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理论探析

2023-12-30 10:13谢灿明刘晓月陈楚淘田浩梅
陕西中医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肠经经气津液

谢灿明,王 瑶,向 静,刘晓月,陈楚淘,田浩梅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结”在中医学中具有诸多概念,对于病机而言,多指邪气或病理产物的结聚。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可疏通经络、决血调气、祛邪外出,可应用于结病的治疗。“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出自《行针指要歌》,指主要病机为病邪凝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的四肢肿、便血、少腹肿满石水病、消渴、膈塞、水肿、喉痹等症,可以通过针刺膀胱经的大肠俞和手阳明大肠经属水的二间穴来疏导气血、调理肠胃、调节津液代谢。本文将分别从原文浅析、经络腧穴理论、标本气街理论、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五个方面探讨其选穴理论依据,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诊疗思路。

1 原文浅析

结,现多指结聚,同时也有凝结、联结、搏结、蕴结等含义[1]。陈璧琉《针灸歌赋选解》将“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中的结释为病邪蕴结在经脉中,阻碍了气血运行的现象,提出结病可在不同部位发作,因此表现出的症状多种多样。例如《素问·阴阳别论》对于一般结病曾明确地指出:“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膈;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认为阴经病邪多于阳经,病邪结于阳明经,易发生消渴善饥;病邪结于太阳经,易发生膈塞症;病邪结于太阴经,易发生水肿病;病邪结于厥阴经与少阳经,易生喉痹。本条所谓“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就是泛指上述许多结病,包括四肢肿、便秘便血、少腹肿满的石水病、消渴、膈塞、水肿、喉痹等症,可以由两个穴位来担当主要的治疗任务。“针着大肠泄水穴”中的“大肠”古人采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大肠俞,另一方面则是指手阳明大肠经的荥水穴二间。综上所述,原文泛指的多种结病可以取大肠俞和二间穴作为治疗穴位。

2 经络腧穴理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经脉与穴位密切相联。通过经络的内外联系,脏腑病变可反映到肌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相应穴位又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2]。大肠俞是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亦是大肠的背俞穴,是大肠之经气转输、聚结于体表之所在。《难经·三十五难》言:“大肠者,传泻行道之府也”。通降是大肠最为重要之生理特性,若大肠传导失常,可以出现便秘等症[3]。《循经考穴编》云大肠俞:“主脏腑邪热,大便闭塞,脏毒便血”。《千金要方》记载大肠俞:“主风……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疼强,或大小便难。”东垣云:“中燥治在大肠俞”。由此可见针刺大肠俞来治疗结病中的便血、石水、便秘等症,能发挥其疏调肠胃、宣导气血的重要作用。学者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古今临床选穴规律,分析发现大肠俞之穴位使用频次仅次于天枢与上巨虚[4]。佘天薇[5]发现电针大肠俞募配穴能调节功能性便秘大鼠肠道动力,增加大鼠排便量和粪便含水量。李慧等[6]运用针刺双侧天枢、大肠俞治疗功能性便秘,发现其疗效相对稳定。张婷等[7]研究发现脑心通胶囊配合大肠俞等穴位埋线对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独立生活水平。崔东等[8]研究发现针灸大肠俞等穴位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肠胃功能,显著控制其病情进展。由此可知大肠俞在调理胃肠、调节大肠气机方面功效显著。二间穴为大肠经的荥穴;阳经的荥穴属水,所以它也被称为大肠经的水穴;大肠为阳明燥金,二间穴属水,水为金所生,亦称为该经的子穴。实者泻其子,凡有关大肠经的各种实证,都可以针泻二间穴,因其具有特殊的功效。《针灸甲乙经》云:“多卧善唾,肩髑痛寒……喉痹如梗,目眦伤,忽振寒,肩痛,二间主之”。《类经图翼》指出:“二间主颔肿喉痹,肩臂膝痛,鼽衄齿痛……饮食不通,振寒伤寒水结”。这些大多是大肠经的循行路线上所出现的病变。有学者利用二间穴治疗肩周炎患者,发现对照组的治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9]。赵永华[10]独取二间穴,治疗肩周炎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杉本一男[11]发现针刺二间穴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可见二间穴在治疗痹症、中风等以病邪凝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为病机的病症方面疗效显著。综上所述,针刺大肠俞、二间可通过调理肠胃气机、调畅气血来治疗相关结病。

3 标本气街理论

“标”,《说文》:“木杪末也”,即树梢部分;“本”,《说文》:“木下曰本”,即树根部分[12]。经脉的标本,是在说明经脉上下相互关联,有本有末。经脉的 “标”,是指经气弥漫散布的部位,“本”,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13]。十二经脉都有其“标”部和“本”部。经气扩散于头面和躯干一定部位为“标”,集中于四肢部位为“本”。以此阐明头面躯干与四肢之间经气运行的上下关系[14]。标本理论阐述了人体头面躯干与四肢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了十二经脉经气的标显和本源之处,这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15]。十二经气流转不利,气血运行受阻,亦会导致结病的产生。头胸背之标部是十二经经气弥漫散布的部位,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一寸五分,为大肠经气汇聚于腰部的地方,属于背俞穴,位于标部;《黄帝明堂经》云大肠俞:“主大肠转气……食饮不下,善噎,肠中鸣,腹瞋面肿,暴泄,腰痛”。可见大肠俞善调脏腑经气。四肢肘膝以下之本部是十二经经气交接流注的重要部位,二间穴位于手指第二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属于五输穴,位于本部。《素问·五常政大论》云:“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始终》载:“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标在上,本在下,临床经常使用的配伍方法即为本部与标部穴位相配法,大肠俞与二间穴相配即体现了这一特点,两穴相配利于十二经气交接与布散,经气流转畅通,血液正常运行,则有利于结病的治疗。

“气街”指的是十二经脉经气聚集、循行的共同通路,这些通路如同街道一般,故名。气街分为“四街”,主要说明头胸、腹胫这些部位有经脉之气汇聚循行的通道,阐述人体头、胸、腹部联系的路径问题,从部位上与标本关系密切[16]。气街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同样会导致结病的产生。《针灸甲乙经》记载:“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大肠俞位于背部,体之俞,腑之应也。本穴内应大肠,是大肠之气转输、输注于后背所在地,也可治疗对应的脏腑病症。《备急千金要方》云:“大肠俞、八髎主大小便不利”。《太平圣惠方》提及大肠俞:“治腰痛,肠鸣,腹胀,绕脐切痛,大小便不利……脊强不得俯仰”。大肠俞调畅邻近脏腑之气机,利于血液运行,能治疗便秘、腹胀腹痛、小便不利等结病。

4 气血津液学说

中医学中,气、血、津液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17-18]。《灵枢·本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人体之气周流全身,若气的运行受阻,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出现气机不畅,继续发展出现气滞。血循行于脉中而周流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气推动无力,脉道不通,血液中痰浊较多或血液黏稠,病邪太盛,均会导致血行不畅,从而出现瘀滞。气血运行受阻,结病随之产生。孙震寰在《针灸心悟》中提及大肠俞可疏调肠胃,理气化滞。二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能行阳明经经气。《席弘赋》云:“牙齿肿痛并喉痹,二间阳溪疾怎逃”。《针灸大成》云二间穴:“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急食不通,伤寒水结”。大肠俞内应大肠,透过足太阳膀胱经与外界进行气血交换。两穴相配能调理肠胃,行气化滞。气行可带动血行,气血流畅,经络通顺则更可从根源上治疗结病。

津液生成不足、输布以及排泄出现异常,均会导致四肢肿、便秘便血、少腹肿满的石水病、水肿等各种结病的产生。《外台秘要》云大肠俞:“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喉痹,肩前臑痛”。《勉学堂针灸集成·大小便》提及:“大小便不利,大肠俞、营冲三壮”。《医宗金鉴》载:“大肠俞治腰脊疼,大小便难此可通”。石学敏描述大肠俞能通腑气、化湿滞、通经络。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经由大肠俞向外输膀胱经,外散之热沿经脉上行,冷降之液沿经脉下行,针刺大肠俞可调理大肠气机、润燥生津,并调节津液运行。二间穴,别名间谷,为大肠经荥穴,接受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本穴属水,有着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子午流注说难》:“二间乃阳荥水穴,金水相生,可针可灸”。因此,针刺大肠俞、二间穴利于津液运行,可治疗病邪蕴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的结病。

5 藏象学说

大肠为处于腹中的一个管腔性器官,主要生理机能是主传化糟粕与主津。《灵枢·本输》:“大肠者,传导之府”。大肠司传导,主变化。若在主传化糟粕过程中大肠机能失常,则会出现排便异常,如大便秘结或泄泻。当湿热蕴结于大肠,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大肠传导失常的情况。若大肠主津机能失常,津液无法吸收从而与糟粕通下,则会出现腹痛、肠鸣、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抑或是大肠津亏,肠道失于濡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19],便秘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20]。《圣济总录》记载:“便难,大肠俞、小肠俞”。《千金翼方》云:“胀满,雷鸣,灸大肠俞百壮,三报之”。大肠俞能通调腑气,逐秽泻热以生津液,诸症之关于大肠者,皆可取此以治之。二间为大肠经穴,大肠经气在此分清别浊,针刺二间穴可以使大肠传化糟粕,调节津液代谢的功能恢复正常。人体之津液通过肺脏、脾脏与肾脏的作用,输送至全身脏腑与形体官窍,发挥滋养濡养作用,其代谢后的浊液则下到达膀胱。膀胱中尿液的贮存和排泄,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若作用失调,膀胱开合失权,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或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小便不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1]。《素问·宣明五气》言:“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针刺大肠俞调节膀胱气机,有利于其正常行使功能。故针刺大肠俞、二间可以宣泄水液,调节津液代谢,则有利于结病的治疗。

6 小 结

综上所述,结病因发作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症状,但总病机为病邪蕴结于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大肠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内应大肠,有转输大肠经气、宣导气血、调理肠胃之功。二间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有疏通经络、调畅胃肠气血之用;标本部经气流转不畅,气街的气血运行受阻,易生结病。大肠俞与二间穴上下穴位相配利于十二经气交接与散布,气街得以畅通,血液正常运行,则有利于结病的治疗;气血津液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运行输布不畅,结病随之产生,大肠俞与间穴相配可行气化滞、推动血行、生津调津,气血津液流畅,经络通顺则更可从根源上治疗结病;另外,针刺两穴可调整大肠与膀胱功能,使其作用得以正常发挥。总之,此两穴相配可疏导气血、调理肠胃、调节津液代谢,故治疗四肢肿、便秘便血、少腹肿满的石水病、消渴、膈塞、水肿、喉痹等结病均有理论依据可循,可利用此二穴调节胃肠、通泄大肠腑气、宣导气血。

猜你喜欢
大肠经经气津液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人体经脉养生律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漫画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4)卯时:5:00—7:00大肠经当令
敲打出秀美颈部
大肠经畅通,人变美
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