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丽 常根宝
【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大思政”教育新背景下,地理教师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引导学生立德成才、立志成才,才可以真正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文章结合课程思政以及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结合课例,从课堂学习的角度对初中地理课程思政观念建构进行思考,讨论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初中地理;课例观察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2—0022—06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立德树人的途径,同时,课程思政可以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基础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年龄较小,心理尚不成熟,正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更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地理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自然而然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是必要且重要的。地理课程思政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历史使命,同时可以将地理学科价值进一步升华。“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如何将学科课程与学生终身发展、国家战略、国防安全相衔接,是值得地理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培养的重要性
1.地理课程思政推动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地理课程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课程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强化育人导向。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体现了地理课程对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少年的独特价值[1]。地理核心素养包括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化[2]。与课程思政中的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家国意识、家国情怀、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制度认同、文化自信等高度融合。
从课程观的角度和视域来说,地理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所以,地理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过去,教学紧紧围绕着本学科的知识和育人价值实施开展;现在,倡导跨学科的融合,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课程思政要结合本身教学内容并向其他学科学习,将地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出发点集中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学科可以发挥独特的学科融合作用,促进跨学科思政教育的实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就是地理课程思政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综合思维则与课程思政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相一致;区域认知涉及的热爱家乡、国家认同,更是地理课程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的关键内容;地理实践力倡导知行合一,与地理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劳动意识相吻合。总之,地理课程思政可以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2.初中地理教学与思政融合能强化育人功能。从学情上分析,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塑造时期,科学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初中学生尤为重要。地理课程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想教育当中的政治教育。初中生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国情国力、国家政策、国家安全等不了解,仅仅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很难形成系统的认识、本质上的理解。地理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生态文明、国情国策、绿色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自我成长、自我认识等,有很好的引导和塑造作用。
从课程内容设置上来看,初中地理整体的内容有认识地球、学会地图阅读等地理基本的学习方法,有海陆分布,天气与气候,世界发展与合作,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等内容。每一部分内容都与地理课程思政的培养相结合。比如,中国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涉及了中国疆域、地形、人口和民族、气候、河流,还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和能源安全等内容。对学生牢固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球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美丽中国和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等地理课程思政观念衔接紧密。这既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实物性,又体现了地理课程的现实性,还体现了地理课程的人文性,比如,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地,人地关系的协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等。
二、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培养路径探析
1.教师转变观念,做价值引领的传递者。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有观念上的转变,才能进一步为课程思政实施做价值引领。学科教育或者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是将科学知识文化与培养人有机统一。这个过程需要言传身教,需要潜移默化。再者,课程思政本身具有的特性,比如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等,都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树立、落实、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作为地理教师要深刻认知“经世致用”的学科价值,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厚植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立德成才,立志成才。在国家“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教师必须将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统一。中学地理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尚有不足之处,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以提升。首先,要加强教师专业水平的培养,在教学中,准确使用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其次,重视情感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爱国主义和乡土情怀的培养。比如,在八年级“中国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民族政策、一带一路战略、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的利用等与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安全以及国家现阶段的政策贯穿于课堂,主动探索地理课程思政的培养方法和实践路径。
2.挖掘课程资源,做课程思政的建设者。地理学科自然性和人文性交叉融合,其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生成性,为地理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教师要深度挖掘课堂内外的课程思政要素,用好各種学科资源、用好思政素材,使课堂教学卓有成效地落实课程思政。
综合梳理初中地理课程,教材内容涉及的国家、国际、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生态文明、自然灾害、乡土地理等,都蕴含着深刻的课程思政资源。地理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将未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深度融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挖掘和提炼地理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比如,依存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融入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相关内容。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作业布置以及考试测试,突出强调地理课程思政的培养,课程思政的潜移默化,课程思政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将地理课程思政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联系在一起,增强课程思政的目的性、策略性。
3.提升课程评价能力,做地理课程思政评价的先行官。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没有评价几乎等于没有实施,一切工作都是零。课程的实施需要评价机制来监督、检查、制约。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也不例外。要保证地理课程思政有序进行,落到实处,就必须进行评价,建立完备的评价监督机制。这种评价要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评价。地理课程思政的评价要综合性、多元性、多维度,更要具有真实性,还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地理教师要做转变评价机制、优化评价方式的先行官。地理课程思政的评价不同于平时以作业或者考试作为评价的传统教学,地理课程思政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各个阶段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树立地理哲学思维、国情教育、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制度认同、地理素养、文化自信、爱岗敬业等,落实地理课程思政。
三、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课例设计
1.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黄土高原》课例设计(见表1)。上好“时代新人思政课”,深挖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需要设计理念的更新、课程资源的重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对广大教师而言,是一场全新的挑战。整节课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体现了地理课程思政的理念。一是课程生活化,即通过真实的案例学习,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课堂富有活力。二是课程思政化,结合时政新闻和课本内容,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渗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育人价值。三是课程情境化,即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实验和建言献策环节,分析实际问题。四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信念的人。这要求包括自身在内的全体教师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各自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思辨中不仅掌握学科知识、提高核心素养,更要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打好人生的底色。
2.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黄土高原》课例观察与思考。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要素,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初中地理课程设置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可以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例如,《黄土高原》这一节内容,属于认识区域里面认识中国这一部分的内容,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区域,又是黄土文明的发祥地,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典型案例。黄土高原为什么会发生水土流失?涉及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与我们讲的认识全球、地球表层环境的自然环境联系紧密,人为原因则与人文环境关系较大。课程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逻辑性较强,较多地涉及了地理核心素养当中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在实验环节,不同的假设环境,验证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又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落实。整节课意图在日常地理教学中融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环境责任、生态文明、綠色发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安全战略。
该教学案例真实、生动、典型,通过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引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究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提出解决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再通过黄土高原变“绿”的案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统筹兼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因此,地理教师应寻找地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以此作为学科育人的着力点,使地理“课程思政”自然发生,兼具教学性与教育性。
课程既有隐性课程又有显性课程,常规的地理课堂更多是显性课程,而地理课程思政兼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隐性课程。初中地理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地理课程思政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又可以对学生成才成长起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振奋.聚焦核心素养,构建“有温度,有特色”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新变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13):06.
[2]朱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逻辑理路与创新价值[J].教师教育学报,2022(03):06.
[3]蒯正聪.关于地理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学),2022(02):21-26.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1150)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