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

2023-12-27 22:19甄雯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减背景

甄雯

【摘要】“双减”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再一次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这一育人目标,提到显著位置。基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旧存在对学生深度学习培养的缺失,笔者进行了“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采用情境链接、思维外显、深度互动、“联想与体验”、“迁移与运用”的语文实践活动,助力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助力教师、学生的深度成长与质量提升,助力“双减”政策的切实落地。

【关键词】“双减”背景  语文课堂实践活动  小学生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1-0106-03

一、引言

(一)通过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破解“减负提质”难题的有力举措

“双减”政策的推行与实施,除了再次凸显“课堂是育人主阵地”这一作用,也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与方法,迁移知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这一育人终极目标,再次提到显著位置,成为了学校以及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回应的时代发展与教育政策命题。

(二)基于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深度学习培养缺失的现状

通过常态听课反观部分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目前仍存在学生思维停滞、被动式地接受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单一,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听老师分析,自己机械记忆的状态;教师因教学进度、时间等因素,忽视学生对完整探究过程的深度参与体验,导致学生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提升。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是由费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乔在1976年于《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其后,国外的教育专家与学者在分析深度学习者特征、概括深度学习能力、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与教学环境、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影响深度学习的要素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奠定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2013年开始,国外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由理论分析转向了实践探索,美国等国家陆续实施了“深度学习研究项目”(简称SDL)。[2]

目前,国外“深度学习”在研究内容上,大多基于学生层面描述深度学习的概念和生成机制,对教师的“深度教学”设计尚未展开应有的研究,尚未深入探索教师在深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动机、教学目标、师生互动、反思性学习等问题,指向教师深度教学项目和模型设计的研究也尚显匮乏。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5 年,何玲和黎加厚最早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中对“深度学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3]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的理论、方法、应用、技术和评价研究等五方面。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在十余年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践层面的研究仍有待强化,特别是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与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成果

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和平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议一议,画一画为主要方式,以激励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其意义在于: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阅读、写作、交际等内容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实现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与落实。

(一)情境链接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设计多视角链接生活和学习的情境、链接学科发展和科技前沿的情境、链接思想道德的教育情境,使多元化、多种类的情境成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驱动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情境链接的语文实践活动,任务情境如下:(1)请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顺序图,但景点之间用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相连。(2)仿照这幅游览图,选择一个你曾经游览过的名胜景点,画出游览图,设计好过渡句,写出导游词。

学生在收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基礎上,完成了个性化的导游图,在“导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用过渡句作为景点之间的衔接,以使介绍更加通畅和精彩。这时所有的同学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作文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精彩。接下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双龙洞游览图”中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快便发现了这些图中都画出了课文所描绘的溪水,这条溪在作者入山时就出现,甚至是未见其溪,先闻其声,一直到内洞流转,这小溪的描写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然后领悟到溪水是文章的一条重要线索。这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观点:有的景点会有类似溪水这样的明线,我们可以在描写的过程中增加一个游览线索,这样写作可以使文章结构更有整体感,让文章更吸引人。学生这样的深度思考与表达,使阅读活动与写作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长时间的训练,就会帮助学生形成深度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面对陌生的、复杂程度高的真实问题时,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听觉、视觉、触觉均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能较快形成解决思路、迅速进行决策。教师设计的情境素材链接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创生新的学习成果,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这就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表现。

(二)思维外显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前提是让学习过程中内隐的思维显性化,这是深度学习理论的重要学习策略。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质疑辩论,通过教师的反复追问、总结指导,让学生思维外显,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辩论会的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认为压岁钱如何使用更有意义”的话题,希望学生借助表达来陈述思想,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借助互联网,主动参与到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经过小组合作与讨论,梳理自己的观点:(1)讨论压岁钱怎样花能帮助我们培养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用压岁钱帮助有困难的人;(2)压岁钱的使用其实很锻炼我们的理财能力,我们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3)压岁钱可以变成我们的教育基金,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与讨论,梳理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内容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在实践中学习,就会更好地发挥潜能,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三)深度互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学习过程中师生深度互动的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设计课堂上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与任务的深度互动、增加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

部编版教材《太阳》是一篇常识性文章,针对其特点,教师设计了完全开放的深度互动实践活动:(1)学生质疑,收集资料解决部分问题;(2)同学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学习要点,合作学习,释疑评价;(3)学生可以开展跨小组的互动学习。

课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疑问,如:太阳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不用光年表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太阳与气候的关系怎样?世界上没有了太阳会怎样?太阳是如何形成的?面对这些质疑,继续采取互动方式,谁对哪个问题感兴趣,谁愿意帮助同学解决哪个问题,就与质疑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再进行跨组学习,这样使全体同学又成为一个新的交互合作学习的主体。

跨小组学习的阶段,教师提出三个小组讨论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一是根据老师给出的大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训练重点;二是小组同学针对学习内容互相质疑,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三是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内同学互相考查,再由学生自己评价。实际上这三个小组学习的方式是由低向高发展的,目的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认真读书,优化学生读、思、听、说的能力。

学生在深度互动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组合成新的交互合作学习的主体,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中,很多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正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内部驱动基础。

(四)“联想与体验”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是具有生活经验的,这些已有经验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炼与概括,使学生的已有经验进入新的知识结构得到提升,這样的活动就是“联想”。“体验”指学生在活动中发生的内心体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需要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去模仿,获得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的过程和机会。[4]如小学语文教材《北京的春节》等课文,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绘画、口述、制作的实践活动展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赵州桥》等课文的学习,教师设计了根据课文的重点内容来设计实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蕴涵在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形成表达思维和能力;此外,如古诗教学设计“诗配画”的实践活动,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对古诗文字、意境进行理解,借助音乐和美术学科知识催化学生的感悟;《凡卡》《桥》等课文,教师设计了续编故事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留白之处续写;《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教师设计了根据人物的特点进行小品表演的实践活动;联想与体验的实践活动,既动手又动脑,多侧面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形成深度学习品质。

(五)“迁移与运用”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迁移与运用”解决的是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问题,就是说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迁移并能举一反三,是学生学习经验的有效提升,掌握运用为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外显化、操作化提供了可能性,帮助学生将间接经验直接化、将知识符号转化为情境中的具体方法,学生经历了这样从抽象学习到具体运用的过程,表示知识活化的开始,所以说,“迁移与运用”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不只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方式。[5]

《学弈》一课教师设计了仿写的实践活动,(1)写一篇以学习一项技能为题的文言文;(2)给《学弈》加一个结尾。经过教师指导,学生作业精彩纷呈。《学画》,“余师,国画大师也。余从师三载,潜心苦学,岁岁然,日日然。终成。”《学厨》,“父母有曰:厨艺乃人生基础,不可不学。吾深以为然,遂下苦工。研磨数日,厨艺大精。”……完成第二个实践活动任务的学生基本是语文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也迁移了本课的写法。学生分析两个学生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用文言文进行表达“……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乃用心不专也。”还有的同学写“……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态度之不同也。”……

学生在这样具有迁移与运用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但感受到古汉语的语感与风格,消除了他们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神秘感,而且提炼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实践证明,这种注重体验的学习,使学生在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中闪烁出创造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积极情感,在培养语文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了语文深度学习。

四、结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回到课堂上,教师只有立足课堂,向课堂要质量,才会促进减负政策的落地。笔者及其团队立足于“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依托“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和“深度学习”两大理论体系,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和理解学科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高效化、生态化,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学习能力,使学校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也使“双减”政策扎实落地。

参考文献:

[1]Marton F.,S?覿lj?觟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I-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1):4-11.

[2]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 Deeper learning strategic plan summary education program[R].Menlo Park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2012:1.

[3]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4]刘月霞.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5]马云鹏.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4):60-67.

猜你喜欢
双减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背景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