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羽 吴铁勇,2
(1.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12 2.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84)
1926年,马约翰(John Mo)在美国春田大学完成了他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The Transfer Value of Athletics)。体育迁移价值主要包括体育的发展、体育的教育价值、体育的迁移价值、其他学者评述、体育实践与结论六方面内容。马约翰撰写的《体育的迁移价值》是继毛泽东同志《体育之研究》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又一篇重要的体育论著[1]。他从科学层面、教育层面、社会层面探讨了体育的发展,分析了体育教育价值被贬低的原因,提出了体育最重要的价值品质:敏感性和有准备性、道德和性格、社会品质[1]。《体育的迁移价值》核心内容在于分析了体育迁移价值的意义、迁移的基础和渠道以及迁移价值的影响。马约翰还通过引述著名专家学者的论述进一步支撑其观点,显示出当时国际体育学者对体育迁移价值的认同,也充分表明了马约翰先生的学术敏感性与创新性。在体育的实践方面马约翰分析了体育的价值没有凸显的原因:社会的误解、错误的方法、过度的比赛、过度的商业化。基于此,马约翰提出了纲领(主要包括训练、管理)与标准化改革的策略,明确提出了大学体育管理的建议,提出了“无论结果是好是坏,体育都有迁移效果,关键在于管理”这一重要论断[1]。近百年来,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为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提供了实践方向,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出台,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在“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应如何应对成为了社会关切的问题。通过重温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双减”政策出台的时代意蕴,也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空前,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并逐步实施,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9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一重要任务[2],体育则是其中重要一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学生的学业压力确有增无减,体育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双减”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大改革政策,直指作业和校外培训这一要害,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3]。2020 年10 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特别指出体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4]。马约翰认为体育可以培养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道德、性格和社会品质[1]。可以说,《体育的迁移价值》不仅回答了当下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五育”并举下的体育作为,也高度契合了《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一核心要义。此外,体育的迁移价值与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定位更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通过体育的迁移价值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一批堪当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指出“要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这与马约翰提出的体育的教育价值与迁移价值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开足率平均不足20%,体育课被“主科”挤占率平均高达约60%[6]。这充分体现了体育在教育中的不利处境,影响了体育价值的发挥。另一方面,在体育为主导的体校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则是另一番景象:文化教育不被重视。由此可见,教育和体育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追求的指标都是成绩,但教育系统的成绩主要是文化成绩,而体育系统追求的是运动成绩(竞技成绩),在有限的资源下,两个系统只能追求各自目标的最大化。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体教融合相关文件不仅从国家层面进行了明确要求,教育与体育两个系统也真正实现了一体化设计与推进。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将成为体教融合的核心抓手[7]。《体育的迁移价值》指出“体育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又受到错误的评判,体育应该置于教育这一正确立足点上”这一观点,现在看来,这一观点依然适用于我国体教融合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另外一方面,马约翰认为“体育不应该妨碍大学的学习、不应占用太多时间”,为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学校高水平运动员要与普通学生一样正常参与学校活动才能起到示范教育作用[8]。可以说,马约翰体育的迁移价值蕴含了体育与教育辩证统一、融合发展的理念,为我国推进体教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到2035 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体育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果,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9]。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体育能够激发全国人民爱国热情,增进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无论是竞技体育的争金夺银还是大众体育的强身健体,体育所及之处无不散发着积极、拼搏、坚韧、健康的气息,从体育技能的习得转变为自身信心的建立,从对于赛事胜利的渴望转变为对人生巅峰的跨越,任何体育技能的不断积累和精进都会内化为精神、气质与文化。马约翰在《体育的迁移价值》提出体育是产生优秀公民的最有效、最适当和最有趣的方法,可以将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从运动场迁移到一生所有境遇之中,发展成为优秀公民的道德品质。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在退役后,完成了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学业到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最终成立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三级跨越,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体育的迁移价值。众所周知,中国女排精神代表着“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是我国向民族复兴目标迈进中的伟大精神支柱,从1981 年开始的五连冠到2004 年的重夺世界冠军再到2016 年的成功卫冕,女排精神重在内涵建设,重在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伟大的民族复兴梦、体育强国梦正是由无数个人民的成功与无数个团队的胜利组成,在无数个体育梦想中编织与实现。
体育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正式体育比赛更是如此。获胜是体育比赛的主要目标,但比赛的胜者只有一个(或一队),正确看待体育比赛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的体育比赛中经常会出现类似“黑哨”、“假球”等幕后操纵结果的现场,也不乏“踮脚”、“恶意报复”等违反体育道德,甚至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事件发生。“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这一错误态度影响了体育的发展,丧失了为友谊而赛这一社会目的[1]。有人认为“竞技体育无处不充斥着肮脏与黑暗”,但在马约翰看来,不良的体育价值观必然会产生“粗暴、下流和自私的人”。进一步说明了体育的迁移价值具有双向性,引导不好就会产生负面的迁移价值。因此,无论是体育课堂还是体育比赛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与获得胜利相比,光明正大的比赛才是体育的应有之义,体育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公平、公正、公开的取得胜利才能获得所有人的赞许。
长久以来,体育课被压缩、运动量较低、“稍微出点汗”、“放羊式教学”成为常态。这也造成了体育课上了十几年,课堂教学内容却几乎相同的尴尬境地。《体育的迁移价值》不仅从社会层面提出了主要理论观点,更在生理学基础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马约翰认为有趣性与重复可以提高刺激性并促进神经元联结,但应控制运动的时间以避免心脏受到伤害[1]。在一段时间里,我国学校体育过分强调体育兴趣和快乐,忽略了练习密度和运动量。虽然孩子快乐了,但并不能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失去了体育应有的魅力。调查显示:体育与健康课达到中等强度的运动持续时间平均累计不足8 分钟,高强度的运动持续时间平均不足5 分钟[10]。将体育边缘化去追求更高的文化成绩是阻碍人类向更高级文明进化的绊脚石,仅凭文化成绩来衡量孩子成长的情况过于片面与狭隘。在“双减”背景下,无论是体育课堂还是课外体育锻炼,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科学运动的理念与方法普及才是当务之急。
我国对学校体育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到具体执行层面确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导致学校体育不被重视,体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体育课程、课余体育训练、体育教师队伍、学校体育文化缺乏规范管理,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马约翰认为体育的迁移价值需要好的管理为支撑,否则会出现不良的迁移效果。“无体育、不清华”,即便是我国最高学府的清华大学里,学子们也身体力行的践行体育与人格并重的理念。适当的体育锻炼并不会影响文化成绩,相反却能有效提高。学校体育管理是否科学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于体育的重视,也引导其体育价值观,各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以高质量学校体育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严重缺乏。我国学校体育教师仍至少缺额15 万人,很多省市存在体育教师的编制被主科教师占用的现象[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校连基本的体育教师数量都没有保障,就很难开展各项学校体育活动。马约翰认为体育教师(教练)应订立长期服务的协定,以使训练具有连续性。“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了要配足配齐教师,对不能满足课后服务要求的可以聘请校外人员解决。这对于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教师除了在数量上要有保障外,还应在素质上有较高要求。马约翰对体育指导者的性格、体育技能、知识、教学方法、社会认识、道德品质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我国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因此,在“双减”背景下,高素质体育教师与教练员队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
在“双减”这一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和校外体育培训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始终要把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摆在首位。育人先立德,树人德为先,不能为了体育比赛的胜利不择手段,重要的是享受体育的过程,特别是要养成马约翰所说的“Be Sport”、“Do Your Best”这一光明正大、全力以赴的体育精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进行动作技能的教学,还应将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精神融入到教学各环节中。在校内外各类体育比赛中,学校领导和教练员应树立“金牌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的比赛成绩观,通过不同的比赛培养学生与运动员正确的输赢观,并将这一价值观转移到学习生活中。当这一体育精神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认可时,体育的良好形象也就得以树立,体育将会融入人们的血液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得以树立。
“双减”政策从根本上打破了“唯分数论”,不仅保障了学校体育的施展空间,也为校外体育培训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预见的是,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的时间将会有所增加,更多的学生需要科学高效的就行体育锻炼。因此,无论是学校体育还是校外体育培训都应该遵循科学运动原则,在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的同时,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与练习密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计低、中、高强度活动内容,尤其是练习时间的安排、关键技术的强化以及训练机构的组成,应以提高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巧,形成良好的肌肉记忆为主。在课外体育训练中,根据学生兴趣与特长科学设计训练与比赛内容,通过多训练,多比赛,实现学校体育“学、练、赛”一体化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各学校应贯彻国家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真正将学校体育纳入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进行管理。加大对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训练的统筹协调,从经费、场地、政策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加强对体育教师与校外体育教练队伍的管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学习提高,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此外,学校还应从全局层面将学校体育文化融入到学校各个方面,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体育氛围。对于校外体育培训来说,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培训机构的监管,明确准入标准,确保校外体育培训的质量。只有通过各方努力与科学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体育的正向迁移价值,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国应加大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重点培育基层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强化专项体育教练员职业素养,提升优秀体育教师引导与规划能力。各高等院校应结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与体育教师岗位需求加大体育师范类专业建设,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大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力度,重点加强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训练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各中小学应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招聘与培训力度,配足配齐体育教师,在师德师风、体育课堂教学、课外训练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水平。学校还可以通过吸引校外优秀运动员、培训机构教练参与到课外体育培训中来,从严把控校外运动员与教练员的从业资质、教学训练水平,从而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体育教师与教练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