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2016-12-30 17:53陈之林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台湾产业两岸关系

陈之林

[摘要]两岸经济往来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支点。近年来大陆积极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对两岸关系的持续稳定有重要的作用。台湾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确保龙头产业发挥优势的同时转变与大陆的分工合作方式,使得台湾产业转型成为可能。

[关键词]两岸关系;台湾;产业;转型

“习马会”后,两岸关系趋于缓和,经济交往更为密切,且大陆对此诚意十足。习近平主席表示,“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而2008年以来台湾经济受国际经济整体下行以及岛内相关社会问题影响,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急需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框架,台湾产业转型在所难免。

一、发挥优势行业的龙头作用

台湾发展经济多年,不断有新兴产业出现与壮大,并逐渐出现了电子科技产业、化学工业、金属机械工业三大优势行业。此三大产业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多元产业链,依托紧密的上中下游配合,注重产品实际功用,培养出不断追求更精细生产的特性,同时精进生产程序,不断压缩生产成本,均具有灵活的经营理念与严格的管理风格。台湾三大行业在国际制造业中享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同时也需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其应发挥好优势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彻底完成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2014年台湾出口市场中对大陆和港澳地区的份额占台湾出口的38.8%。台湾的主要出口对象集中在大陆、港澳以及东盟地区,这些地区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台湾的优势龙头企业应首先满足这些区域的市场需求。从地理位置上考虑,大陆在政策、资源、人力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台湾优势企业赴大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积极响应大陆对台招商引资的号召,到大陆开辟新的商业途径。目前,已在大陆投资的台湾电子信息企业已总数的50%,台湾整体产值的半数以上均来自与大陆的相关合作。而台湾石化产业受台湾本地客观因素影响,产业向大陆转移趋势明显。目前台湾石化产业的60%已转移至大陆,尤其是化学制品90%以上均在大陆投资。2010年9月11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及《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被签署后,一部分台湾机械制造业开始大幅投资大陆市场,在不同经济背景下成长的两岸机械产业互补优势,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

其次,积极参与建设两岸产业合作先行区,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近年来,各省市纷纷出台对台经济优惠措施,同时提出诸多产业合作先行区规划,为台湾优势产业提供了两岸产业深入整合的契机。“十二五”规划中亦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两岸经济区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锋作用,发挥福建对台交流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福建平潭先后建立了多个两岸服务中心,并且正在建立两岸信息技术问题研究机制,将“平潭两岸信息产业论坛”纳入海峡论坛框架,同时积极筹办平潭大学。可见,台湾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到两岸产业合作先行区,不仅有利于开拓广大的大陆市场,同时在核心技术、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都会得到提升。

二、改变与大陆制造业的分工合作模式,共同开发自主核心技术

台湾与大陆的制造业合作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两岸产业分工以垂直分工为主,即台湾生产上游产品,如生产零组件及半成品;大陆生产下游产品,如装配制造成品,这样就明显存在利益分配不均、产能结构不合理等弊端。然而,随着大陆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大陆制造业正改变以往“中国制造”的形象,转而纷纷升级,向“中国质造”迈进,传统的两岸制造业分工模式已不再适应历史的需要,两岸需要重新确立制造业的分工合作方式,共同分享大陆经济转型红利。

(一)将分工模式由“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为辅”向“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为辅”转变

不同于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包括上、下游产业联合投资和“中心(厂)一卫星(厂)”、“下游产品一上游产品”相捆绑两种投资方式,是将台湾的一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生产甚至整个产业链转移到大陆所形成的水平状两岸产业分工模式。2008年前两岸制造业还是以单一垂直分工模式为主。2008年后,随着两岸经济贸易交流的日趋频繁,水平加工模式越来越受到两岸制造业的欢迎。以台湾鸿海科技集团为例,其下属富士康科技集团早在1988年便开始投资大陆,多年来始终坚持扎根大陆、首重科技的投资理念,提出了“扎根中国,运筹全球”的战略口号,由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由西南到中南再到东北,富士康在大陆共建立了35个科技工业园区,甚至将企业总部搬迁至深圳富士康龙华科技园。企业规模亦逐年扩大,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亚洲之星”。水平分工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整合两岸优势资源,避免经济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这也是目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然模式,具有历史必然性。

(二)整合两岸中小制造企业,鼓励沿海地区开展制造业承接工作

两岸经过多年的密切合作,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果。然而目前两岸企业集群层次普遍较低,规模较小,发育不够成熟,制造产业集群效应不够明显。作为对台贸易的先锋,福建省有必要在ECFA的整体背景下,构建两岸制造业整合机制,如人才引进机制、政策协商机制、运输通信机制、市场营销机制等,抱着“两岸一家亲”的合作理念,形成两岸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分工体系。而这一点,在台湾不仅获得中国国民党的大力支持,更是罕见地获得了最大反对党——民进党的认可。2014年民进党内部报告中,承认“‘台湾接单、海外生产的运营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台湾企业之主流。根据‘经济部的‘外销订单海外生产状况调查结果,台商在2010年海外生产比例已超半数,达50.4%,2011年又提高至50.5%。而在中国生产的比例,2010年为43.8%,2012年达50.9%,总金额为9976亿美元。其中9成以上的生产地位于中国。”同时提出“台湾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国际性的责任性商业行为标准,提高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在规范产业整合机制的同时,大陆要做好对台高新优势制造业的承接工作。吸引台湾相关制造业向大陆沿海地带转移,共同提升两岸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引导大陆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大陆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三)鼓励两岸共同开发、研究核心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产业核心技术在技术领域起着关键作用,能否获得核心技术关乎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甚至关乎行业的兴衰。我国台湾地区始终瞄准世界知识经济潮头,从本地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制定的发展策略既具现实性,又具超前性。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民间投资等措施加大科研力度,确保该行业始终具备竞争力。这些先进的产业发展思想和做法均值得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大陆学习。目前,两岸已有少数企业将拥有核心技术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如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双极变频压缩机的研发及应用”项目汇集了格力的最新技术成果,拥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技术、市场双丰收,2012年营收便突破1000亿元。然而更多的中小企业依旧处于核心技术圈外围,需要“由外及内”进行升级。一方面,两岸应集中力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吸纳引导民间资金参与风险投资,鼓励相关技术企业开发、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注重管理团队的建设,具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发具有特色的产品,避免核心技术出现嫁接交易、产业化开发、新项目开发三大类失败诱因。

三、结语

在当前全球经济体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环境下,台湾产业转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其又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高度契合,对两岸关系持续和平稳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台湾应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主动改善两岸加工模式,与大陆深化合作、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完成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

猜你喜欢
台湾产业两岸关系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