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云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363300)
古代散文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其文字和用词晦涩难懂,语言习惯和逻辑思维与今天学生常用的白话文差异较大,所以学生阅读古代散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大,但与此同时,古代散文的学习价值非常高,学生在古代散文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念、人生哲学、道德理念等文化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刻挖掘古代散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并通过创新性的转化,将其呈现在学生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最新要求,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古代散文,发挥古代散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用和育人功能。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策略,通过传统文化在古代散文中的输出,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增强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底蕴,引导学生从素质培养与历史发展的角度切入对古代散文的阅读与学习,深刻理解其内容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高尚的精神品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学科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提升能力,包括发展语文思维、形成人文素养、增长语文知识等,我们平时所用的语言是语文学科的一部分,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表达技巧和语言技巧。各种培养目标都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得以实现,古代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散文中包含的语言知识、思想艺术和人文精神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生要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散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更好地达成语文学科培养目标。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学生可以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塑造人格,促进个性发展,通过古代散文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语文素养,进而增强文化意识,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并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和时代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在未来学习与工作中创造性地改造传统文化,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导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获得更加全面的提升。
在传统文化渗透视角下开展古代散文阅读,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贯彻,可以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能力和素养,也是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在古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立足于散文本身,循序渐进地达成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教学任务。
为更好地达成此教学目标,教师要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在以往古代散文学习课堂上,教师将古代散文的释义、写作背景、文章主旨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该部分知识虽然是语文考试重点考察内容,但是对学生提升作用有限,学生要加深对古代散文的学习和探究,进而深刻感受到古代散文中传统文化的力量,了解其中所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哪一方面,对该方面进行专项学习,在深入探究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除此之外,高中生还要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和客观评价,能够正确分辨传统文化中值得肯定的一面或者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对古代文学经典的鉴赏能力,在古代散文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渗透视角下进行高中古代散文阅读教学时,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古代散文知识面的广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古代散文的正确思考方法,进而提升学习水平,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语文必修下册《阿房宫赋》为例,通过对本篇古代散文的学习,学生要对杜牧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并认同杜牧的政治态度,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作者的论述和描写,总结出秦朝统治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在心中树立起杜牧忧国忧民的文人形象。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要将《阿房宫赋》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比如,通过强调秦朝对百姓的掠夺和上层阶级奢靡骄横的生活,总结秦朝和六国灭亡的原因,即:不爱惜人民,“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所以关心百姓的命运,关爱人民,才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民心向背,关乎兴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的兴衰,不外乎是顺民心和逆民心,将“爱民”作为本心,才能开辟美好的未来。
汉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现代汉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汉字文化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在字音字形上发生过多次变化,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失去其表意功能。语文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部分汉字在经过多年的演变、改造和简化后,难以从字形上判断其本意,还有部分汉字含义虽相似,但是却不能用在同样的位置,说明不同用字的文化心理,也有一些汉字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汉字进行追根溯源,全面提升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及其文化意义的领悟。
以《庖丁解牛》为例,其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深刻体现了汉字的艺术特征。“触”“倚”“履”“踦”分别表示“触摸”“依靠”“踩”“抵住”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生动、精准的用字,学生可以想象到庖丁解牛的熟练手法和高超技术,进而感受到汉字文化的精妙。
再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一词多义的知识,在“无能为也已”“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三个句子中虽然都有“为”,但其意义各不相同分别是“做”“作为”“给予”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同一个字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功能,以及动词的不同用法,探索文字背后深层的文化意义。学生对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字现象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更能提升其古代散文阅读水平,培养文化素养。
群文阅读是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而选择多篇文章进行对比和鉴赏,进而深化对主题的认识,促进多篇文章的整体理解。群文阅读最突出的特征是多篇阅读材料要指向一个主题,引导学生既要发现每篇文章的个性,也要发现它们的共性,进而有序展开对某一主题的研究。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在合作学习或独立探究中解决问题,发展学生语文思维和辩证思维。在高中古代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引入其中,以传统文化有关内容为主题,对课内古代散文进行整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课外文言文材料,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篇散文的共同特征和指向性,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总结,以提高对古代散文深刻内涵的感知能力,学生在古代散文全文阅读中,既可以学习到课内知识点,也可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提升对古代散文的鉴赏水平,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以“国家兴亡”为主题,将《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进行群文对比赏析,先对其进行逐个分析。首先对《阿房宫赋》进行分析,作者通过对秦朝宫殿阿房宫的兴建过程和毁灭过程进行描写,由此引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即:秦朝统治阶层生活奢靡,不关心百姓命运,致使国家灭亡;其次,对《六国论》中关于国家兴亡的内容进行总结,得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核心观点,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两篇古代散文写作的时代不同,但在论述国家兴亡以及表达思想方面有类似之处。二者都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将笔下所写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文章中各种叙述和讨论具有非常强烈的针对性,既体现了作者对发生事实的看法,又反映了自身以及当时人民的愿望和需求。对于当时社会来说,两篇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二者内容上都引用了大量史料作为论据,增强了说服力,更加有力地表达观点,从不同侧面引述史实,直指主题,再展开议论,使文章说理清晰,极富感染力。
透过文字表面,学生要看到《阿房宫赋》的作者希望唐敬宗要爱护百姓,不要因个人享乐而压榨百姓,劳民伤财。《六国论》的作者则通过对六国兴亡的讨论来表达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和西夏妥协求和的愿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过秦论》引入本次古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把握古人对国家兴亡这一主题的看法,以及通过一系列论证,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加强对古代散文的品鉴能力,解读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容。
古代散文与现代文章的区别较大,学生在长期的汉语文化环境中进入古代散文学习时要转换学习思维和语言思维,不将白话文的用语习惯代入文言文学习,更加自然地融入古代散文学习。高中阶段的古代散文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字词释义及相关用法知识,也要体会其精神内涵,理解作者的价值追求。所以在进行古代散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古代散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古代散文,理解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使古代散文阅读教学更富生活气息。
同样以《庖丁解牛》为例,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教师可以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拓展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挖掘庖丁解牛的实践价值,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散文和传统文化的精妙和魅力。首先,庖丁解牛启发学生要在学习中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善于观察和总结,最后找到符合自身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其次,庖丁能够熟练地做好宰牛工作,有一方面原因是庖丁的刀刃锋利,刀刃足够薄,能够很好地插入牛骨节缝隙之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习工具的熟练运用,比如利用信息设备查找学习内容等;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与严谨的学习态度,庖丁在遇到牛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会加倍小心,谨慎下刀,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也要冷静思考,避免焦虑心态,逐渐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顺利进行学习活动。庖丁解牛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匠精神,学生在进入社会与职场之前,可以将工匠精神运用到学习生活中,钻研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古代散文中包含大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总结在古代散文中的文学常识,对其知识类型进行分类,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提升传统文化在古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养成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的习惯,提升在古代散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敏感,提升阅读水平。
在高中古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研读经典著作是学习文学常识的关键步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如《古文观止》《左传》等。通过仔细品味和解读这些经典著作,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风格和主题。同时,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学生进一步对古代散文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散文的形式和技巧,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散文的结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古代散文中的议论文、写景文、抒情文等不同形式,了解其特点和用途。同时,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的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以《赤壁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文体出发,学习其艺术特色,总结关于“赋”的文学常识,即:赋是汉代形成的文体,又称“汉赋”,讲究对偶、韵律,常采用客问主答的方式,《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等句,就是对赋这一文体特点的体现。
了解古代散文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学习文学常识也非常重要。教师讲解相关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文学思潮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例如,通过介绍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文人士人的地位,学生更好地把握古代散文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在《赤壁赋》教学中,教师需拓展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知识,以及王安石变法与苏轼作品《赤壁赋》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总结古代文人托物言志、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笔记的方式总结归纳古代散文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简介、文章题材、虚词实词等。学生通过编写文学笔记、整理文学知识框架、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将所学的文学常识进行整合和梳理。比如,编写摘抄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并记录作者的特点和风格;创建一个文学知识框架,将不同的古代散文作品按照流派、主题或时代背景进行分类整理;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彼此的理解和发现,在多篇古代散文中共同总结出古代散文的共同特点和学习要点。
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高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目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知识准确传达给学生,深入探究汉字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多元性的理解,将群文阅读模式应用到传统文化与古代散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与古代散文实践意义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传统文化知识,强化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