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

2023-12-28 05:16黄惠娥
求知导刊 2023年29期
关键词: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小学美术

摘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的教育目标。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受到更多重视,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深化学生的劳动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十分重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艺术创作,还要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学会用发现美的眼光欣赏劳动作品,发现劳动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学渗透;小学美术

作者简介:黄惠娥(1983—),女,江苏省启东市和合小学。

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联系,通过组织美术劳动实践,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重视艺术劳动成果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1]。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时候要选择适宜的劳动形式,让学生深度融入劳动的世界。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水平。

一、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

美术学科本身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难度,所以部分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较低,影响了他们的美术学习效果。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借助一些趣味故事和新颖的学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水平与创作质量。总之,教师必须认识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他们的学习效果才会明显提升。

(二)美术课堂脱离劳动教育

目前,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程度不足,使得学生无法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提升劳动素养,实现全面发展[2]。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劳动技能培养的教学是不全面的。在新时代,教师应该将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和劳动素养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深化学生的劳动认识

美术教育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有的人难以将劳动与艺术相联系,认为劳动仅具有使用价值,忽视了劳动所蕴含的美感与艺术性。殊不知,手工艺术、绘画作品、建筑艺术等领域都渗透着劳动之美,这些存在昭示着劳动可以创造美。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借助鉴赏、绘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劳动之美,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价值,鼓励他们创新思维,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发挥劳动之于艺术的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

教师可以组织艺术作品鉴赏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与艺术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领悟到劳动不仅仅是物质贡献,更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学生在内心树立对劳动的积极态度,能从根本上形成对劳动者的尊敬与感激之情。同时,学生对劳动成果的热爱也会激励他们更主动地进行创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情感,鼓励他们踊跃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中进行创新。

(三)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实践出真知,若想在美术教学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就要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进一步提升劳动技能,深化自己的劳动情感。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组织劳动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双手和劳动去创造美。这种渗透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劳动实践的丰富内涵与价值,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遵循生活化原则,即引导学生基于生活视角,发现美术作品所凝结的劳动价值与劳动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崇敬之情,培养他们的劳动情感,使学生热爱劳动。换句话说,教师在融入劳动教育时应注重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素材,以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生活美的习惯,同时鼓励他们勤于动手,通过劳动来创造生活之美。

(二)实践化原则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策划相关的美术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通过劳动表现独特的艺术之美,在实践中发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生通过实践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劳动的魅力,认识到劳动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创造性,可以创造生活之美。因此,教师应遵循实践化的价值取向,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能体验劳动之美,更能在实际操作中逐渐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3]。

(三)体验化原则

劳动所凝结的艺术美需要学生进行深度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从情感层面真切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体验化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可以组织艺术鉴赏活动,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并提供相关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美的价值所在,深刻体验劳动所创造的美。總之,在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体验化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深刻认识劳动之美[4]。

四、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措施

(一)赏析相关优秀作品,领悟劳动精神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具有审美氛围的课堂,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不仅能通过体验活动获得对美的感知,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认识到劳动与美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劳动价值与劳动素养的理解[5]。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品鉴,让他们感受艺术之美。当学生沉浸在艺术美的氛围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让他们认识到“劳动创造美”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文物”为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文物的图文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展开一场与历史的邂逅。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鉴赏活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五彩鱼藻纹瓷罐、黄花梨圈椅、玉凤、龙门石窟大佛、齐景帝陵墓麒麟等文物,并提问学生,从这些文物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然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在倾听学生的想法之后,教师再对每个作品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每件作品的特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例如,教师在讲解赵州桥这一建筑时,可以向学生解释赵州桥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工艺水平。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优秀作品赏析,让学生认识到珍贵的文物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劳动精神,从而加深他们对劳动美的情感体验。

(二)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应当巧妙设计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学生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同时,他们在实践中也能获得美的熏陶,感受美的价值,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教师的活动设计应当能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活动要求:“废旧的物品通过巧妙设计和动手操作可以变成有趣的小物品,这展现了劳动的魅力。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利用废旧物品,用自己的创意和劳动,将它们转化为艺术品。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可以自主搜集废旧物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布置完活动要求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手工制作活动,发挥创意,变废为宝。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处理造型和材料等方面的问题。当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便可以组织一个小型展览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要求他们写下相关的创作心得。这样的展览能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总之,教师应当善于组织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他们感受劳动的魅力与价值。

(三)依托合作交流活动,创新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将学生的创作活动限制在个人范围内,缺乏讨论和分享环节,容易导致美术学习氛围较为沉闷,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交流和互动,学生可分享观点和灵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激发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分享创意和见解。此时,教师便可以将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创新机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生能在美术创作中感受劳动的美,培养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以建筑艺术为例,建筑作品凝聚了建筑师和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其独特的美感。在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古建筑的保护”时,教师可以展示传统古建筑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古建筑的艺术之美。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展示各种独特新奇的建筑,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进行创新。比如,在“城堡”这一主題下,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提出问题:“你们心目中理想的城堡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他们在心中勾勒城堡的轮廓,然后整理思绪,组织语言,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有的学生描述了飞天城堡,有的提到了水下宫殿,还有的谈到了现代科技与古老建筑的结合。每个学生的城堡都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也引发了其他同学的共鸣和思考。在聆听了其他同学的回答后,有时学生会因为产生新的想法而改变他们原本的构思,进行创新。这种开放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受益匪浅,他们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同时培养了灵活思维和创新能力。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内容来完善设计图,学生们用画笔勾勒出他们梦想中的城堡,为之增添了丰富的细节。通过交流和劳动,学生将自己的想象转化为具体作品,更加生动地呈现内心深处的独特构想。

总之,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悟团队精神与劳动精神,创新能力也能随之提高。

(四)开展美术主题活动,深化学习成果

美是抽象的,美广泛存在于生活中,但课本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想要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教师需要超越课本的界限,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生活,从生活中感受劳动之美。

“保护古建筑”一课与建筑有关,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学生仅通过阅读文字无法感知其宏伟之美。学生若只接触缺乏生动感和生命力的知识,容易导致审美意识僵化。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建筑,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感受建筑的美,领悟美与劳动的结合。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在欣赏建筑物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记录下来并进行深入赏析,然后全班一起交流。”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会更加用心地参观,认真聆听导游的讲解,仔细阅读展品信息。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顾自己的体验,并与同学分享感受:“回想一下你的参观过程,与大家分享你印象最深刻的建筑作品及其吸引你的原因。”基于此,学生能够自由畅谈,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

总之,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在真实作品的冲击下深刻感受到劳动所凝结的艺术之美,从而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提升劳动素养,激发劳动情感。

结语

教师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相对便利,学生在生活中的体力劳动需求逐渐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需要学习劳动知识与技能。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劳动与美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加深他们对劳动的理解,让他们认识到劳动可以创造生活之美。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勇敢地运用劳动去打造生活之美。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深化学生的劳动情感,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石文辉.劳动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2(33):168-170.

陈婧.从实践中来,到作品中去: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流行色,2020(6):115-116.

黄珊.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J].教育观察,2020,9(11):65-66.

叶沛祺.小学美术课程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体系构建及教学案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1):38-41.

杨志.劳动创造美:小学美术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2020(47):29.

猜你喜欢
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小学美术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节约教育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