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2016-12-30 17:19韩淑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高校辅导员

韩淑华

[摘要]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作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就业难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群体中每一位成员以及他们的家庭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高校辅导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特征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进而针对这个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展开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以期能为他们从学校转向社会提供更多助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

就业是高校毕业生的重要目标,在就业日益严峻的社会,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碰到不少障碍,辅导员的作用尤为关键。

一、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类型

(一)家庭贫困毕业生。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据了不小的数额,小部分是城市中的失业或下岗的低收入家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压在这些学生和其家庭头上的大山,为了完成大学学业,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兼职。因为贫困,因此不论是家人还是学生本人,都迫切希望通过找一份好的工作从而改变困窘的现状,对于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他们来说,没有良好的人脉,没有坚强的后盾,甚至没有“懂行”的就业指导人。这些都是这个群体竞争力低下并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

(二)女性大学毕业生。女性地位的提高间接使得女大学生人数增加。但是客观来说,强大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得女性依然是弱势的一方;从主观上看,由于社会、家庭、心理和生理特点导致许多工作不适合女性从事;此外,由于哺乳、照顾小孩和家人的繁杂事物多为女性从事,也使得她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在就业市场上,女性求职者面临着重重地困难,性别限制比比皆是。就算表面上一视同仁,但是“男士优先”依然是招聘单位心照不宣的共识。所有这些让部分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三)存在缺陷的毕业生。所谓存在缺陷,既包括生理缺陷,也包括“外显”(身高、五官和气质等)不好的学生。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有生理缺陷的考生也能和普通学生一样享受高等教育,更不用说那些只是“长得不好看”的学生了,然而,教育过程的公平并不能促成教育结果的公平。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跨入“人才市场”任人“挑三拣四”、“横挑鼻子竖挑眼”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这些“不足”,他们遭受了太多的嘲笑和白眼,导致他们敏感、缺乏自信。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一是不敢尝试,二是一旦尝试遭拒,很有可能自暴自弃,焦虑不安。甚至有的学生抱着“国家就该照顾我”的不良思想,稍微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甚至自虐或报复社会。因而,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也是势在必行。

(四)有心理问题的毕业生。生理健康支撑着人们进行各类活动,而心理健康是人正常参与社会的保障。因此,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和竞争,他们的适应力和自理能力不足,甚至有些偏激,而就业的压力不可小觑。一旦结果不如他们的预期,就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现象,比如出现迷茫、无所适从、破罐子破摔等问题。一旦学生的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适当的疏导,将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困扰,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其就业中的巨大问题。

(五)学业困难毕业生。学业困难是指学生成绩较低,甚至考试不及格,有的甚至拿不到毕业证或者延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是学生本身客观存在学习困难;而是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不努力;三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不当。这些学生有的根本无法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连和同等学历的人竞争的资格都不具备,还谈何“好”工作;有的学生就算勉强低空飘过,得到了毕业证书,但是成绩单密密麻麻的"60分”也让用人单位望而却步;此外,薄弱的专业知识、匮乏实践技能也没有办法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如若再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他们不仅没有竞争力,甚至连“敲门砖”都没有。

(六)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毕业生群体。人是群居动物,必然要与人交往,不论从事何种职业。这些同学要么是性格内向,寄所有心思于书本的“读书人”;要么是醉心书本的“书呆子”。较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现实缺乏关注,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书本毕竟高于现实,“纸上谈兵”只能以失败告终。在找寻工作之前,如若不能对社会和职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则何以取胜?此外,人际交往能力是招聘单位较为看重的一项指标,一个能说会道的毕业生往往更得用人单位“青睐”,而内向、胆怯、孤僻的毕业生由于不善言辞而与工作一次次失之交臂,从而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也由国家分配变成自主择业。而那些特殊毕业生群体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尤为凸显。

家庭贫困的学生很多人上学是凭借国家“助学贷款”,一旦毕业,就必须开始按期归还这笔贷款,且还有利息。而在找工作期间也不可避免地在吃、行等各方面有花销。此外,由于退休年限延长且岗位有限,而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与岗位根本不成比例,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理想工作岗位”了。因此,那些优秀的毕业生都未必能找到工作,对有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更难。

女性毕业生难以就业,主要原因是对市场缺乏关注,希望获得安稳的“铁饭碗”,既要稳定、有编制,又要工资高,离家近等。对于一些民办学校、企业根本不削一顾,只关注正规部门。这样的就业思想让女性就业道路蜿蜒曲折。

优胜劣汰“似乎是不可违背的原则,用人单位自然不会放在好的不要而要差的吧。因此,对于有缺陷的学生,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在就业单位设置相应指标,增加他们的就业岗位。此外,也需要学生本人学会承受和调节各种压力,培养越挫越勇的精神,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三、高校辅导员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指导

在大三的时候,可以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一般来说是通过访谈以及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或者民主评议的方式来确定名单。当然,这个档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划除式”的,即问题解决的学生的档案就可以撤销,而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就业困难问题的再随时加入。当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档案经手的人越少越好,最好是保密的,只有辅导员知道。而辅导员通过这些档案,可以更有效地给这些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包装形象,加强职业礼仪教育。职业礼仪是学生就业必备,高校应给予关注,包括着装礼仪和职场礼仪。前一类是教会学生搭配衣服、装饰品和妆容,尤其要针对应聘岗位的偏好或者是需要来着装;后一类是应聘岗位所需要的一些礼仪,尤其是一些公关部门。良好的礼仪能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自身的竞争能力。对于这些礼仪,有条件的可以聘请专业人士给予指导,或者可以邀请有利基础的教师开设公开课,或者举办模拟招聘大赛,让学生亲身体验。

(二)学习困难型。首先,用人单位偏向于青睐学业优秀的毕业生,其次是中间层次的学生,一般不考虑学业成绩太弱的学生。因而,对于这些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练就“一技之长”,比如外语、计算机等。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当今的毕业生依赖性强,对于毕业没有太多的想法,被动等待,希望“天上掉馅饼”,有一份工作自己掉到面前来;或者寄希望于家长、教师以及三姑六婆给介绍工作;或者有的全听凭父母安排,不看自身能力与兴趣。因此,辅导员应帮助这些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明确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通过职业测评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锚。

(三)好高骛远型。在就业市场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优质是有能力,条件优越,但是也难以就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自我定位过高,高不成低不就,导致迟迟不能就业。或者是“猴子掰包谷”,不断违约,总找不到满意的。对于这类学生,辅导员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不可过于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才能积土成山。此外,不能盲目签约亦不可随意违约,想清楚再做决定尤为重要,以免造成信用问题。

(四)综合型。综合型大学生应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不至于陷入就业和职场盲区。只有不断实践,方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针对这一点,辅导员可以鼓励学生实习,让他们深入职场,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能力,知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提高和完善自己。或者通过模拟职场来训练学生,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还可以开启“全程式就业指导”,偏重心理辅导,增加学生耐受力;大四重点关注职业礼仪、职业选择以及创业指导,使学生的就业更加科学合理;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也不可切断了联系,通过这些学生的反馈,学校能更及时且更有效地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在就业时,也能抢占更多先机。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高校辅导员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大专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