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2023-12-29 04:44罗青
南北桥 2023年2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摘 要]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教融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向区域经济发展输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联互动,本文从产教深度融合的视角出发,在分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存在对接不够紧密的问题,表现为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结构不匹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层次不够深,多元主体之间权责关系不够明晰。基于此,本文将以产教融合为出发点,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针对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将中国从传统的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重要前提,而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支撑。

建设制造强国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高职教育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國针对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出台了相应政策,提出将全面推进产教融合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指导方针,通过产教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进一步明确要把产教融合融入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力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和结构能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经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表现为: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结构不匹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层次不够深、多元主体之间权责关系不够明晰。本文基于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中存在的问题,从产教融合角度提出增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1 产教融合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1 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提速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1]。因此,高职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支撑,能够为区域经济实现更快发展提供可能。与物力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不断开发的潜力,是组织中最具价值的资源。在我国,理论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本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却较为短缺。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力资源。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技能型教育,还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高职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高职教育培养技术专门型人才直接对接产业需求,有利于经济专业化。

1.2 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支撑

高职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区域经济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并制约其目标、教育内容及体制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进而影响着高职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备和师资力量,最终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结构还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会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培养市场所需人才。随着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也随之而变,这一信号正引导高职院校重新思考专业设置以适应经济建设需要。

2 产教融合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问题分析

2.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结构不匹配

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具有一种互动共生、协同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其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为导向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但实际上仍存在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热门专业扎堆的现象,并且还存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脱节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人才市场上人才的类型和层次与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不匹配,即人才链与产业链不适配。在这一困境下,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配置滞后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学科专业滞后于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造成了就业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窘境,对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发展来说都是一种掣肘。

由于体制安排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训的供给与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还不完全匹配。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的反映不够灵敏,对社会需求变化存在滞后性,缺乏主动研判和前瞻意识,造成专业结构与实际供需间的不匹配,专业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适应度不高的问题[2]。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机构的升级调整,对人才需求类型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得高等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各高职院校很难同时推进调整。

2.2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层次不够深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经济在生产、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并最终催生出连接产业与学校的一种单一的新的教育或产业组织形式,负责协助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以顺应社会生产需求的责任[3]。校企合作是知识与资本、专业与技术、需求与供给的结合,可以带来强大的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还存在落差,产教融合程度较低,存在产教融合却合而不深、校热企冷等问题,高校与企业合作层次较低且合作较难推进。

校企合作层次不够深有三个原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封闭,企业对推进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以及进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不健全。首先,高职院校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还是较为封闭的,引企入校的措施也没有彻底贯彻落实,导致高职教育未能与企业生产活动相结合,企业也未能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其次,企业没有正确认识产教融合对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的过程,并且高职院校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并不是很高,所以企业没有动力去推进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而只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与高职院校进行浅层合作。最后,产教融合是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的系统化大工程,但由于产教融合的财政拨付及奖励拨款政策不完善,导致校企合作缺乏保障。

2.3 多元主体之间权责关系不够明晰

产教融合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各个主体之间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因此,各主体之间应该明确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强化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感,形成合力共促产教深度融合。政府的利益追求是通过政策的引导,培养更多的经济建设人才,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利益取向是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以服务于自己的企业;高职院校的利益追求则是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学生,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在校企合作中,主体之间没有明确的权责界限,这就容易导致主体间存在矛盾。

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涉及的相关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各主体受到强大的利益驱动,加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权责机制,就会导致合作主体间存在责权不明、利益诉求不对等,从而导致产教融合过程中发生问题时出现责任推脱的现象,最终导致合作育人的诉求无法落实。因此,在协调各方利益时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权责机制和共同的利益追求来约束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共同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 产教融合下高職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建议

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共同利用资源实现互补,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深化产教融合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首先,高职教育应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以市场为风向标培养能够匹配产业结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次,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要深化与高职教育的合作,共同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队伍中;最后,从利益主体出发,建立多元主体的权责关系。

3.1 高职院校应优化专业布局

高职教育是深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它的发展与技术体系的变革、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同步的[4]。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下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机制,优化和更新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应用人才,使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相当,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总之,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有效应对产业需求[5],当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时,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应随之进行调整,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

3.2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产业转型升级指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的过程[6],因此,在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所需人才时需要企业的参与,以明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要求。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关键在于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设计、课程开发和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与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共同开设订单班、建立学徒制和见习基地等方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践共同体,让企业深刻认识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的贡献,与高职院校合作育人。此外,还需要政府在财政和政策上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实的物资支撑。

3.3 建立多元主体权责关系,明确主体职责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除涉及高职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外,还涉及学生、政府等相关主体。在推进产教融合建设时需要明确各内部和外部主体的权责关系,建立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和区域高职教育产业全面融合运行体系,保证产教融合的稳定健康发展,使相关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实现多方共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为产教融合的推进提供资金支持;高职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应建立专业预警机制,灵活动态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推进适应经济结构升级的专业建设;企业要积极反馈人才市场的需求,就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提供意见,还需与校内导师加强沟通,弥补高校人才培育的封闭性。通过多方主体的协调合作,共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为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4 结语

强化高职院校与产业界的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步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前提。在制造强国的战略下,高职院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更应该抓住发展时机,顺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代要求,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发挥技能型人才的优势,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应密,韦瑞瑞. 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4):103-107.

[2]若尘. 高职专业建设不要陷入“社会需求”至上的泥淖中[N]. 中国青年报,2013-08-05(11).

[3]周凯,宋嘉.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市场,2020(8):23-24.

[4]刘新钰,王世斌,郄海霞. 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度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78-185.

[5]谷中秀,华平.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8):34-38.

[6]王景利,张国忠. 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4):68-71.

[作者简介]罗青,女,江西吉安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