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丽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这里的表述将“治理现代化”与“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现代化”并列提出,主要强调“治理”与“管理”的不同。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跨越,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一个关键词的变化,是学校教育思想、管理理念的一场深刻变革。
长治市潞州区东街小学秉承“我能行”的办学精神,在“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办学理念和“让小鸟和雄鹰一起飞翔,让小草和大树一起成长”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全体教职工就班级、组别、年级开始了建章立制。一次次争执碰撞、一次次补充完善、一次次修订审核,《东街小学办学章程》《师德师风考评细则》《家校协同教育细则》《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等一项项制度破土而出。这里的土是“沃土”,是教师个人的见解,是团队集体的智慧,是师生共同的需求,也是学校发展的愿景。人人都是制度制定的主人,人人也都是制度的有效执行者,打通了制定与执行的壁垒,由对立面达到统一面最大化,以制度为引擎,助力学校高速发展。
但制度总有不能顾及的地方。作为重要补充,“德治”也应运而生,与制度约束并行不悖。“制度为前提、情感为纽带、服务为宗旨”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理念。在东街小学,无论是校领导对教师,还是教师对学生、对家长,都大力倡导“五多用五代替”。即多用微笑代替严肃,多用倾听代替命令,多用激活代替控制,多用指导代替指责,多用情感沟通代替批评训斥。“法”与“德”、刚与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具体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学校采用项目负责制,每个项目都有项目责任人,具体有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监控、活动评价。活动设计有主题、目标、流程;活动实施做好人员协调、环节衔接;活动监控有阶段目标、发现问题、整改措施;活动评价有目标考核、奖惩、总结提升。例如,学校每年的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校级活动,常做常新,皆得益于给予教师创新和学生潜能发挥的空间。项目负责制使各中层、科任教师甚至学生逐渐从只负责完成自己岗位任务的“单一角色”走向主动理解和融通学校工作任务的“双重角色”,即做好“责任人”与“合作者”,集聚了多主体的智慧参与,尤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整个运行过程中,要实现各项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个人和团队的执行力显得至关重要。
学校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刚柔相济,带给我们的启示:刚性的制度加柔性的管理,刚柔相济,促进了学校健康、阳光、持续地良性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思想导向下,学校充分利用独有的校史文化和厚重积淀,坚持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出教育的味道,激励每一位教师不辱使命、爱岗敬业、创新实践。
一是搭建多元发展平台,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团结力,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教、教之则优的师资力量。
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管理者,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手、帮手和推手。东街小学以“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为目标,依托“知·行”大讲堂,广泛开展“讲好教育故事”活动,全面树立正面导向,推动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新风尚;成立“知·行”读书会,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丰厚教师人文底蕴,提升其专业素养;创新周周大教研,一人一课一讲座,让教师从“输入”走向“输出”,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每位教师在关键时候都能拉得出、用得上、顶得住。
二是建立阶梯培养模式,形成名优教师领跑、骨干教师跟跑、青年教师追跑的团队前行方阵。
学校围绕“358”优师计划(即3 年站稳讲台、5年成为骨干、8 年形成特色),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潜质,确定分层培养方向,科学施策、一站式打造。“青蓝工程”实行导师制,通过导师的传帮带,引领青年教师在师德水平、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等方面高位起步、快速成长、脱颖而出;“培优工程”持续发力,从青年教师中遴选种子教师,指路子、压担子,多形式锻造培养,形成学科骨干梯队;“领航工程”借力潞州区各学科名师工作坊,充分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培养学校名师,为领航蓄力。
三是开展沉浸式教研,在不断学思践悟中强师德、精师能,获得存在感、幸福感、成就感。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确立“以问题为导引,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研究为中心”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坚持组内小教研和组际大教研相结合、研究教学与研究管理相结合、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相结合、“自转”“小公转”“大公转”相结合,开展沉浸式教研,为高效课堂赋能。根据学科、年段特点,人人参与研究,组内共同打磨,采用“集体备课-抽签上课-同伴议课-再次实践”的形式,组内围绕一个课题进行集体备课,一人初讲后再改再讲,一堂课讲遍整个年级,直到成为一节刻骨铭心的精品课例。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反思一点点,每天提升一点点,老师们在不断精进中拔节生长,真正受益。
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真正受益,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所在、精神力量所依。在学校变革的进程中,只有帮助教师发现自己获得的个人收益,教师才会主动地投入变革。
学校基于校园文化及核心价值,构建适合学生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从“自上而下的教学管控”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治理”,从“单一的教学优化”转向“多维度建构的孵化整合”,迈出了课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建设步伐,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从被动走向主动。
一是丰盈“学养”课程,厚植学生素养。
在“学养”文化引领下,学校加强课程建设顶层设计,进一步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三个维度思考问题,锚定“培育博学亲师、自主养行、乐于担当的知行少年”培养目标,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着力建构了“雅行”“悦读”“慧智”“育美”四维一体、“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以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雅行”课程以道德与法治为基础学科,研究开发了礼仪教育、我们的节日、父母课堂等拓展性课程。如礼仪教育课程要求学生上学、放学、课堂、课间、走路、进出办公室、与人交往等都要有明确的礼仪规范,上课时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是一种礼貌,课间主动给老师让路是一种尊重,同学间互相使用礼貌用语是一种修养。雅行雅言成为学生的共同礼仪标准,日涵月养,不弃不辍。
“悦读”课程以语文和英语为基础学科,研究开发了“1+X”阅读、英语绘本、汉字文化等课程。其中“汉字文化微课程”以教材为基础,精心挑选易错难写的生字,追溯汉字的前世今生,了解汉字奇妙的字形构造,理解汉字丰富的字义内涵,感受汉字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精神力量。
“慧智”课程以数学与科学为基础学科,拓展数学文化、数学实践、数学思维,开展科学实验、科学探究等实践性活动。如,以节日和主题活动为契机,跨学科整合,开展了“奇妙的落叶”“花好月圆情满中秋”“筑梦太空心向未来”等主题项目化学习。
“育美”课程以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学科为基础,拓展外延、整合课时,形成“基础+特色”课程模式。体育以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和山西省篮球传统校为依托,普及校园足球、篮球,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花样跳绳,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1 至2 项运动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身体、享受乐趣、调动激情、锤炼意志。美术课低段是泥塑和手工,中段是线描和彩铅,高段进行基础国画和水粉画,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校开辟种植园实践基地,以项目化学习引领学生全程参与种、管、收,结合年级劳动清单,从课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结合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是优化“学讲”课堂,彰显学生主体。
学校研究建构“情境问题式学讲课堂”,关键词是“学进去、讲出来、会运用”,以问题为导向,以“一案三单”为载体,即导学案、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五步”,即指导学生学习时让一步,解决学生问题时慢一步,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时退一步,组织课堂教学中停一步,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缓一步。全程自主学习体现在“五学”的学习要求上,即“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学生不仅站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主观能动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完善学生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教研室结合新课标要求,以“教-学-评”一体化建构为载体,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让学生知道该到达哪里,怎样到达那里;政教处发挥流动红旗的激励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将行为习惯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大队部尝试进行红领巾争章星级评价;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制定了学科综合评价方案;一、二年级改变评价形式,精心设计项目,进行了无纸化综合素质测评……学校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构建了以“人格自尊我能行,行为自律我能行,学习自主我能行,生活自理我能行”为基本评价内容的多元“学养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发展。
学生自主发展、真正参与,带给我们的启示:课程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评价是多元的;学生真正参与,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内部治理,加大协同参与治理的力度,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转换现代教育治理理念,推进学校主动变革,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