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心与隐意的交杂:唐诗中的剡溪

2023-12-29 13:10李伟昊
文史知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剡溪仙气大禹

李伟昊

剡溪,由于吸引了许多诗人在此驻足并且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而被誉为诗河。在唐朝,有无数诗人向往能够在剡溪边“拂石卧秋霜”,就此归隐。可是,剡溪的风光除了让人向往隐逸生活,也同样有召唤人们应仕的力量。仕心与隐意在此地交杂,更加丰富了这条唐诗之河的韵味。

根据“浙东唐诗之路”的倡导者竺岳兵先生(1935—2019)的统计,唐代有几十位在诗史上留名的诗人在此隐居。其中包括因仕途遭遇崎岖而来此隐居的徐凝、张志和、严维,在此仙游的道士司马承祯、施肩吾、陈陶、顾况,还有僧人灵澈、灵一、皎然、贯休等。著名诗人刘长卿和灵澈、秦系等隐士常有诗信往来。那么我们不禁问道,这样一个地方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来此隐居呢?

当然是因为此地距离唐代政权的核心地带较远。也因此有几次大的战乱都未波及于此,吸引了许多人来此避乱。除了这一地缘因素以外,还有更重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的原因。初唐诗人宋之问曾在诗中写道:“越俗鄙章甫,扪心空自怜。”(《玩郡斋海榴》)这里就提到了“鄙章甫”的“越俗”。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根据成玄英的疏,“章甫本充首饰”,必须有“云鬟承冠”,因此也成了荣华富贵的象征。越人既然无所用之,也就自然表达了越人对荣华的蔑视,越地也就成了一块逃避荣华之地。后来,著名的东晋高僧、哲学家支遁在东南一带活动,又把玄学及佛道思想带到了这片地区。“刘阮天台”的故事又给此地带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再加上周边有许多具有佛教道教色彩的景点,如天台山、天姥山等,又让剡溪一直被诗人们认为是一个有仙气的地方。孟浩然在此游历时就曾写下一批有仙气的诗作。《宿天台桐柏观》中就有“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这样的句子。更有《寄天台道士》这样通篇充满道教仙气的诗作。诗人罗隐在他的诗作《寄剡县主簿》中提到“因君拟炼丹”,更是丝毫不掩饰满身的仙气。在《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礼拜》中,孟浩然说道:“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仿佛在此隐逸,便能洗脱尘世的纷纷扰扰;在此求仙,便能求得一片心灵的净土。

中唐时期,诗人顾况在《从剡溪至赤城》中写道:“灵溪宿处接灵山,窈映高楼向月闲。夜半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间。”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剡溪称为“灵溪”,称剡溪和“灵山”相接,鹤声、残梦、琴曲、洞天连接在一起,这片剡地就变成了一块有灵气的地方。诗僧灵一在《赠灵澈禅师》中说:“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正因此处有禅师往来,才更显禅意。这份禅意是静谧的,有一种身与浮云的闲意。薛涛《酬吴随军》中说:“支公别墅接花扃,买得前山总未经。入户剡溪云水满,高斋咫尺蹑青冥。”她的《送扶炼师》中提到:“山阴妙术人传久,也说将鹅与右军。”在薛涛笔下,剡溪与青冥竟然这么近。在历史上,也有王羲之换白鹅的故事,羲之换鹅的故事背后,也有不少道教的文化背景。既有人们想象中的仙气,又有相关的历史典故,剡溪果然是一块充满仙气的地方。

仙气,便是超尘出世之气。仿佛这块土地不沾染官场的纷争、利益的纠葛,这只是一块净土。这个净土一般的世界,也就是李白想要“拂石卧秋霜”的地方。诗僧皎然在《送禀上人游越》中写出了隐居剡溪的体会:

云泉谁不赏,独见尔情高。投石轻龙窟,临流笑鹭涛。折荷为片席,洒水净方袍。剡路逢禅侣,多应问我曹。

此处可以“轻龙窟”,可以“笑鹭涛”,仿佛果真是一片最真最纯的天地。

可是,剡溪却不是只有隐逸之气,想在这里隐居的诗人也常常无法真正安顿下来。这里还有一个景点叫作禹穴,禹穴让在这里的人注定难忘魏阙(“魏阙心恒在”)。禹穴相傳是葬禹之地。大禹作为传说中的上古圣王,曾为治水而三过家门不入,因此大禹成了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典型,也因此,大禹身上寄托了儒家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在儒家文化中浸润的文人无论何时也忘不了的元素,每每见此,就会回想起来。宋之问曾在此写下《谒禹庙》和《游禹穴回出若耶》两首诗,孟浩然也曾有“想到耶溪日,应探禹穴奇”(《送谢录事之越》)的句子。因为禹穴的存在,最适合隐逸的剡溪也有了一点让人不忘魏阙的色彩。崔词的《谒禹庙》较为清楚地表述了禹穴的这层意味:

惟舜禅功始,惟尧锡命初。九州方奠画,万壑遂横疏。受箓尝开洞,过门不下车。诸侯会玉帛,沧海荐图书。玄默将遗世,崇高亦厌居。耘田自有鸟,浚泽岂为鱼。家及三王嗣,殷囚百代如。灵容肃清宇,衮服闭荒墟。枣径愁云暮,松扉撤祭馀。叨荣陵寝邑,怀古益踌躇。

五代时期的钱弘倧也在《禹庙》中写道:

千古功勋孰可伦,东来灵宇压乾坤。尘埃共锁梁犹在,星斗俱昏剑独存。蟾殿夜寒笼翠幌,麝炉春暖酹琼樽。会稽山水秋风里,长放松声入庙门。

诗人们共同强调大禹的功勋,用诗写出大禹的煌煌功业的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抱负。剡溪景观中的这一文化元素往往又让人振作起来,不在隐逸中一直消沉下去。刘长卿在一次平定战乱的庆贺诗的结尾处写道:“已闻开阁待,谁许卧东溪。”这种把人唤起的声音本身就是贯穿在剡溪的气质中的。

猜你喜欢
剡溪仙气大禹
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探索
唐诗中的“剡溪” 地理意象分析
——以《全唐诗》为文本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修仙人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五字之碑·剡溪之音
仙气穿越吸尽时装镁光灯
唐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