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派古琴的保护及产业化研究

2023-12-28 21:56:19王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产业保护

【摘 要】蜀地古琴文化源远流长,清代之后逐渐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琴派之一。现今,蜀派古琴的传承与学习者,已由原先的四五十人,壮大到了四五千人以上,这促使蜀派古琴的教学、研究和发展更需要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成都是蜀派古琴发扬的文化重镇,现今琴馆林立、青年琴人辈出,喜爱古琴音乐的人群庞大,在全国,蜀派古琴的听众素养及人才发展都有不可小觑的实力。迄今为止,大众对于蜀派古琴的人文艺术欣賞仅仅停留在看一场演出、买几张碟子、学习及购买乐器上,这一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并没有完全得到系统的保护及合理的开发。笔者通过蜀派古琴的保护及产业研究,对蜀派古琴在文创产业及城市名片定位当中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保护与文化创新能够共举,力求平衡。

【关键词】蜀派古琴;保护;产业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14—04

一、蜀派古琴的由来

蜀地古琴文化源远流长,汉代四川雅安的高颐阙刻有“师旷鼓琴图”、散落在四川境内各地的抚琴俑、关于文君相如、扬雄和琴的故事、杜甫、耶律楚材、“三苏”、文同、杨升庵及历朝历代留给蜀地丰富、完整的琴学史料,使得蜀地琴学文化丰富多姿、后期更是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近代,清咸丰年间张孔山在各地游历并先后在四川和湖北授徒,培养了众多琴家,得其传者主要为成都叶氏一脉、华阳顾氏一脉和绵州刘氏一脉,张孔山作为唐彝铭府中“清客”,与唐彝铭合撰蜀派代表性琴谱《天闻阁琴谱》;而另一琴家——杨紫东,早期得琴艺于江汉间,后归川传琴,与张孔山、钱绶詹等为友,在同一时期也为蜀地琴文化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文化式微的年代,他们将蜀地古琴音乐文化传承并发展的别具一格,形成了自我表达的特色。

根据宋代陈旸于1101年《乐书 ·琴声下》云 :“古人之论琴声,有经有纬有从……吴声、蜀声、齐声、楚声、度弦摘声、蹙臑抑扬声、调弦龊掠声、长弹掉搦声、楚清侧声……凡此二十四声为从声也……”[1]可推断出,宋代之前已经存在关于琴乐的多种地域性风格流派。在清康熙年间刊刻的《五知斋琴谱》,始见明确的“蜀派”称谓,而在查阜西先生记录下,清曹稚云之后始称川派。到了当代,蜀地的琴家们,有称“蜀派”,亦有“川派”“泛川派”一说,但追根朔源,依旧和清代留驻于四川的张孔山、杨紫东等琴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同地域的琴家,寻师访友、交游结社切磋,加之民风相近,在音乐理解和表达上相互影响并达成默契,随着时间的沉淀,即形成了琴派。由于琴派包含风格、传谱、代表琴家三要素,因此对应的成熟的琴派意识包含地域风格意识、师承意识以及琴家风格意识三个层面。[2]

二、蜀派古琴的保护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一提到古琴,首要谈论的就是对其进行保护?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社会落后,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缺失,古琴这项古老的演奏技艺几乎濒临灭绝,1937年,今虞琴社刊行了近代唯一一本古琴社刊——《今虞琴刊》,书中记录有琴人、琴谱、藏琴、学术考证等,展现了一代琴人的风貌与思想意识。1956年4月中旬到7月,琴家查阜西先生带领许健、王迪等人首次由官方支持对全中国古琴艺术抢救性调查,走访全国琴人98位,共收录了各地琴人327首琴曲的曲谱、录音,这次调查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作用。1973年后期恢复出现了一些关于出版物、唱片广播,但此时的古琴艺术离大众生活还是很远,2003 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才逐渐由一种“冷门技艺”的状态慢慢跃入大众视野。

至今,全国各地琴学交流频繁、琴事活动多彩丰富,各大音乐学院均设置了古琴专业,城市间个人经营的琴馆林立,古琴艺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互联网及交通的发展,文化互渗与大众传媒的多重影响,古琴艺术的地域性特色正在削弱甚至消逝。以蜀派古琴代表曲《流水》为例,现在流行的《流水》琴曲,大多出自张孔山一脉,但张氏古琴《流水》经过多次修改与演变,所传版本甚多,主要是第六段“七十二滚拂”的技法处理,已经和原谱本的指法有较大差异乃至错误,“滚拂”技法弹奏面目全非,演奏风格良莠掺杂,这即是我们迫切的将蜀派古琴保护一再提及的原因。

以下探讨我们对于蜀派古琴“保护”所需要切入的具体方式。

(一)建立规范的管理(官方与民间并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质决定了其存在是以人为载体的,它的存在依赖于人在特定时空中的肢体行为的复杂组合,这也就意味着它是处在历史、地域、人类自身三者不停的交叉变化之中的。[3]要做到蜀派古琴的保护,首先要建立起规范的管理系统。从蜀中古琴的历史、琴学、琴人、琴曲及琴器各个维度,对每个脉络的传承者、学习者、表演予与甄别,并给予合理的官方保护,促进传承者、学习者、表演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提升,并建立起促进古琴文化传承的机制。这种官方的“保护”,首先需要对蜀派古琴“传承人”的确立进行甄别。

萧梅老师认为:“就传承人制度而言,古琴这个项目不存在个体与群体的问题,但在传承人认定上,又存在另一个现行传承人制度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即传承人的级别认定问题。在传统中国农业社会中经过长时期传承,古琴和其他中国传统艺术一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在艺术形式,我们将这种区域性特征称之为‘流派。古琴、古筝等遍布中原大地的传统艺术,各个流派之间只有风格之分而无高下之别,那么如何来确定谁是联合国非遗项目传承人,谁是国家级传承人,谁是省级、市级、县级传承人呢?目前的传承人制度似乎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反之对流派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4]个人认为,官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确立是一种庞杂的、多元的、细致的,无法用一个单一统一的标准去量化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在翻阅2020年最新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条例中,要求:“参与评定人长期从事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掌握核心技艺、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培养了后继人才。”我们看到的这种评定方式更多是对于传承人“定性”的认定,而非“定量”的认定。所以,在进行“蜀派古琴”传承人评定方面,相关的保护单位可以邀请专项“非遗”项目的研究学者对“蜀派古琴”这一单一项目进行客观的专业性量化评价,可以具体到参与演出多少场、观众多少人、主持相关科研项目多少项,发表相关专著几篇、对外交流活动多少次等比较具象的材料支撑;同时,加入社会评价,这种社会评价通常需要包括网络评价、纸媒评价、社区评价、学校评价、服务机构评价等多元的材料反馈提供。

对于“蜀派古琴”这一非遗传承项目的支持,除了对“传承人”的评定,官方也一直通过“交流会”进行宣传的推广。首届“成都国际古琴交流会”于1990年举办,每五年一届,已经成功举办6届,现在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并与“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两者交融在一起。“成都国际古琴交流会”已成为蜀中古琴展示与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起到了广泛的传播与业界的促进。每次交流会举办均邀请国内优秀琴家及教学团队展演,活动不乏琴学论坛及斫琴展,受到国内外古琴专家的关注。

另外,2009年在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组织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学术研讨机构——四川省“川派古琴学会”,为地方琴学的延续发展起到了领头作用。学会目前吸纳会员单位36家,囊括川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古琴研究、教学、传播机构,是四川地区最具权威的古琴官方结社组织。

目前对于“蜀派古琴”官方确立和保护的具体措施,主要在于蜀派古琴各级“传承人”的评定和“成都国际古琴交流会”的筹办。更多全面的展演和学术前沿交流还是由四川省“川派古琴学会”、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专家、四川音乐学院古琴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及一些优秀的民间社团在肩负,在“蜀派古琴”的官方制度化管理方面,并没有完整的一套体制机制来对其进行统一化管理。我们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网页看到:“蜀派古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9年入选。项目保护单位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該中心隶属于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位。”页面随后即对“蜀派古琴”做了历史源流和介绍。对于具体保护措施并没有提到,所以,对于“蜀派古琴”这一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增加蜀中古琴文化知名度

(1)利用新媒体渠道重点宣传蜀派古琴文化,推广蜀派古琴在音乐、艺术、文化等领域的独特魅力。抖音作为流量巨大的短视频社区,已经成功吸引了6亿用户,根据抖音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抖音演艺类直播开播超3200万场,演出场次同比上涨95%,平均每场观众超3900人次。目前,蜀中约有15家琴馆在抖音进行“蜀派古琴”的内容推广。2022年,四川省川派古琴学会壬寅线上音乐会在网络平台“哔哩哔哩”成功举办,吸引366名粉丝关注,播放量达到4000多人观看,网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此外,亦有蜀派琴家参与综艺节目录制、地方部门旅游宣传片录制,有效进行了“蜀派古琴”的文化传播。

(2)加强蜀派古琴文化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邀请蜀派古琴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演奏者,为学生及社会公众进行蜀派古琴的教学及演奏。通过社区普及开设公益讲堂,通过中小学通识课程及校内基础托管服务推广蜀派古琴音乐艺术,长期开设蜀派古琴的基础教学。

(3)邀请蜀派古琴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演奏者,在全国各地举办蜀派古琴音乐会及文化沙龙等活动,为普及蜀派古琴音乐提供更多的机会。由蜀派古琴第六代传人曾成伟教授发起“家学·琴传”古琴世家音乐会全国巡演,在北京、天津、湖北、湖南、山东、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19个城市掀起了古琴风,提升了全国民众对于“蜀派古琴”的全面认识和了解。

(4)开展蜀派古琴文化的在线展示及互动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蜀派古琴展示、教学及互动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蜀派古琴音乐文化的学习中来。目前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蜀派古琴教学团队有成都古琴文化学会(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网络录课教学)、闻琴馆(利用哔哩哔哩平台进行网络录课教学)、青羊古琴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网络录课或者直播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蜀派古琴展示及互动的团队有曾成伟古琴艺术机构、九合琴社、得一琴馆、摩诘琴院等,也有四川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毕业生在抖音等平台专门进行蜀派古琴的直播互动活动,以上均为个人推广行为。

(5)利用影视媒体进行纪录片制作,以蜀派古琴文化为主题,制作纪录片,全面展示蜀派古琴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精心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国乐的侧脸》于2022年9乐开播,蜀派古琴第六代传人曾成伟教授受邀参与第一集《知音》的录制,分享了四十余年的习琴体悟,并就蜀派经典名曲《流水》中的“转团”“打圆”等独创性演奏技法进行了细致地讲解。《国乐的侧脸》拍摄工作在2018年启动,摄制组走访了四川、江苏、陕西、湖北、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多个省市,收集与挖掘遗落于记忆和文字的古老篇章,2018年11月,导演沙洛携摄制组到访曾成伟古琴艺术机构并取景采拍,镜头外的曾成伟老师讲述了巴蜀古琴绵延的历史以及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百余年的传承。

(6)在全国各地举办与蜀派古琴音乐文化相关的艺术展演,展示蜀派古琴文化在音乐、艺术及文化各方面的独特魅力;促进社会各界对蜀中古琴文化的认可,以及对古琴流派的保护热情。

2020年,由川音教授左芝兰老师编剧、林戈尔老师作曲的歌剧《卓文君》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古琴在这部剧作中,不仅作为重要的道具出现在舞台上,并作为了一个器乐声部与乐队有了合作,与管弦乐共同推进戏剧的发展。这部剧的推出,离不开与卓文君相关的邛崃支持。

2023年2月,曾成伟老师受邀为东方歌舞团舞剧《东坡》配乐,这是继舞剧《只此青绿》之后的又一力作,融合了中国传统诗词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元素。苏东坡诗书画琴无一不精,琴乐成为舞剧《东坡》音乐创作的必备,曾成伟老师演绎蜀派琴曲《秋水》,借琴走进东坡先生的精神世界。这部诗舞剧亦有眉山的支持。这样的跨区域、跨学科合作,推动了蜀派古琴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三)建立蜀中古琴音乐文化的数据库

对古琴流派的传承者、学习者、表演者的成果进行记录和收集,保护古琴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保存古琴文化的发展历史。目前对蜀派古琴进行数据收录的机构是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由朱江书和甘绍成教授依托于“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在2012—2015年对蜀中古琴艺术所涉及的相关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分类、编排和建档,建立了“蜀中古琴艺术资源多媒体数据库”——即“蜀中古琴艺术馆”,但是后期维护等各种原因,这个数据库的推广使用和数据更新尚待完善。

三、蜀派古琴产业化运营研究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概念,推广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蜀派古琴技艺

蜀派古琴的根是蜀文化,这片土地滋养着蜀派古琴音乐,隋唐赵耶利最早对琴乐风格有着评价:“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在网络发达的现代,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便利,如何保持蜀地琴音本色,进行保护性的传承越显重要。吴钊老师在《中国古琴艺术传统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一文中提出:首先要加强古琴传统的研究工作,明确其具体内涵及其与西方音乐艺术传统的异同,明确古琴传统原样保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做好其传承工作,培养出一批能原样保存传统的年轻传人。其次要明确“传谱”与“打谱”、传承与创新的界限,将琴曲“打谱”和新曲创作建立在忠实继承传统、反映传统的基础上。[5]

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蜀派古琴传承人培训,加强“蜀派古琴”传统技艺保护。此外,对于蜀中琴曲传谱和留存的历史性琴谱,如《天闻阁琴谱》《宝瓶斋琴谱》《稚云琴谱》等,以及蜀中琴人、琴事、琴器斫制等史料,作为蜀派古琴传承人及古琴研究中心,责无旁贷应该肩负起这方面研究和梳理工作。

(二)鼓励提高蜀地古琴斫琴技艺,增强蜀地古琴文化名片

蜀地古琴斫琴技藝可以追溯到隋唐,隋文帝之子杨秀,即蜀王,曾“造琴千面、散落人间”,由于蜀王的喜爱,蜀地斫琴名匠辈出。至唐代,很多贵族阶层都提倡造琴,如当过二十年宰相的李勉就“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筩为之,多至数百张”。古琴的斫制在当时已经空前发展,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他们所制的琴被尊称为“雷琴”。今故宫博物院藏有的“九霄环佩”“大圣遗音”即为唐代“雷氏”所造。或许因着传统的延续,今蜀地斫琴亦赫赫有名,何明威老师的“何琴”,曾成伟老师的“曾琴”,广受当今世人喜爱珍藏。我们期待更多的中青年加入到“斫琴”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当中。

(三)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市场调研,以了解市场需求,积极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蜀派古琴文创产品开发

目前大众对于巴蜀的文化了解,更多是通过美食,例如“火锅”,也可能是缘于“大熊猫”,对于文化事项的塑造,较多的停留在“生活性”表面,在文化内蕴方面缺少深层次的挖掘。个人认为,“蜀派古琴”深厚的历史底蕴及现今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确实担得起“成都音乐之都”——这一城市名片的推广和宣传,我们可以研发相关的文创产品,与“蜀派古琴”音乐艺术进行结合,通过文创产品将古老而又活力的音乐文化推至大众消费的前端。

(四)将蜀派古琴教学引入高校、小学,进行通识课程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6]重庆工商大学以南山书院为依托,成立了南山琴社,聘请古琴传承人兰滇军为客座教授,2013 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古琴鉴赏课,并免费提供古琴练习,该课成为每学期全校性通选课的“秒杀课”。此举吸引了扬州大学、北京大学前来参观学习。南山琴社现已在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主管、重庆市民政局进行了登记,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许可,这种程序上的完备是从事古琴传习活动的保障。[7]

国内虽然在各个专业音乐院校开设了古琴的专业培养,但是相对于“通识教育”,古琴艺术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的大学生一代,父母为60、70年代出生,这个时代人反而对于国外的钢琴、小提琴等艺术文化更加熟悉,对于中国最具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琴”,反而有距离。所以,在现代青年大学生中扫“盲”,普及性的了解我们民族器乐的精髓非常有必要。通过在各大高校内开展古琴“通识课”,让古琴音乐从庙堂走向大众,一方面响应了国家文化自信的号召,另一方面也是华夏民族千年文明延续的体现和表达。

(五)建立蜀派古琴教学行业的自律

目前四川省,除了成都以外,有绵阳、雅安、南充、自贡、泸州、达州等地进行古琴教学,很多二三线城市都缺乏古琴教学老师。此外,在整个教学环境当中,师资也是良莠不齐,影响了蜀派古琴的整体品牌和声誉。呼吁音乐家协会或者相关学会定期发布各地的执教老师,以供学琴之人甄别。

参考文献:

[1](宋)陈旸.乐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历史与现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7]朱冰清.髙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行机制研宄——以重庆S大学古琴传承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17.

[4]萧梅,杨晓,主编.非遗之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考察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3.

[5]吴钊.中国古琴艺术传统的传承、保护与创新[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

[6]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项目编号:xnyy2019020)。

作者简介:王婷(1983—),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四川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演奏硕士,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古琴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琴。

猜你喜欢
产业保护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祥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49:07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58:52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