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容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发挥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但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客观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还存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落后等多种问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制定合理的写作教学计划,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评一体化”应用,建立互动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支持下的高质量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互动评价;小学习作教学
所谓的“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会什么”三方面的问题。在习作教学当中,教师应有“教学评一体化”的全局观,踏踏实实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才能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其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全面发展,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教师科学、有序的习作指导是确保习作教学顺利展开的支撑,它引领着学生完成习作,是推动学生写作水平逐步提高的重要动力。但纵观当下的小学写作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指导,而忽视了学生自我感受的开发、技巧总结的引导等方面,因此,小学写作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习作教学的目标。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究竟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哪一项能力,训练到什么程度,教师对此并不十分明确,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时经常出现想要面面俱到但又泛泛而谈的问题,指导学生“写什么”时,思路不够开阔,不能从多角度打开学生的思维,在指导学生“怎样写”时,缺乏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引与训练。这样上完习作指导课后,学生要么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中,要么绞尽脑汁拼拼凑凑一篇作文应付了事,要么出现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的现象。
二是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学、练、评之间脱节。习作教学中存在教师的所教、所评与学生实际所学、所练和教学目标关联度不高甚至脱离的现象。教师只注重习作指导,舍得花时间在“教”上,忽视“评”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么忽略指导学生评、改作文这一环节,要么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缺乏明确的评改方向,泛泛而谈或是“一刀切”。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制定合理教学目标,用“教”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落实
教学目标是有序开展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学评一体化”首先体现在“教什么”,即怎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筆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为例,探讨如何用“教”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
第一步,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制定的主要方向,特别是部编版的教材在单元导读里明确地写出了一个单元中的教学重点,教师在确定习作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落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第三学段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融合之后,教师可以得出如下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向:有感情地描写自己喜欢的物品。由此基于“我的心爱之物”所处单元的主题确定学生的写作主题,即“我喜爱的物品”。
第二步,教师可以用调查问卷、观察学生课堂问答情况、分析学生平时作业等方法梳理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细化。
在指导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之前,我设计了具有课程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习作的认识、当下的习作水平等。调查问卷题目如下:1.你认为习作是一件困难的事吗?2.你认为习作的重点是什么?3.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习作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能给出:1.稍有困难;2.重点在于真实情感的流露;3.可以在习作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之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得出结论: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有感情地描写自己喜欢的物品,唤醒阅读者的共鸣。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之前习作课的观察、提问等,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如有的学生在习作时容易出现“流水账”的情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目标中加入“尝试多种文章结构”等要求,通过教学目标的细化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利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
第三步,在依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变化,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想办法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辅助学生更好地达成本次习作教学的目标。
在指导《我的心爱之物》的习作教学中,我注意观察学生表现出的困惑: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并没有心爱之物,这时我在不改变写“物品”这一目标的前提下,把“心爱之物”由生活中的实物扩大为“在动画作品中寻找素材,有感情地描写自己喜欢的物品”。这个细微的调整关注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教师的“教”才是真正面向学生,“教”为“学”服务,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学”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落实
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利用多媒体、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方式,通过设计趣味多元的习作活动,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写作体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法和实践学习法,在写作之前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空余时间到社区、博物馆等调查“二十年前的家乡是怎样的”,以此让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或时代的变化形成直观感受,为习作积累素材。在实践调查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二十年后的家乡”演讲活动,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演讲稿分享给更多人,这样做一是可以达成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总结能力的教学目标,二是能够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走深走实提供助力。其次,学生可以采取情境模拟学习法。在情境模拟法的落实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基于对当下生活的观察,对“二十年后的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展开讨论。之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两个队伍,两个队伍之间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以此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与思路。这种新奇化的写作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得更加巧妙。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思维导图式学习方法,将自己所积累的素材梳理成一篇完整的主题作文。如学生可以将二十年后家乡的环境变化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延伸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治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卫生环境等多个模块,同时每一个模块还可以根据之前的实践所得,延伸出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两个模块,最后梳理成一篇完整的、可读性较强的文章,最大化学生“学”的效果。总之,“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更加贴切的评价,培养更多具有个人特色的新时代人才。
3.建立互動评价机制,用“评”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落实
互动评价能够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面向学生展开的片面评价方式进行优化,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表达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形成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时,首先是互动评价机制的制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依据写作主题制定互动活动,为互动评价机制的制定提供条件。如“你最想念的人”,学生和教师分别分享自己的故事,确定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全文构思能力等教学目标,在活动中落实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且因是互动活动,所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也可以穿插其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应用。在互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便可以共同开始写作实践。这种写作教学和学习方式能够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同一位置,不仅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能够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其次是互动评价机制的实施。在写作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便可以展开互评。如学生围绕自己的“发小”展开写作,教师便可以评价其珍惜友谊、情感真实等,之后,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教师的写作活动组织的质量进行评价,让教师看到教学的不足,实现教、学、评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除此之外,为深化评价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写作成果转发至家长交流群,邀请家长从学生的情感表达、书写态度、全文构思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拉近家校关系的同时,还能够让家长看到学生的成长。之后,家长可以与学生合作,将作文内容录制成朗诵视频,巩固学生表达能力,发布至线上社交平台,让学生从更多角度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也便于教师将“教学评一体化”更好地应用于写作教学,实现对互动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总之,“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借助互动评价机制将教、学、评三者串联,实现学生写作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是利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利于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利于语文课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制定写作教学计划,用“教学评一体化”实现写作课堂的高效开展,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制定互动评价机制,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全方位落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丽霞.基于”教学评一体”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22(39).
[2]曾惠兰.“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6).
[3]李君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H2022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