调教师在注重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创造活跃、平等、愉悦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爱学、乐学”,还能使教师保持持久的教育热情和教学激情,使教师“爱教、乐教”。

(二)家长圈层

学校每学期开展两场线下“做积极父母,育乐观孩子”主题家长课堂,让家长明确积极心理学序列化班会项目实施的初衷和目的,认同并顺应优势教养的教育理念。成立“筑梦·强心”行动家长学习群,把积极班会的学习主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并指导家长在家中开展相应的指导,挖掘和放大学生在家庭中的积极品质。比如在时间管理主题班会课上,学生们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做了规划,制定了行动计划表。学习群内教师会提醒家长为孩子实行计划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在家庭中建立积极的情绪氛围,并在群里反馈孩子的表现和变化,相互交流,形成家校同心同力同行的育人同盟。

(三)社会圈层

每一项实验的开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发现仍有一些共性问题和困惑无法突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有相同教育困惑的家长、陪护孩子成长的教师、村委的乡贤、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专家以及县关工委和妇联的家庭教育志愿者代表组成了家校社育人“帮帮团”,大家围坐在一起,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各个团队站在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分享,剖析,提建议、说做法,最后达成共识。村委、家长和教师各自形成有针对性的积极育人环境建设的行动策略,营造出家校社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积极生态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经过在周楼小学四五年级开展的积极班会课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探索出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团体辅导形式引入农村班会课的育人模式。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成效,形成了积极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营造出以学生身心和谐成长为中心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积极教育生态圈,产生了很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

[1]万建琪.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小学班级管理创新性与实效性[C].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五),2021:298~302.

[2]樊富珉,何   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管相忠.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4,(06):11~12.

[4]曾盼盼.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21,(01):3~6.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资助课题“以积极心理学指导农村义务教育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0300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主题班会农村小学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