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鉴赏与创造”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3-12-26 21:04王纯蒋红艳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语文

王纯 蒋红艳

【摘 要】古诗词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承载着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导向开展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从变换阅读方式、解析表现手法和优化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究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增强感受与理解能力,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提升表达与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7-57-03

“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关键维度,它主要体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参与审美活动逐步形成的感受理解美、欣赏评价美和表达创造美的能力。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宝,其精巧凝练的语言、生动优美的意象、丰富多样的情感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元素。因此,本文立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实践策略。

一、变换阅读方式,增强感受与理解能力

阅读是个体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信息、获取知识并收获审美体验的过程。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文本特点,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增强学生审美的感受与理解。

(一)在诵读涵泳中感受音律美

诵读是通过心、眼、口的协调统一,感知和品味诗词独特的音乐美和格律美的主要手段。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诵读能使学生体味诗词的语音形式美,在声音传送过程中把握诗词的审美特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其音律和谐、形式优美,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学习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利用诵读让学生从音韵特点和语调变化两个方面仔细揣摩诗词的音律美,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首句便以短促的节奏定下了全篇的基调,给人以音乐之美,十四个字除了“觅”和“冷”,其余在诵读时都是齿音和轻音的发音方式。齿音短促纤细,轻音声带震动微弱,诵读起来如同幽怨惆怅的哭诉。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此句,结合语句中字词不同的发音方式,把握音韵的抑扬顿挫,感受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孤身飘零的境遇下表达的婉转凄凉之情,让学生在生动细致的诵读中获得深层的审美体验。

此外,这首词以独具特色的平仄转换形成了较为自然的声调起伏变化。同时,全词以短句为主,多以四字和六字填句,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得情感表达也由轻到重、由外入内,将词人神态的恍惚、环境的凄冷和情感的郁结以递进的层次细腻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示学生正确把握词中由平仄转换与句式特点带来的节奏变化,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李清照心境的哀苦凄凉,增强审美感受能力。

(二)在精读品鉴中理解情感美

精读对于诗词品鉴来说,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逐字阅读,而是强调在细致研读中不断思考、反复品味。运用精读的方法品鉴古诗词能够带领学生感知审美元素并深入体味诗词意蕴,从而理解隐藏在古诗词语言文字中含蓄深厚的情感美。

杜甫的《蜀相》融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借游览古迹寄寓诗人复杂多样的情感,对于增强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来说具有独特价值。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精读诗歌,在作品的景物描写和历史追忆的感悟中理解杜甫的多重情感。作为一首七言律诗,《蜀相》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精读能充分体会诗人的深层情感。首联中的“寻”字不仅体现了杜甫此行是有目的的专门拜访,而且还蕴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敬仰和缅怀之情。颔联表面上看只是描写了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象,然而反复揣摩语言并精细品读会发现,“自春色”和“空好音”中也带有一份隐含的忧伤:自然界的春天的确来了,可是当今社会迎来“春天”的希望却十分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产生怅惘忧郁的情绪,进而将自己内心的忧愁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暗含着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颈联精炼贴切地描写出诸葛亮的生平伟绩和报国苦心,生动形象地赞美了坚定报国和忠贞不二的精神品格,这同样也是诗人景仰诸葛亮的缘由。尾联中的“英雄”在这里泛指包括诗人在内对诸葛亮带有缅怀之心的有志之士。这一联情感更加丰富,既表达诸葛亮大业未成却早早病死在军中的伤悲,又流露出对诸葛亮忠贞献身的崇高景仰,以及对他事业未竟的惋惜之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精读品鉴,引导学生揣摩不同诗句背后的复杂情感,在反复研读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理解水平。

二、解析表现手法,提高欣賞与评价能力

在创作诗词过程中,古人除了巧用优美精练的语言,还常常会使用多种表现手法来丰富古诗词的内涵,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弄清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1]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美。

反衬与用典是古诗词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这两种手法的使用能够使诗词中的景、物、人和事等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使古诗词的情感意蕴更加丰富深刻。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诗词表现手法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聚焦扬州城盛衰转变的不同境遇,运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和哀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反衬手法的具体体现赏析这首词。首先,景象反衬在词中比较突出,上阙用昔日闻名天下的“名都”反衬今日萧索无人的“空城”,用街道曾经“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如今“荠麦青青”的无尽荒凉,将词带入一种凄冷衰颓的基调。其次,有以动衬静的体现。“波心荡”是水波微动之态,反衬“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渲染了清幽伤感的气氛。最后,有虚实刻画中的反衬,虚写即使“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这般款款深情的杜牧故地重游,反衬今日也“难赋深情”的现世扬州,体现了战争带给扬州的沉痛灾难,凋残破败的景象让人悲叹痛惜。词句在反衬中展现了作者的愁怅,产生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入解析这首词的反衬手法,带领学生挖掘词句的深层内涵,能有效提高审美欣赏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唤醒评价意识,进而提高审美评价能力。姜夔在词中着重刻画了扬州的萧条,以反衬的手法贯通全词,突出金朝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灾祸,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政策的不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围绕历史时代背景让学生思考:面对冲突应该主战还是求和?引导学生勇于评价词人在词中隐含的情感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强化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用典是古诗词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古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常常会运用典故含蓄地寄托自己的心绪,将诗词的审美价值提高到新的高度。作者往往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化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人物等,使诗词能更加充分地诠释个人的愿望与情感。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较多,但却能浑然一体,完全没有堆砌之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典故意蕴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任务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准确找出这首词中的典故,其次鼓励学生向班级同学介绍这些典故内涵,最后借助小组研讨的方式,发动学生合作探究典故的意义和作用。把握用典的手法能够助推学生赏析这首词蕴含的多重情感,领会辛弃疾在词中一方面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饱含着对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的愤懑之情。在厘清这首词的主题意蕴之后,教师可以设置思辨性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评价这些典故的使用是否贴切得当,是否造成晦涩生硬之感,拓展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审美评价意识。在解读古诗词典故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个体的审美评价中提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要在阅读鉴赏中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表现手法解读古诗词的审美特征,能够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文学底蕴,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表达与创造能力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古诗词的内容特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采用问题探究法及迁移训练法,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审美感知,有意识地创造心中的美好形象,进而提升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一)运用问题探究法激发美的表达

问题探究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当中,在问题驱动下展开深层研讨,在语言的表达中阐述自己的感悟。

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可以设置层级性问题逐步带动学生深层思考,并给予其机会表达个人审美感悟。首先,教师可以从品析诗歌形式美角度提出问题:“阅读这首诗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你能尝试分析诗歌在押韵和句式方面的独特之处吗?”这些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注意。从押韵来看,诗句每联的上半句不押韵,除首联的“哀”字外,其余均为入声字,读起来较为低沉压抑;每联下半句除最后的“杯”字外,其余均以阳平调作结且韵脚为双元音,读起来有昂扬开阔之感。这种平仄相间的语音节奏给诗歌带来了语言形式上的审美感受,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使作者情感的表达更为自如。从句式来看,诗歌的四联都是较为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体验。学生在阐述诗歌形式美的同时,既发展了深度思维又能够锻炼审美表达能力。其次,教师可以从画面美的角度设置问题:“诗歌前四句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些问题具有一定操作性,带动学生依据诗作中的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结合急、高、哀、清、白、飞等词的修饰,综合语言表达描述画面特点。颔联两句的“落木萧萧”以“无边”修饰,“长江滚滚”用“不尽”一词领起,都集中体现了景物的萧瑟,渲染了肃杀秋日里雄浑高远的意境氛围。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用语言建构画面美的过程就是个人审美表达的过程。运用问题探究法从不同层面解读《登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问题的指向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其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美或内涵美,激发审美表达的潜力。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个性化的审美感知,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巧用迁移训练法助推美的创造

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不仅需要锻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对美的感受,而且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审美鉴赏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美。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迁移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美的方法,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大量的笔墨记叙了自己梦游天姥山仙境的过程,刻画了梦境的奇谲缥缈,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中别具一格的想象和生动夸张的描绘,给人留下了虚实交融的复杂感受,全诗内容丰富曲折、构思精巧且意境雄伟。在充分解读诗歌的审美元素后,教师可以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奇幻梦境描写的启发组织迁移训练,举办写作竞赛,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文字刻画自己的见闻经历,以此助推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

写作是释放学生创造活力的有效方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将品读和习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的艺术美,在习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再现个人审美艺术世界,于字里行间中表达对美的感受,在感受生活、挖掘生活本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引领下,高中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以审美教育为价值取向,着力挖掘诗词文体的美学特征,丰富古诗词阅读方式、品鉴表现手法并优化语文教学策略,带领学生于诗词中品味审美因素,积累并丰富审美经验,唤醒学生内在审美情感,综合提升感受与理解、欣赏与评价以及表达与创造的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净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德宁.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初探[J].中学语文,2009(24):61.

王纯 /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从事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蒋红艳 /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佳木斯 154007);*通讯作者,E-mail:2549268559@qq.com

猜你喜欢
古诗词高中语文
踏青古诗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我爱古诗词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